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何亞莉
(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四川 成都 610059)
高等學校自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以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不斷高漲,據《中國青年創業發展報告(2021)》統計,創業者最多的年齡段是19~23 歲,峰值為20 歲,在校大學生占比43.6%。大學生高占比的創業數據,充分說明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創新創業熱情,并具有付諸實際的行動力。
隨著創新創業工程的深入開展,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工程,新工科改革旨在面向當前和未來產業發展急需,培養新型卓越工程師,服務和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工科學生的創業靈感往往在科研學習過程中產生,他們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對新技術有旺盛的好奇心,善于借助學校支持開啟創業之門,但很多學生因缺乏知識產權相關知識,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不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而違法,或是不懂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而失去競爭力。為了提高創新創業質量,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知識產權素養教育,詳細解析專利“生產-利用”全流程,幫助大學生創業者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從而提高創業就業質量。
現階段,高校的知識產權素養教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法學專業針對法學生開設的知識產權相關法課程[1];另一種是高校圖書館開展針對全校學生開展的知識產權講座或系列活動。前者不適合要求工科生系統掌握,后者則存在教學內容針對性不足、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等問題。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辦法》規定[2],高校知識產權信息相關培訓和知識產權信息素養教育由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承擔,該中心一般設立在高校圖書館。
鄂麗君等[3]調研了77 家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有49 家采取專題培訓、講座或“知識產權宣傳周”等活動開展知識產權素養教育,其中7 家高校圖書館開設《知識產權與專利情報》《專利信息分析》等選修課,但針對工科學生保護科研成果需求的課程沒有成熟案例可供參考,意味著工科學生提升知識產權素養的方式是隨機的,要求大學生具備主動學習意識,關注圖書館相關活動公告才能獲得。一般來說每次講座、選修課的參與人數50~200 人不等,與普通高校幾千本科生人數相比,受眾太少,所以光靠講座和選修課傳播知識產權知識無疑是杯水車薪,無法滿足培養規模宏大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的需求。
高校圖書館開展的知識產權系列活動、公眾號推文介紹等[4],提供的是碎片化的通識類信息,部分參與者直言參加活動時只是在網絡上搜索答案,即便當時有興趣也因為找不到由點及面進一步學習的渠道,參加完活動后就放下了,而公眾號文章往往因無法兼顧科普性和趣味性,不能吸引廣泛關注和討論,傳播知識的作用有限。
部分圖書館開設面對全校學生的公選課,但因授課形式和課程考核方式限制,只適合講授普適型的內容,比如各國專利號特點、專利分類方法、專利數據庫使用介紹等。
當前,國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工科建設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更強調細化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要求,而良好的知識產權素養是提高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重要一環。
工科生不但要對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有基本了解,還要學會如何用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的權益,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更要具備規避專利侵權、判斷專利申請時機、選擇申請專利還是采用技術秘密保護、利用專利布局制造技術壁壘等專利實務能力。
因此,工科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產權信息與他們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識產權知識是脫節的。
工科學生是卓越工程師的后備人才,是創新創業建設的主力。大學生首選的創業項目通常是自己的科研創新成果,科研成果的重要產出包括論文和專利,《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十七條規定[5],學生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授權等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學業成績。目前科技論文寫作課在大部分高校都會分專業開設,針對性專業性更強的專利實務課卻一直缺位,必將影響創新創業工程的順利開展。
新工科建設正進入扎扎實實的新階段,以實踐促應用是工科教學的根本。專利實務課程通過專利撰寫練習,啟發學生思考現有技術的不足,深入技術細節并拓展技術交叉思路,切實理解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提升對知識產權價值的認同度,積極參與創新思考和實踐。
大學生思維活躍滿懷激情,但把想法落到實處時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感覺備受打擊失去信心。專利實務課引導學生細化思維步驟,打磨靈感一現的思維火花使其具象化,促進研發的結果化,讓學生保持科研熱情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激發創新潛能主動探索技術難題。
