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剛
(安徽商報,安徽 合肥 230071)
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紙媒不再是受眾獲取信息的唯一途徑。在這一發展格局下,紙媒若想要穩固自身地位,則必須與時代發展趨勢相結合,并逐漸向融媒體方向進行轉型。而短視頻是當前群眾認可度較高、應用較為廣泛且能夠以最快速度拉近普通民眾與記者關系的一種新媒體傳播方式。鑒于此,紙媒記者應深度分析短視頻的功能,同時也應做到立足用戶需求有針對性地優化紙媒報道方式,以此突破新媒體時代下的工作困境。
在網絡與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下,網絡視頻傳媒已然變成媒體傳播的一項重要手段。以往的軟件傳播、互聯網傳播以及紙媒傳播大多采用的是文字結合圖片的方式進行,但隨著4G技術普及以及5G技術的衍生和應用,短視頻傳播逐漸成為大眾最為喜愛的一種傳播方式。早期短視頻傳播的總時長僅有6秒鐘,但其卻開創了全新的媒體宣傳渠道;自2013年后短視頻開始瘋狂發展。這一傳播手段具有“速度快、時間短、內容精練和制作簡單”等優勢,基于以上傳播優勢,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逐漸崛起,進而使短視頻在傳播媒介中一度成為主要方式,特別是近年來短視頻傳播速度越發加快,這不僅證明媒體傳播途徑有極大改變,同時也標志著媒體傳播新領域得到拓展。在媒體傳播形式更新的背景下,傳統傳播產品和紙媒傳播形式皆受到嚴重沖擊,所以,紙媒記者一定要另辟蹊徑,不斷探索紙媒與短視頻的融合之路,以促使自身傳播效率能夠有顯著提升。[1]
隨著媒體傳播途徑的增多、傳播速度的加快,紙媒正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傳播挑戰?,F如今自媒體、短視頻已然成為媒體發展的新趨勢,所以傳統紙媒想要突破發展僵局、重新拿回話語權,紙媒記者一定要接納并挖掘短視頻傳播途徑,并對其功能加以巧妙利用。紙媒記者融合短視頻進行傳播報道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紙媒實施短視頻報道屬于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途徑,當前社會中短視頻傳播十分流行,并且媒體傳播形式已經有了極大改變。這一情況下紙媒作為傳統媒體的主要形式,其必須主動創新,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促使傳統媒體高效發展。其次,借助短視頻進行報道不只是為了順應媒體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和閱讀心理,當前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受眾心理也深受影響,顯然短視頻傳播與其心理需求更加契合,這種簡短的傳播方式讓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即可掌握社會中的各種熱點新聞[2]。特別是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全面發展,新聞受眾群體更是將該類平臺作為新聞閱讀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紙媒與短視頻的結合正是立足受心理而進行的,其對于紙媒發展有極大的益處。最后,短視頻被大眾認可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某大學研究表明,人類在閱讀和瀏覽某一信息資訊時,只有前5分鐘屬于精神高度集中狀態,一旦閱讀時間超過5分鐘,對于信息的掌握就會明顯降低,所以簡視頻精短模式剛好與這種閱讀心理相契合,而傳統紙媒篇幅較大、信息量多,閱讀時常會讓讀者產生強烈的疲勞感,但對短視頻的巧妙利用,可將傳統紙媒傳播中的不足之處妥善彌補,以確保讀者能夠輕松接受。
傳統紙媒記者在融合短視頻進行新聞創作時常會有以下問題出現。首先,新聞內容單一、傳播性較差,傳統紙媒常會設置不同板塊,刊發不同的新聞內容,例如,民生新聞、政治新聞、娛樂新聞等。短視頻的特點主要是短小精悍,所以新聞內容無法呈現得特別全。而傳播性差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不同方面。第一,受眾群體在手機上接收的信息內容多是由大數據決定的,而紙媒賬號本身粉絲量不足,故而其傳播能力也十分有限;第二,傳統紙媒欠缺專業化的短視頻制作人才,無論是拍攝內容還是剪輯方式都較為籠統,整體競爭力與傳播優勢缺乏,如此自然難以激發傳播熱度[3]。在向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紙媒應精準定位自身的受眾群體,不可頻繁變更,只有針對性較強的短視頻內容才能保證新聞傳播的效果。其次,生產周期較短,整體內容欠缺系統性規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日漸增多,所以如何選擇具有超強看點和特點的新聞內容,也是紙媒記者創作短視頻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受網絡平臺便利性的影響,短視頻生產周期較短,若此時新聞時效性缺失必然會對其傳播價值造成直接影響。