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錨
古城保護一直是我國城市建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許多古城都在探索和實踐適合自身的保護與發展模式。古城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保護與發展、新與舊之間的沖突,實際上保護與發展是不可分的,要充分協調好保護與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形成古城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利的發展方式。本文以襄陽古城保護與發展規劃為例,基于襄陽古城歷史文脈的梳理和提煉,探索一種古城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模式,對其他古城保護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啟發。
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我國城市的典型代表,體現了我國城市的特色,是傳統規劃哲學在城市規劃層面的反映。我國對古城保護和改造的研究相對西方起步較晚,在古城保護的探索和實踐中,古城保護的模式也在不斷調整和更新,依靠單一的保護對于古城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同時進行已成為當下古城保護的共識,探索古城保護與發展并行成為當下古城保護研究中的重點。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工業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迅速。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許多古城都編制了古城保護規劃,但一方面受保護資金限制,保護工作舉步維艱,另一方面,人們往往將古城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認為古城保護是經濟發展的障礙,或是對古城進行拆遷改造,引進資金項目,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或是避開古城建設新城,古城發展陷入停頓。
古城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保護與發展、新與舊之間的沖突,實際上保護與發展是不可分的,要充分協調好保護與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找到古城保護與發展協同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古城保護與發展良性互利的發展方式。
文脈一詞源于語言學范疇,原意是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文脈被稱作“語境”,是使用語言的情景和前言后語。狹義上解釋,文脈是“一種文化上的脈絡”,廣義理解,文脈可以引申為事務在時間或空間上與其他事務的關系。
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自身的痕跡,這一系列延續至今的歷史,形成了一個文化脈絡,記載著城市的興衰,這就是城市的文脈。古城往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古跡遺產,對古城歷史文脈進行分析,實質上就是挖掘古城環境的根源。
要使古城保護與發展形成一種互利兼容的協同狀態,就必須找到鏈接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關鍵要素,而這個要素就是歷史文脈。一方面,歷史文脈是古城歷史變遷留存下來的城市個性和風格,是最需要保護的精髓,應該作為保護與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歷史文脈是影響古城延續和傳承的要素,也是古城生長發展的脈絡。
(1)襄陽古城區位概況
襄陽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陽市中心城區,北面為漢江,東、南、西三面為護城河環繞。襄陽古城不僅是楚文化與三國文化的故地,而且地方民俗特色鮮明,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古城依山傍水,古老的城墻保存完好,有“華夏第一城池”之稱的護城河碧波蕩漾,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是襄陽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
(2)襄陽古城保護現狀
襄陽城為府治城市格局,方形輪廓;街道成南北東西向棋盤式布置,街巷主次分明,城中心集中在十字街一帶。時至今日,襄陽古城空間格局保存較好,軸線、城廓、護城河的格局基本保存,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兩條軸線控制較好,護城河的保護效果較好,逐步建設成了環城風光帶。但在保護過程中存在建設性破壞的問題,護城河兩岸部分綠化開敞空間被侵占,東西大街隨街道擴寬,原來的行道樹被砍掉,局部道路也被改造或者破壞。
(1)襄陽古城歷史文脈梳理
①戰國擇址。襄陽城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北津”為名,而且是楚國北疆的重要邊防要塞。
