李鑫
(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為深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制定了生態環境保護的五年規劃。近年來,我國河道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產生了影響,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也成為必然趨勢。生態水利的實施能夠改善河道周圍生態環境,有效地防止植被退化,遵循生態法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生態水利是指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的水利工程相比,生態水利做到了既解決當前水資源短缺或植被破壞等問題,又對環境進行了有效的保護。生態水利能夠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對環境進行積極保護,真正實現了“綠色生態水利”。
生態水利是從生態的角度出發,按照生態學原理,建設可持續利用的水利體系,實現資源的良性循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宏觀上,生態水利將人和水體視為生態系統的要素,同時考慮到人與自然的需求,通過對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規劃等,改善并優化生態系統,讓水資源得到可持續的利用,尊重自然生態法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社會也面臨著資源和生態的問題。雖然近幾年國家也在提倡河道治理、水土保持以及植樹造林,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生活需求也在不斷增大,許多地區出現了河道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等問題,而解決河道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利用生態水利進行河道治理,通過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讓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發展。
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水利能夠實現生態系統的循環可持續發展。在河道治理中,應用生態水利,能夠讓水資源得到凈化,同時能夠提升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第二,生態水利能夠保護河道生態環境。生態水利在建設過程中,秉承尊重自然的理念,對河道周圍的地質、植被等進行相應的保護,減輕了傳統水利工程對地質產生的不利影響。
生態水利的推進與發展是要以自然規律為基礎,建設現代水利管理機制,健全水利管理機構。其中流域規劃是生態水利實施中的基礎,兼顧到長遠利益。在生態水利實施過程中,要合理利用資源,對其進行優化配置,協調好南方與北方、城鎮與鄉村、河流上下游等之間的問題,不斷完善防汛體系,確保河道、水庫的正常持續運行。生態水利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任務,不僅需要結合先進的技術及生態學原理,而且也需要經濟基礎的強有力支撐,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儲備不完善,在河道治理規劃中缺乏科學的認知,因此,在河道設計中未能很好地考慮到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在河道治理中,當前先進的技術未能應用到河道治理工作中,對于材料的選取較為傳統,未考慮到對周圍植被及河內植物的影響,導致水體不斷惡化,同時由于河道襯砌技術的使用,水體間的交換受到影響,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并滋生出大量的細菌。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人們通常使用混凝土進行攔截,這一攔截導致河道水源不能自凈,無法進行水源交換。同時,在處理河道污染時,工程也會采用城市用水進行排污,但是這破壞了河道本身的生態。近年來,城市河道垃圾在不斷增加,河道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河道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無法實現水體的自凈能力。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由于垃圾傾倒嚴重,造成了河道的嚴重堵塞及污染,當出現洪澇災害時,河道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排水,導致洪水泛濫,洪水逐漸向四處蔓延,嚴重威脅到河道周圍居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大多數的河道護岸項目以水土保持為主,主要以混凝土等來進行護岸[1],這一護岸形式破壞了生態學原理,抑制了河道內生物的生長,同時也對河道周圍景觀產生了影響。
近年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房地產等規模也逐漸擴大,房屋建設、公路等修建,一些河網被占用,導致河網水面積不斷減少,河道也逐漸變窄,同時隨著各項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河道中的垃圾也逐漸增多,河道河網的容量不斷減少,不能有效地發揮排水排污的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植被的破壞、土地利用不當、濫砍濫伐、過度放牧等,加之惡劣天氣條件的影響,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水土流失的面積強度有所下降,雖然生態環境得到了相應的改善,但是水土流失仍然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河道水土松軟易侵蝕,水土流失也較為嚴重。
近年來,隨著灌溉及引水等用水量的日益增加,導致河道上游水量減少,同時河道中的污染物也在不斷增加,從而使河道內不斷產生淤積。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個別工程項目隨意采用挖掘機開設支流入口,但由于邊坡較小,虛土較厚,所以當大雨來臨時,虛土逐漸匯入河道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淤積,且淤積較為嚴重。另外,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與耕地面積的增加,在耕地灌溉過程中,為了有效地積蓄水資源,臨近黃河的河道便引進黃河水,由于黃河水的含沙量較大,也會導致較為嚴重的淤積。
河道治理的目標為:通過對河道進行護岸整治、堤防加固、疏通河道、清理淤積等,保持河流的通暢,維持河道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提高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生態水利力圖在河道治理中打造生態河道,通過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提高河道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讓河流形態恢復本來的自然狀態。在河道治理中,生態水利能夠從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出發,運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注重生態系統中各要素間的交互作用,對河流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與保護。