鑒于此,部分紙媒在平臺上發布短視頻內容時更多的是隨機性的,主要是因為視頻生產周期較短,上一條視頻還未被大眾廣泛瀏覽,下一條視頻內容已經出現,并且這些內容也未達到優質新聞的標準。最后,新聞內容同質化問題嚴重。網絡發展推動各類型媒體平臺不斷衍生,受眾能夠選擇和使用的信息獲取途徑也日漸豐富,但通過瀏覽這些平臺上的短視頻可以發現,新聞內容同質化問題極為嚴重,一旦社會上發生熱點新聞后,各平臺都會相繼推送同樣的新聞,而受眾也是頻繁收到各種重復性內容與垃圾信息。關于此問題,紙媒記者應了解大部分受眾的價值觀有明顯的相同之處,并且新聞的特點大多也是有跡可循的,通過大數據技術的全面分析,眾多平臺皆會針對標簽相同的客戶群體進行二次傳播,若在該環節紙媒記者不能做到差異性處理新聞,則極有可能出現無效傳播的情況。
紙媒記者想要結合短視頻進行新聞報道,最為關鍵的是設置專門的短視頻制作平臺,以此對該項編輯工作進行深入研究。而在建立制作平臺的過程中,紙媒應時刻謹記發揮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首先,以傳統采編部門作為切入點,讓每一名工作人員皆能將人力資源和媒體制作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在紙媒傳播環節,不同采編部門的媒體制作手段也有極大的差異,所以紙媒僅需對短視頻報道方向加以明確,余下工作則由采編記者自行發揮即可,通過建立不同類型短視頻報道隊伍,可以打造風格和主題完全不同的短視頻報道,這樣一來紙媒短視頻傳播資源會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例如,2022冬奧會時,為吸引讀者和提升新聞傳播影響力,傳統紙媒紛紛運用短視頻進行傳播,并且整個傳播過程中紙媒記者積極配合文案進行撰寫和組稿工作,如部分紙媒在記者輔助下制作出諸多中國隊員的參賽和奪冠視頻,甚至有報社針對短視頻創作組建了音視頻制作中心,通過采用短視頻報道,紙媒不僅收獲了眾多觀眾,同時其市場競爭力也有極大的提升。
傳統紙媒記者的采編大多都會落實到文字形式進行報道,所以眾多記者對于各類新媒體技術應用較為淺顯,但在互聯網發展背景下,媒體傳播形式與格局皆有重大改變,融媒體時代也隨之而來[4]。鑒于此,當前紙媒記者一定要立足于現有的新聞業務基礎,主動接受和學習新媒體知識,積極轉變全新的媒體編輯業務工作方式。同時,傳統紙媒記者也應在進行短視頻采訪時盡量選擇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以確保短視頻新聞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能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隨著5G技術的全面化普及,網絡資源共享和傳輸速度都在持續加快,所以紙媒在制作短視頻內容時也可對這一特征加以充分利用,從而加速融合。為此,紙媒記者要主動學習各種互聯網技術,并且要能夠熟練做到新聞采訪向觸網化轉型,促進短視頻新聞與互聯網同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紙媒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實現更好的發展。
經過多年的媒介融合轉型,已有眾多紙媒記者逐漸加入到全媒體采編隊伍中,但因受轉型時間偏短且記者經驗不足和技術使用不夠熟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紙媒所做的短視頻內容僅能達到普通水平,但這種構建方式無法滿足受眾群體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并且低質量的短視頻產品也會遭受到嚴重擠壓,更會對紙媒的聲譽造成極大的影響。除此之外,融合人工智能、航拍技術,緊跟科技熱點,增強受眾體驗,并以多角度展示新聞,都是記者要主動學習的知識內容。紙媒記者應了解互聯網發展下云計算、大數據被逐漸應用于各個層面,而對于信息傳播來講,通過該類技術既能模糊新聞傳播者和受眾者的界限,同時也能進一步拉近兩者的距離。所以,紙媒記者制作短視頻內容時也應對這一特點予以充分考慮,即結合信息技術不斷完善短視頻新聞內容,以促使受眾的體驗感有所提升。
近年來,短視頻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規模數量都在不斷擴大,并且其已經形成了十分穩定的產業模式。但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傳統紙媒在短視頻的制作水準、內容性質以及受眾規模上皆與前者有一定的差異,而這也致使其在商業變現上遭受諸多阻礙。