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
莆炎高速三明尤溪中仙至建寧里心段工程YA3標段起點(K297+900)標段線路總長11.720km。設計速度100km/h,雙向四車道,整體式路基寬26m,分離式路基2×13m,最大縱坡3.85%。隧道為該標段的重點施工內容,采用到超前支護施工技術,包含大管棚支護和超前小導管支護兩種方式,共同創設安全的施工環境。
超前長管棚材料選用的是Φ108×6mm熱扎無縫鋼管,按照40cm的環向間距有序設置。在明洞襯砌外設C30鋼架混凝土套拱(厚度為70m、縱向長3.0m),以保證鉆孔方向的合理性。鉆孔過程中有一定的下垂變化趨勢,為抵御該部分變化,鉆孔方向適當向上偏1~3°。
1.測量放樣。以設計圖紙為準,測定縱向中軸線的位置、拱架腳高程及拱架的縱向間距。對于導向管的測量放樣,先準確確定其平面位置,定在工字鋼架外輪廓線上;引入前后差距法,用于控制導向管的外插角,使該值穩定在1~3°。
2.套拱施工。厚度為70cm、縱向長2m的C30鋼架混凝土套拱,內埋四榀I20b工字鋼,間距均為50cm。Φ14固定鋼筋與Φ133孔口管、I20b工字鋼焊接于一體,為保證連接的穩定性,焊縫長度至少為5d。考慮到鉆孔和注漿的便捷性要求,在明洞開挖環節預留合適尺寸的施工平臺,以便在該處高效開展管棚和套筒的施工作業。
3.鉆進成孔。按從左至右的順序對導向管編號,共形成51個編號。自下而上用鉆機鉆孔,鉆進初期保持低速、低壓的運行狀態,隨著鉆進深度的增加,若無異常則逐步提高鉆進速度。鉆進期間加強對鉆機偏斜度的檢測與控制,及時糾偏。鉆孔順序為:先鉆左側1號孔,再鉆右側51號孔,在此過程中同步對已鉆進成型的1號孔注漿;隨后,鉆左側的2號孔,期間對右側已鉆進完成的孔進行注漿。按照前述方法對稱施工,及時將鉆孔和注漿作業落實到位。巖層條件較好時,一次成孔。因地質條件欠佳或是施工方法不當等原因而坍孔、卡鉆時,先根據實際情況補注漿,再繼續鉆進。
4.清孔。鉆孔過程中產生的巖粉等雜物易堆積在孔內,不利于管棚的安裝以及注漿,因此需清孔。用地質巖芯鉆桿配合鉆頭掃孔,并向孔底注入高壓風,有效清理鉆渣。
5.管棚的制作與安裝。根據設計要求,在加工場分節制作管棚,鋼管接頭用絲扣連接,相鄰鋼管接頭錯開量至少為1m。為注漿管編號,其中有孔注漿管為奇數號,無孔注漿管為偶數號。管棚安裝時注重對順序的控制,先將奇數號的注漿管安裝到位,再進一步安裝剩余的管道(偶數號)。
6.注漿。注漿設備為KBY-50/70注漿機,材料為水泥漿液,水灰比1∶1。注漿時,分階段控制注漿壓力,初壓保持在1.0MPa,后續適當提升壓力,終壓2.0~2.5MPa,通過壓力的作用,將漿液推送至指定位置。注漿完成后,及時清除管內漿體,以免凝固,并用M30號水泥砂漿填充密實。
注漿施工環境復雜,可能出現異常狀況,此時需及時分析具體情況,采取合適的處理措施。若有小裂漿,則用麻絲(提前用水浸泡)填塞裂隙,并對漿液的配比等相關參數做靈活的調整,避免跑漿。若注漿壓力異常升高,則只注純水泥漿或清水。若有堵管現象,開啟孔口泄壓閥,將孔口進漿閥關閉,停機后,查明具體原因并處理。巖土對管壁產生較大阻力時,前段可采用φ125mm鉆頭,后段則轉為φ120mm鉆頭,此時能夠有效頂入鋼管,順利施工。此外,在鋼管末端以焊接的方法增設擋圈,同時用膠泥麻筋箍成楔形,經過相關處理后,有利于鋼管順利頂進孔,同時也能夠保證鋼管外壁與孔壁的緊密貼合。
根據隧道洞口Ⅴ級圍巖段的地質特點,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注漿施工方法,即超前小導管注漿支護。通過漿液的注入,改善圍巖的力學性能,保證圍巖的穩定性,同時封堵地下水,規避水損害問題。加之鋼架支護結構的聯合應用,共同構成完整性較好的棚架式支護體系。
