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凱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21 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在各行各業為祖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職業人才的種類和質量需求也逐漸轉向高技術高技能方向。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指導高職院校調整優化相關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起點,浙江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實現了GDP 總量跨進6 萬億和人均GDP跨進10 萬元兩個階段性的目標。浙江省并不單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更追求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隨著浙江省科技革命的深入,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新興領域層出不窮,這對本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相比,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最顯著的特征是“職業性”和“高等性”,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輸送“高、專、精”人才的責任。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調整必須以培養高質量對口人才為目標,同時地方產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也為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調整和優化提供指導方向,兩者相輔相成。2020 年浙江省共有高等職業院校51 所,全日制在校生人數為404412 人,其中15 所入圍全國首次遴選的“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1],入圍院校占比全國第一,浙江省高職院校的招生質量、招生人數、就業數據也居全國前列,其為了適應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進行的高職院校專業優化的經驗在全國高職改革的進程中必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浙江省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在全國前列,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促進本省產業結構升級發展,三大產業增長速度十分可觀。在“十三五”期間,浙江省高端裝備、高技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令全國矚目,這不僅提高了浙江省經濟增長速度,也提高了發展質量。此外根據統計數據,自2010 年以來浙江省現代服務業增長勢頭迅猛,三大產業增加值比例已經由“二三一”轉為“三二一”模式,浙江省經濟正處于由傳統模式轉向科技創新驅動模式的關鍵時期[2]。2021 年,浙江省又提出要著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三大科創高地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等目標,提前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和“卡脖子”技術領域,力求在全國實現產業的快速轉型,謀求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指出,我國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是教育類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高職院校和普通大學一樣應該著眼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功能,努力為社會輸送實用型、技能型人才[3]。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浙江省高職院校進入了發展黃金期,相對于在全國相對薄弱的本科教育而言,浙江省的高職教育在全國數一數二,各項數據均居全國前列,2020 年共有高職院校51 所,除去3 所保留校名但已停辦全日制教育校、“籌辦”校和新“摘籌”校,剩下48 所全日制高職院校中有23 所綜合院校,10所理工院校,8 所財經院校,2 所醫藥院校,2 所藝術院校,1 所政法院校,1 所體育院校和1 所師范院校。48 所院校中有19 所辦學經費來自省級財政,20 所辦學經費來自地方財政,9 所經費來自學校自籌,辦學資金來源充足。浙江省高職院校共設置專業數329 個,專業點數1345 個,實現了對高職高專教育全部19 個一級專業大類和75 個二級專業類的全覆蓋。省內高職院校專任教師隊伍高級職稱5748 人,占比34.28%;博士學位807 人,占比4.81%;雙師素質14097 人,占比84.07%。與2019 年相比,高級職稱數增加520 人,增幅9.05%;博士學位數增加105 人,增幅13.01%;雙師素質數增加1158 人,增幅8.21%。高級職稱、博士學位、雙師素質教師數量比例增加明顯,實現專任教師隊伍結構進一步的優化。
為了契合省內產業升級的趨勢,浙江省高職院校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專業點數量和招生規模在近年均實現一定增長,尤其是與浙江省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產業等相關的前沿專業一直是高職院校努力發展的重點對象,其相關專業點數、招生規模、匹配的專任教師人數近年均大幅增加,由此可見浙江省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省內產業發展的方向基本適配。
根據浙江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分析,近年來每年約95%的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留在了浙江省發展。高職人才是浙江省重要的人力資源組成部分,人才隊伍建設與當地產業能否蓬勃發展密切相關,高職院校能否培養出適合當地產業結構的人才,對當地經濟和高職院校本身都意義重大。通過對浙江本地51 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進行深入研究,我們發現雖然浙江省在專業優化改革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但在與當地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上,還存在幾點問題。