在此局勢下,若紙媒想要順利突圍,必須要找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且能夠長久運行的商業變現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紙媒記者應對短視頻新聞的社交優勢進行深度挖掘,在向短視頻新聞轉型的過程中,紙媒既要堅定事實導向,也應兼顧體驗導向,更要將短視頻社交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诖?,在選取視頻內容報道方面,既要保證與正面輿論導向和主流價值觀相符,同時也應兼顧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而在網絡互動上則要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大眾的社會體驗感和新聞參與度。以往讀者想要與紙媒互動僅能依托于信件、電話,或是版面刊登,但當前在短視頻影響下,諸多受眾能夠圍繞同一新聞內容進行實時互動,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消除受眾對傳統紙媒的距離感,同時也能充分滿足其表達和分享訴求。除此之外,短視頻傳播可看作連接不同年齡、身份和地區受眾的一條重要紐帶,所有用戶皆能借助短視頻平臺功能針對某一熱點新聞進行探討。隨著受眾群體互動越發頻繁,也能進一步增強受眾的黏性,從而促使紙媒的影響力逐步擴大,并以此形成良好口碑效應。從另一層面分析,大眾屬于信息傳播受體,更是新聞媒體的監督者,受眾的反饋意見與參與深度能夠幫助紙媒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而這對其新聞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升皆有超強的促進作用。總體來講,紙媒制作短視頻需要時刻圍繞網絡社交特點展開設計,并且要通過多樣化嘗試進一步提升受眾的體驗感,既要滿足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參與需求,也要促進信息內容的有效傳播。
想要形成受眾傳播效果,需要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其中紙媒記者應充分認識到傳播者不僅掌握傳播渠道和手段,更是直接決定短視頻制作內容,而內容將會對大眾的認可度有直接影響。但當前,部分短視頻平臺皆存在假新聞、內容低俗以及“標題黨”等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博得關注度、騙取流量。這一操作方式無法獲取到長效傳播效果,只有優質的新聞內容才能一直被大眾所喜愛和關注。特別是新媒體發展下,新聞傳播方式也在不斷升級改變,所以為留住受眾用戶,在內容質量上也應持續提升。而對于傳統紙媒來講,內容真實、可靠,本身就是其最大的優勢。因此,在制作短視頻新聞時更應對該優勢進行放大,以獲得受眾的認可,但要特別注意的是移動設備與新媒體技術的普及使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并且其對于閱讀也有更高的要求。另外,隨著信息技術與傳播技術的不斷升級,短視頻業務領域也會日漸廣泛,在以上兩點因素的作用下,紙媒記者必須做出以下改變[5]。首先,轉變固化的文字報道思想和模式,自覺學習并利用互聯網傳播模式,不僅要著重強調“內容為王”,更要立足受眾需求篩選和制作短視頻新聞作品。例如,對于突發的一些自然災害,記者可深入實地獲取相關信息,并且可利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完成報道;而對于一些拍攝不便的場所,即可通過短視頻重點拍攝,隨后將拍攝內容進行加工整合,并在各平臺傳播。其次,要不斷創新短視頻內容形式,記者需要學會多方位深入構思,并且在采編環節應從多角度取材,同時對于短視頻制作流程也應進行細化處理。
短視頻內容同質化問題是影響紙媒傳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將此問題徹底解決,紙媒在向短視頻新聞轉型過程中應打造極具特色的新聞品牌,其目的是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服務。從實際角度來看,想要制作優質的短視頻內容,一方面要保持新聞的精準度和制作速度;另一方面則要接受監管審核的各種壓力。以往傳統紙媒新聞評價多是由主編審核稿件,而短視頻則不同,后者看重的是流量,所以在未來發展中一定要特別突出品牌效應,紙媒若能夠擁有較好的品牌形象,不僅能夠進一步強化版權歸屬,同時也會有更高的收益回報。近年來,新華社以及人民日報的官方抖音號所推送的短視頻數量日漸增多,并且其點贊量也有明顯增長。這兩大媒體的成功轉型也為傳統紙媒提供了發展方向。具體來講,紙媒想要在短視頻平臺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良好的傳播成效,第一,要保持鮮明的價值取向,多關注時事新聞,從而凸顯自身的服務質量;第二,要具備典型新聞特征,通過短視頻呈現更多的獨家新聞;第三,要著重突出情感渲染,所有的視頻內容都應以簡潔明快為主,更要滿足受眾的需求,以此激發其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隨著媒體融合發展,諸多傳統媒體皆在承受受眾群體流失的壓力。而紙媒記者為突破這一發展困境,應將短視頻制作與自身的創新發展相結合,通過內部采編人才的能力輸出、建設專業工作隊伍、豐富商業變現模式、堅持內容為主和打造特色品牌等多種方式,為受眾提供更加精準且全面的新聞閱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