具體操作要點為:在加工場加工注漿小導管,外徑50mm,壁厚5mm,長度5.0m,于管壁上鉆φ8mm壓漿孔(呈梅花形布置,間距為15cm),管口預留1m作為止漿段;注重對小鋼管兩端的處理,將前端加工成錐形,在尾端設加勁箍;用鑿巖機鉆孔,由施工人員將加工成型的小鋼管打入孔內,再制備漿液,用注漿泵注入其中。
1.施工要點
(1)布孔:以噴射混凝土的方式封閉掌子面;測放孔位,做好標記。
(2)鉆孔:作業設備采用的是風洞鑿巖機,在預設的點位處鉆進成孔;鉆孔后,向孔內注入高壓風,有效清理堆積在孔內的巖粉等雜物,將孔內沉渣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3)封口、試泵:由施工人員將鋼管推送入孔,到位后用麻絲和錨固劑封堵管口;隨后,旋上孔口閥,將注漿管路連接成型,使其具有通暢性與嚴密性。注漿前試運行20min,判斷注漿系統的實際使用情況。注漿泵壓水,用于檢查管路是否滲漏以及設備是否異常,隨后再壓水試驗,此舉可沖洗巖石裂隙內的雜物,形成更加通暢的注漿通路。
(4)漿液配制:提前組織試驗,確定合適的漿液配合比。本次施工中,漿液為C30水泥漿,用臥式攪拌機生產。制備漿液時,嚴格控制原材料的用量以及加料的順序、速度,予以充分的攪拌,以防漿液結塊。遵循隨拌隨用的原則,在保證供料充足的前提下,避免漿液過量供應,否則會造成浪費。對于制備好的漿液,先對其做過濾處理,此后方可進入泵體,此舉目的在于篩除漿液中不利于施工的雜質,避免注漿管路或泵體遭堵塞。
(5)注漿:注漿設備采用的是UB-3型注漿泵,在清孔到位的前提下,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注漿,且漿液的濃度做到先稀后濃。若注漿期間有串漿或跑漿的異常狀況,則隔孔灌注漿液。注漿壓力的控制是注漿施工中的重點內容,首先啟用注漿泵,待該設備維持正常運行狀態后,關閉泵口閥門,暫停泵的運行,由專員結合實際情況旋轉壓力調節旋鈕,準確調節油壓(使其達到特定的油壓要求)。正式注漿時,若注漿阻力增加,為將漿液注入指定位置,對應的泵壓應有所提升。
(6)注漿結束標準:注漿施工采取的是“雙控方法”,即注漿壓力和注漿量均要同時滿足要求,只有在此前提下,方可結束注漿作業。以單管設計注漿量為標準,若實測注漿壓力達到終壓值且穩壓時間維持20min及以上,盡管此時的進漿量不達標,也依然可結束注漿作業。
(7)注漿裝置的清洗:經過注漿施工后,及時將注漿混合器及注漿系統清洗干凈,以免固結在裝置上。
(8)注漿質量檢驗:以開挖的方法檢查,判斷漿液的滲透以及固結情況;根據注漿施工數據生成壓力漿量曲線圖,據此展開分析。
2.注漿施工中異常狀況的處理思路
(1)串漿時,同時啟用多臺泵,同步注漿;除此之外,也可堵塞串漿孔,隔孔注漿。
(2)注漿壓力異常增加時,可能出現堵管現象,此時隨即停機,檢查實際情況,采取可行的處理措施。
(3)進漿量在短時間內異常增加、注漿壓力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未按照要求提升)時,則對漿液的配合比、濃度做合理的調整,縮短凝膠時間,并轉變注漿施工方法,以小量低壓力注漿的方法為宜,或是采取間歇式注漿的方法,延長漿液在裂隙中的停留時間,使其凝膠。但需注意的是,漿液在裂隙中的停留時間不宜過長,即不可超過混合漿的凝膠時間。
綜上所述,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環境復雜,潛在圍巖失穩、變形等諸多隱患。在工程實踐中,需結合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超前支護措施,提升圍巖的承載性能,保證圍巖的穩定性。通過本文的分析,提出一些高速公路隧道超前支護施工技術要點,希望可作為同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