近年來,為了實現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浙江從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改革入手,整合教育資源,提高綜合實力,推進高職院校“雙高”計劃實施,盡全力平衡職業技術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然而研究發現浙江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過于急功近利,從51 所高職院校的現有專業分布來看,電子信息大類和財經商貿大類專業布點過多,超過半數,但農林礦等艱苦傳統專業設置較少,雖然這與浙江省發展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的戰略吻合,但這種以追求生源為目標,對熱門專業的過度集中,容易造成人才飽和、擠壓其他專業人才需求等問題。這種盲目會使院校難以為浙江省提供高質量的技術型人才,也會使地方產業得不到人才補給,從而影響區域經濟。
《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推動職業教育類型、教育格局積極向本科層次延展,支持符合條件的高職院校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或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同時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戰略新興產業和“卡脖子”技術領域開設一批新專業,撤銷一批供給過剩、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專業。每所職業院校著力建設好一至兩個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專業群,并擴大相關領域培養規模,有效緩解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但新興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更迭速度極快,如光伏、儲能、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需要的人才需求量迅猛增長,但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設置很少,浙江省應該對新興產業的人才種類需求予以關注并作出專業調整。
《浙江省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2020)》顯示,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2019 屆畢業生滿意度評價91.97 分,高出2018 屆畢業生0.74 分,高于2017 屆畢業生1.84 分,呈逐年上升趨勢。此外全省高職院校2019 屆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相關率為67.78%,和2018 屆畢業生的64.58%和2017屆63.21%數據相比,畢業生專業相關度增長明顯。畢業生專業相關指的是學生就業方向與在校專業的相關性,相關度的提高既有利于高職人才自身的職業規劃和發展,也反映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和地域經濟發展高度契合。然而經過調查,我們發現不少高職院校過于追求學生就業時的專業適應性,將其作為一個硬指標去考核,在此過程中或多或少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需求和選擇自由,也忽視了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把高職院校的使命和目標放在了最后,往往造成三方皆輸的結果。并且有的學校專注于培養技術型人才,而忽視了專業特色的發展;過分追求“職業”二字,而忽視了對學生理論基礎的培養;教學方法和模式過于陳舊,不能培養出能及時跟上用人單位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浙江省現有部分職業院校所設專業嚴重同質化,為了招生和就業數據過分追求“熱門”專業,傳統專業遇冷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院校的短視和社會上學生與家長選擇專業時的盲從性,針對這一問題,浙江省應該強化政府的統籌指導功能,結合地方產業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組成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進行專業的社會調研,對高校的專業設置進行全面審核和調整,使院校的專業設置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準確滿足地方重點產業的人才需求。浙江省經過充分的調研與可行性研究,在2020 年底參考國家級“雙高計劃”項目實施了省級的“雙高計劃”,擬建設15 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和30 個高水平高職專業群,作為國家項目的補充,致力于保持本省職業教育在全國的領先水平。這種政府統籌配置資源的方式,能最大限度避免院校和學生的短視對產業轉型產生的負面影響,促進地方重點產業的發展。
《浙江省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提出應聚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三大科創高地和產業鏈提升工程等,要求每所職業院校著力建好1―2 個服務區域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專業群,并擴大相關領域培養規模。政府應時刻關注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第一時間將需求側信息形成產業人才需求報告并定時對高校進行披露,結合高校現有專業的種類和數量要求其進行專業動態調整,以形成產業需求和專業人才精準對接。同時政府對產業布局應該具備前瞻性,能預測到未來一段時間人才的需求變化并提前和高校配合,適度超前布局,做好部署工作。同時,高校應該積極配合政府要求,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專業設置改革和優化方面的不足和滯后性,一定要在平時產教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做好信息收集與反饋工作,對就業數據不高、學生雇主滿意度不高、專業相關度不高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案進行重點檢查,及時更改或者叫停落后的專業。只有政府、高校、學生、企業等多方配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走向市場的技能型人才,故高職院校對職業教育專業的設置優化應該重點放在人才培養上,必須要培養出與產業需求能高度對接的高質量人才。高職院校應在校內建立《專業質量年報》制度,并結合專業的第三方機構,組織跟蹤相關專業畢業生,最終從教學資源、培養成果、科研成就、用人單位滿意度等角度對專業建設進行評價,定期發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年報》,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質量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