近年來,隨著各項水利工程的推進,河道的自然狀態也在不斷改造,逐漸變得渠道化,但在改造過程中,人們忽視了河道本身蜿蜒曲折的狀態,但這是其能夠發揮蓄水功能的優勢,因此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用生態水利還原河道本身的蜿蜒狀態十分重要。
還原河道蜿蜒狀態,建設自然河流,首先要設計河道豐富多樣的結構,按照河道本身的自然狀態,設計不規則的岸線,促進河水的暢通,通過生態水利對河道流淌情況進行分析,有效地解決河道淤積與侵蝕的問題。其次,注重保護河道周圍的生態環境,對岸線地區進行綠化,增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與穩定性,另外隨著河道蓄水能力的提高,河道內容生物也更加多樣性。
水資源是萬物的本源,因此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近年來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加,部分地區也出現了水資源的匱乏,有些地區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嚴重的問題。根據相關研究,全球有20 億左右人口,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有專家指出,從1960 年至2014 年,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250%。作為世界用水量最大的國家,我們應科學規劃水利工程,平衡好水利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生態河堤是當前生態水利的重要工程,生態河堤能夠有效提高河堤植被的蓄水能力[2]。建設生態河堤,一方面需要選擇適當的護岸材料,與以往使用混凝土不同,護岸材料選擇適應河道環境的環保材料,確保材料不會對河流產生污染等;另一方面,考慮到河道本身的自然狀態,其蜿蜒程度,根據河道本身的流向、寬度等來進行生態水利建設。
我國水生生物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同時我國的江河湖泊眾多,這也為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適度的空間和環境。但近年來,資源過度開發、水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部分流域水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對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作出了指示,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目前也在開展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譬如長江源頭區重點保護山溪、濕地以及各支流源頭,長江中下游地區則重點保護長江江豚等;黃河源頭區重點保護花斑裸鯉等物種,同時也要對高原湖泊及河網等進行保護。
河道生物多樣性能夠提高河道水體自凈化能力,因此,生態水利工程可以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保證水體內生態系統的平衡。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應有效融合生態水利工程理念,種植適合河道環境的水生植物,保證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除了種植植被外,還可以引入或者增加一定數量的水生生物,比如鯽魚、鰱魚等[3],這些生物能夠清除水中的污染物及漂浮物,能夠改善河道中被污染的環境。
通過對《自然》期刊中關于生物多樣性如何改善水質的文章表明,水體物種豐富性決定了水中污染物被清除的程度,即物種越豐富,水流中的污染物就會被清除得越快。因此,在未來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水利要更加注重保護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實現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一般來講,河道的斷面包括復式斷面、矩形斷面和梯形斷面。河道的復式斷面占地面積較大,一般用于河灘、山溪類河道,由于復試斷面的河灘較大,更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長,更有利于保持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同時河灘還可以開發為景區,具有觀賞性。相較于復式斷面,矩形和梯形斷面的占地面積較小,這大部分應用于城鎮中的河道,雖然這類斷面有利于污水的排放,但同時也降低了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因此,在河道治理過程中,要運用生態水利理念對河道斷面形式進行規劃,分析河道在排除洪澇、灌溉和旅游等功能上的需求性,在設計時應注重河道的過流能力、蓄水能力以及城市生活與發展需求,實現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生態水利工程人員不僅要因地制宜地找到適合本體環境的方法,同時也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河道治理經驗,深化河道治理及生態水利理論知識,了解河床的物理性質,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河水對河岸的沖刷。
在學習國外先進理念的同時,生態水利工程人員也要轉變傳統的觀念,理清治水的思路,梳理現代生態水利觀念,制定生態水利目標,分步實施,按照自然規律,有全局觀,重視長期的生態經濟效益。
河道治理的生態系統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考慮河道長遠的整體發展。利用生態水利,綜合考慮人與自然環境的多方面因素,確保整個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性[4],意識到生態水域的變化性以及長期流動性,針對河道中的淤積及侵蝕問題進行重點把控與設計,制定長期的實施方案,并有預見性地提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實施中,既要考慮到解決當前的問題,又要考慮到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內容結構不斷進行反饋,實現河道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5]。同時還應該設置生態水利工程監測機制,通過長期的觀測與評價,確保動態了解河道情況,保證河流的順暢。此外,還需要加強對水利工程、經濟、生態等的綜合運用,盡可能地減少工程實施中的破壞性,提高治理河道的效率。
在河道治理過程中,除了通過以上措施進行治理外,還需要嚴格控制污染源頭,將污染與危害控制在源頭,減少污水在河道中的影響,保護河道內水質,從根本上保護和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生存福祉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當前國家也在不斷深化水利改革,水利體制機制也在不斷完善,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利支撐。通過對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應用研究發現,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未來的河道治理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更加落實生態水利治理,維持河道生態環境,增強河道自建能力,實現河道水體的交換與循環。同時,繼續貫徹綠色生態水利概念,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