②兩漢定治。東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年)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自此,襄陽歷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
襄陽城始建于漢代,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由縣級治所一躍而為京城以下的州府,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③唐宋定“格”。隋唐至北宋的 540 余年,襄陽不僅是襄州治所,且是國家一級政區“山南東道”和京西南路治所。南宋時期為“控扼南北”之地,軍事地位十分重要。
④明代拓城。元末明初,鄧愈在襄陽城市空間發展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建,從宋代九里城擴為12里城。明代時期在宋元舊址的基礎上修筑襄陽府,府城城市形態與格局也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
⑤清代完“型”。清代期間曾對襄陽城墻進行了多次改擴建,清代襄陽城內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明時襄王府在明末被焚毀后,即長期廢棄;城內東北隅的軍政衙署不斷增加,形成為城內的軍政衙署集中之區;城內西南隅逐漸形成為行政、文教區。
(2)襄陽古城歷史文脈提煉
通過對襄陽古城歷史文脈進行梳理,分析古城的生長過程,根據古城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空間格局演變,可以深入挖掘分析出古城的歷史文脈,提煉出古城保護的核心內容為:
突出的城市核心:昭明臺自古便是襄陽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物,古譽為“城中第一勝跡”,也是襄陽古城空間和文化上的核心。
完整的邊界系統:襄陽古城環城公園體系,包括城墻、護城河、城門等要素;
傾斜的十字軸線:襄陽古城歷史街道格局中十字街形成的南北大街(1696m)、東西大街(1369m)兩個景觀軸線;
棋盤式的街巷肌理:襄陽古城街巷呈南北東西之棋盤式布置,以十字街為中心向四周以“井”字型布置,主次分明,中心區集中在十字街一帶;
豐富的歷史遺跡:綠影壁、譙樓、清真寺、單家祠堂、縣學宮、昭明臺、蕭楚女執教處、單氏故居、印務創意園、仲宣樓、夫人城、臨漢門、拱辰門、震華門、四個碼頭等。
基于以上歷史文脈提煉,將襄陽古城的核心內容疊加后發現,古城的脈絡結構是對古城歷史文脈的延續,也是古城發展的憑依。在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進行古城新舊的統籌,提出襄陽古城保護發展策略。
(1)環環固城
襄陽城池是”鐵打襄陽府”的象征,由城墻、護城河及城墻內有一條寬敞的“內環路”等防御設施組成,歷史上作為一個整體防御工事,城墻是一個自成的體系。邊界固城則是在現代城市背景下,通過對河、墻、路三個系統的修復,統籌襄陽城池的保護與利用,促進文化遺產在城市發展中的可持續性,是襄陽古城保護的關鍵性措施。
(2)中心示城
昭明臺是襄陽古城內的視覺中心,也是城市的中心節點以及各主要景觀軸線的焦點。古城保護中將昭明臺調整為特色博物館,拆除影響昭明臺視線通廊的商業建筑,突出其襄陽古城景觀和文化的中心功能。
(3)格局憶城
通過疊加清同治古地圖與古城現狀圖發現,在歷史中心軸線的控制下,古城歷史格局尚存,歷史重要的方位建筑大多數轉換為行政、醫院等用地,歷史信息有跡可循。通過對這些歷史重要方位的建筑采用諸如格局示意、實物修復、歷史環境關聯等不同措施,保護和傳承襄陽古城歷史格局,同時賦予歷史建筑新的功能。
(4)街巷展城
街巷是城市漫長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城市文脈的空間實體反應。襄陽古城的街巷是由古至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凝聚了幾千年的民俗生活氣息,空間特點顯著。對襄陽古城街巷要采取即保護原有空間架構又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方式。
(5)生活營城
以各類行政事業單位騰退搬遷為契機,疏解古城常住人口,以老城風貌為基底,社區營造為理念,營造古城“慢—生活圈”。利用騰退出的建筑空間進行功能置換,補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6)文旅興城
在原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歷史要素重構、存量空間置換等方式開發旅游資源,提升古城歷史文脈的可讀性,也通過文化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滿足游客的更高要求。結合古城未來發展,圍繞襄陽公園、荊州北街、管家巷子、北街、利民街、綠影壁6個片區文化娛樂項目集中區,同時布置合理的商業服務設施。
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結晶,既是社會發展中展現出來的人文景觀,又是一種人類社會演變過程中的文化載體。古城更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上的明珠。古城的保護與發展是古城保護中的主要矛盾,要解決這種矛盾,我們必須意識到古城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內在關聯,而這種關聯是由古城獨特的歷史文脈決定的,從而建立起以歷史文脈為核心的古城保護與發展模式。在古城保護研究中,要通過對古城歷史文脈的分析和提煉,來解決古城新的發展的問題,有效疏解古城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