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查湖南時提出“三高四新”戰略,為湖南“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科學指引。為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湖南省教育廳出臺了《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 服務“三高四新”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整省推進并率先建立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提供湖南經驗和模式[1]。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壯大必須有實力強勁的企業作為支撐,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各高職院校責任在肩、使命如磐。
作為湖南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軌道交通、航空、汽車三大動力產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是株洲發展強有力的支撐,也是株洲閃亮的城市名片。當前,株洲職業教育科技園擁有10 所院校,共設專業241 個,擁有重點專業102 個[2],這為本市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優質的人才儲備基礎,助力株洲打造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3]。湖南是職業教育大省,全省現有職業院校719 所,在校生164.95 萬人,其中11 所高職院校入選“雙高計劃”,國家級示范專業點、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及教師的重要賽事等多項核心指標位列全國第一方陣、中西部省份第1 位[4]。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也日益凸顯。
在傳統觀念里,職業教育就是教授學生技能的專門性教育。相比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在校時間更短、實踐和實訓課程更多,要完成規定的理論及實操教學內容已非常不易,所以勢必會對學生的人文素養課程有所壓縮。這種學制、教學方式都無形中加深了學生“重技能、輕素養”的職業教育刻板印象。
技能是立業之本,素質是立身之基。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不僅是國家對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助推器。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更青睞職業素養較高的員工,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專業、敬業、精業、樂業是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在職業教育中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要強化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深化學生的職業使命感,以實現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的知行合一。
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企業就業的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核心技術和就業競爭力是職教人才培養重點。但目前從學生就業來看,學校與企業間的有效銜接還做得不夠,部分學校在學生培養方面依舊延續傳統職教模式,側重于傳授通用技術技能,未能做到與企業具體需求深度對接,致使學生到就業企業后還要進行長時間的“再培訓”,甚至個別在培訓后依舊無法勝任崗位,給企業造成了人才和資源的浪費。
從教育層面來看,這種現象體現出各高職院校未能將當前企業發展形勢和地區發展趨勢悟深悟透。對于株洲而言,要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持職業院校與產業區域布局有效對接,做好為本市、本省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輸出窗口。從教學層面來看,則體現出高職院校的教師對于當前企業實際情況了解不深、掌握不透。各高職院校的教師要更多地深入企業一線進行生產實踐,例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類院校,要抓住中車株洲所這一龍頭企業,可利用寒暑假深入一線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從而打造出一支懂理論、會實踐、能教學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將教學課堂與學生將來所服務企業和所從事行業有效銜接做好師資準備。
近年來國家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從政策和法規層面已將職業教育提高到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規定。但在實際認可度方面,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思想依舊存在,這導致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高、學生學習動力不強、職業成就感較低的現象。放眼世界,一些職業教育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等,在國家政策、社會氛圍、人的認知方面都對于職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有更為肯定的認識,職業教育與職教學生也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因此,汲取國內外職教發展經驗,立足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時代背景下,要擴大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和廣度,特別是在湖南“三高四新”發展戰略背景下,依托中車株機、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具有自主核心技術,且在國內、國際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傳承和發揚“楚怡”職教精神,講好諸如“七一勛章”獲得者艾愛國、電焊“花木蘭”易冉、“砌墻大師”鄒彬等大國工匠先進事跡,營造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氛圍,為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高質量職教人才不能忽視職業精神的培養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分析當前高職思政教育現狀,教師大多還是通過傳統的“三觀認知”進行引導,有部分思政教改走在前列的學校形成了以本校特色為核心的思政教育特色,但大多只針對個別專業群,未能形成一整套將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深度融合的教學體系。
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國家輸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關乎“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因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應優化教學方法,展開針對性教學。在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高職思政課育人路徑方面,可以從價值導向、課程資源、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堅持以“國之大者”為引領,以“家國情懷”為底蘊,推動思政教學在形式上、組織上、內容上不斷深入。在日常教學中要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例如“國內首條大型牽引電機智能組裝生產線就在株洲,每15 分鐘就能下線一臺牽引電機”這一既有行業特點又具備地域發展特色的案例,能使學生直觀感受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速度,了解當前所學專業的前沿發展現狀。同時,要重視實踐教學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株洲各高職院校可利用本地區作為重要交通樞紐和制造業重鎮的區域優勢,對于軌道交通、航空、汽車等相關專業,建設一批“專業+素養”有機融合的高水平實踐基地,延展實踐教學空間,通過實踐達到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實現“以德率技、以技養德、德技并修”的目的。
“產教融合”并非近些年才提出,在實際工作中,在“為什么要融合、誰來融合、怎樣融合”三大關鍵問題上,方向是明確的,主體是清晰的,但路徑是傳統的[5],這也是產教融合為何無法落地落實的癥結所在。因而,當前部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脫節,出現了“培養”與“使用”不相適應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企業招不到或用不了所需人才,另一方面高職畢業生找不到或適應不了工作崗位,這種“兩難”境況如何破解?
產教融合既是職業教育的標志,又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線。在全國職教大會上明確了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整體方向和發展道路。在構建產教融合動力機制中,高職院校應重視與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實現學校育人與企業需求精準對接。例如位于株洲地區的軌道交通類、航空類、汽車類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可以依托中車株機公司、中國航發株洲所以及北汽集團這三大位于本市的先進裝備制造企業,通過成立企業導師名師工作室,開設企業訂單班,在校期間與企業導師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編寫校本教材、實訓教材以及參與日常教學等讓學生了解職業目標要求和行業發展趨勢;通過經常性地開展“大國工匠進課堂”等活動,樹匠心、育匠人、鑄匠魂。同時,在日常實訓和頂崗實習期間,按照相應企業員工標準從知識、技能和素質等方面嚴格要求并展開校企協同教學,深化學校和企業間的育人共同體意識,打破職業教育“閉門造車”的禁錮,為破解“兩難”局面提供實踐范例。
高職院校是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基地,承載著為各類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明確,高質量職教人才的培育要與社會經濟發展鏈接在一起,并主動融入本地區發展之中。株洲是中國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制造業作為株洲的立市之本和強市之基,能否在“十四五”再上臺階,關鍵看先進制造業發展。
當前,在湖南“三高四新”戰略背景下株洲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基于“制造名城,幸福株洲”的城市品牌定位,地處株洲的各高職院校應圍繞株洲先進制造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動把握區域發展重點領域人才培育方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線,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立足株洲本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情況,結合學校實際、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來合理建設對接區域發展重點的特色專業群,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專業制宜構建服務區域發展的特色化人才培養體系,并隨產業集群發展變化及時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構建服務于產業集群的高質量人才培養路徑,為助力株洲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湖南出臺的《意見》旨在基于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部署下,通過省部共建為湖南能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6]。株洲作為轉型升級中的傳統工業強市和擁有10 所職業院校的職教大市,抓住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契機,深化本地區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和學科建設,搭建起“專業群+崗位群+產業鏈”的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新模式,傳承和發揚楚怡職教傳統,為培養一批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湖湘工匠”蓄能,打造職業教育的株洲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