與普通民事侵權相比,知識產權侵權有成本低廉、實施便捷、維權難度大等特點[6],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風險包括不小心侵犯了別人的知識產權,或是沒有對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好必要保護變成了為他人作嫁衣。專利實務講授的專利布局規劃、專利侵權答辯等內容,能提高大學生的主動保護意識,學會判斷侵權范圍界定,在創業起步階段做專利侵權主動檢索規避法律風險,在新產品研發、成型、商品化等階段做好專利布局,構建技術壁壘阻止競爭對手,提高創業成功率。
工科生通過學習強化了行業思維拓展了產業視野,激發主觀能動性勇于打通科學研究到技術實現的障礙,成為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工程人才,才能更快適應創新型社會需要,提高就業質量。
專利實務的專利轉移轉化課程通過講授專利許可、轉讓、質押、融資等知識,讓大學生了解專利的資產屬性,明白好的技術必須配合好的權利要求撰寫才能體現出技術的真正價值,杜絕“垃圾專利”,強化大學生撰寫高價值專利的信心,有效提高大學生的科研成果完成度,切實將科研構想落實到技術實現,并致力于提升研發技術的高度和難度為高價值專利背書。
為滿足工科生的知識產權素養培育需求,應該在工科各類專業中開設有針對性的專利實務必修課。
新工科教育的目標是布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7],專利實務課程設置應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嵌入教學,作為工科生的通識必修課,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講授內容涵蓋專利“生產-利用”全流程。工科生申請的專利一般屬于機械、化工、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專利(特指發明和實用新型)的撰寫方式差異很大,必須針對性地為不同專業(學科)開設專利實務課,教學模式采用理論、案例、實踐等相結合,強化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的認知。
專利生產階段主講專利撰寫、專利挖掘和專利布局。很多科研工作者習慣委托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代為申請專利,提供技術交底書給代理師,由代理師代為設計保護方案撰寫權利要求書,這樣做有很多弊端,代理師的專業背景、工作經驗會影響其對科研成果的理解,為了達到授權目的,代理師可能會把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設置過窄,或是把本該作為技術秘密保護的內容寫進申請文件里,導致核心技術泄密,因此在大學階段讓工科生掌握專利撰寫技巧,學會把科研成果以合適的方式公開以謀求最大保護是非常關鍵的。專利挖掘的講授應側重于發掘創新點,本科階段處于科研思維萌芽期,稚嫩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會由于眼界、閱歷的局限,賦予創新活動和科研成果太多光環,忽略了創新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由多次小改進積累和疊加而成,每一種對現有技術的改進方案都值得打磨,專利挖掘課能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探索技術分支,在每個微小的創新過程中強化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逐漸形成創新思維。專利布局的講授側重于引導學生思考技術發展規律,強調知識產權保護的前瞻性和廣域性,讓學生基于科學理性大膽拓寬思路展望未來,勇于挑戰跨學科、交叉學科,以產品化、市場化、商業化的眼光審視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預期,逐漸養成創業者思維。
通過專利申請策劃實踐,大學生能夠分辨科研創新成果與專利保護成果之間的區別,能夠發掘創新成果并規劃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合理使用知識產權文件撰寫技巧和策略,既能享受到專利制度“公開換保護”的權益,又能把核心技術秘密隱藏起來,以保證創業的競爭優勢。
專利利用主要講授專利轉移轉化以及專利實施概念,通過經典知識產權案例分析,增加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的感知度。實踐階段通過模擬專利許可、轉讓、質押、融資等知識產權交易過程,讓大學生對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價值有一個更直觀的印象,加深對“好專利”重要性的理解,認真對待科研產出,打好創新創業基礎。
高校應完善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設置合理的創新創業指標,建立并完善學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知識產權評價體系。將專利實務納入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綜合理解應用能力的范疇,給知識產權成果賦予創新創業學分,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
教學方案設計注重綜合性項目訓練,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給予專利和論文同等程度的重視。鑒于很多創新成果為了搶占先機和市場,必須“先專利后論文”,對工科生的畢業設計不應該采用單一認定指標,要綜合考察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推進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8],激發工科學生技術創新潛能,培養出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需要的工程人才。
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教學,高校應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組建專業的專利實務教研團隊。由于我國2012 年才正式開設知識產權本科專業,而且該專業授予的是法學學位,當下各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普遍缺乏專利實務師資,要組建專業教研團隊必須兩條路同時走,一方面根據專利實務教學方案要求對時任教師進行針對性的進修培訓,強化專利撰寫水平,增加知識產權維權經驗;另一方面邀請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的資深代理師、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顧問(IPR)、知識產權律師、法官等做兼職教師[9],充實專利實務教師隊伍。
新工科致力以產業和技術發展的最新需求推動人才培養改革,工科學生知識產權素養教育引入專利實務能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盡早培養學生的產業眼光,使畢業生的能力符合社會人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