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國
(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2)
VR+新聞通過結構呈現、影像包裝、視聽語言語態,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了快節奏與年輕化的發展趨勢,這樣的方式也體現出現代化技術手法在新時代下的補位意識,同時也對傳統媒體具有借鑒性作用,當下新媒體環境中的新聞報道拍攝也可以嘗試應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基于此,探究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報道的多重影響及對其前景進行展望,其意義不僅在于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與分析,更重要的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法,實現我國新聞業的轉型升級與革新發展。
“VR新聞”不僅是新聞業的一次現代化嘗試,更是傳統媒體與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融合。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是指:“在傳統的新聞報道、新聞采編以及新聞展示過程中,融入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新聞作品。”[1]2010年,美國南加州大學首次將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到新聞制作過程中,并在學術名稱上將其定義為“Immersive news”(即沉浸式新聞)。經多方專業研討后,美國南加州大學也對其學術名稱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解釋,即:“沉浸式新聞是一種第一人稱視角體驗下的新聞事件或新聞場景生產方式。”
自從這一學術概念形成之后,美、英、法、德、意等西方先進國家便紛紛開始進行VR新聞的制作實踐與研究探索,經過三年時間的努力,諸多西方國家在這種新興新聞生產方式中都獲得了極為明顯的實踐成果。作為“沉浸式新聞”學術概念的發源地,美國傳媒巨頭甘內特集團于2013年推出了《收獲的變化》這一VR紀實性新聞,這也標志著傳統媒體與新聞行業的現代化變革之路正式開啟。2014年英國BBC廣播電視臺也創作出了首部社會性VR新聞——《倫敦驕傲大游行》,這也意味著“沉浸式新聞”這一學術概念逐漸具備了社會性信息功能與社會傳播價值。2015年,澳大利亞ABC電視臺則從戰時紀錄的視角制作了《敘利亞之旅》這一VR戰局新聞,其中不僅包括五大勢力在敘利亞內戰中的交鋒過程,而且還包括諸多的非政府機構發布聯合報道的畫面。而我國則是從2016年才開始對該領域進行初步探索。從“沉浸式新聞”到“VR新聞”,其在西方先進國家中的火熱應用程度則能夠充分說明,這一全新的新聞生產形式是對傳統報道方式的擴充,這也使得其逐漸成為了當前國際社會中最受追捧的主流新聞技術形式。
在以往的新聞敘事視角中,涉及“內視角”的現實題材取材并不多見。在傳統新聞報道的“全知敘事”中,個別的法制新聞也都依賴于實踐與表達內容的原生態沖突矛盾基礎,個別新聞報道中也將事件加之相應的糾紛進行渲染,并且以此方式來讓觀眾對于相應的內容事件發展能夠有持續的情緒點,而觀眾對于法律節目也逐漸習慣了通過案件來闡述法律法規的模式。
《國旗下的責任:90后女警的“中國夢”》則一改以往的新聞報道媒介環境,通過相應的紀實性手法的應用重構法制新聞報道的內容呈現方式。《國旗下的責任:90后女警的“中國夢”》在節目中不僅聚焦于普通人的平凡小事,同時也在另外一個視域下,將我國的時代發展背景以及社會變遷的大背景,巧妙地通過VR技術手段結合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而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創作團隊也始終聚焦于當下的實際生活及在大背景改變下的生活現狀,并且在具體的內容上也關注于現實以及時代下的相應改變。這樣的內容不僅能夠受到觀眾的長期認可,同時也是對于現階段法制新聞報道內容及形式的“重新洗牌”,這樣的節目形式、內容呈現構造轉變。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VR新聞對于現階段法制節目的補位及突破,這種改變主要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VR新聞的具體紀實手法關注點上,從以往的案件本身逐漸轉移到了生活本質。而在這一過程中也不僅聚焦于民警的案件處理過程,同時也更關注到具體的“人”這一層級角度,并且在具體的拍攝過程中也涉獵到了更多的生活瑣事。第二,是VR新聞的關注視角不再是單純的節目傳播效應,而是在視聽語言強化的現實題材中,將聚焦點所表現的事件以及執法對象為民服務的真誠、認真,通過實拍與跟拍的角度,讓觀眾在節目中能夠得到相應的教育及警示。第三,對于VR新聞最終拍攝的事件的結果與整個事件發展的解決過程而言,節目組所關注的具體側重點更傾向于后者。將結果導向逐漸轉變為過程導向。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能夠讓觀眾通過VR新聞在感受到警察的威嚴的同時,了解到其也具有很多的情感色彩,并且能夠在生活的角度觀察到警察更多的真實生活化心理。這一轉變不僅是VR新聞對于內容呈現的轉變,同時也是創作團隊對于新時代下VR新聞媒體功能的全新思考,而創作團隊自身基于本地的個體化關注,在這一點中也逐漸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思考,最終讓警民關系在不斷的VR新聞實拍與紀實性手法中體現出了一種溫馨和諧的狀態[2]。
從傳統新聞報道形式看,在報道內容上更加側重于人物、社會、歷史等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社會邊緣人物,更多反映的是現實社會生活,其中很多都是普通平凡群體。例如《上海巡邏現場實錄》,分析其新聞生產方式不難發現,該報道改變了以往的內容選取方式,而是轉向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發揮了新聞傳播功能。充分借助電視媒體形式,轉變道德是非、善惡曲直的表達方式,以更為直觀性的方式向人們呈現新聞現場,將法律知識有效融入到現實生活實踐中。也正是這種新聞生產方式,更多承擔了向社會大眾普及法律的重任。此外,這類新聞內容也為紀實性新聞生產提供了更多生動且豐富的平民素材。分析《上海巡邏現場實錄》可知,其紀實性現實素材,更多地把關注的視角放在了人們生活中所見的民警日常工作身上,并且用現實生活中的大量真實素材來與觀眾之間形成情感共鳴[3]。
“介入”這一創作概念具體應用在《上海巡邏現場實錄》中,不僅是一種創作概念,同時在更多的方面上也表現出了節目組自身的創作態度,并且從另外一個方向上,將現實題材中的內容尋找到一種更為平凡化的表現形式[4]。在《上海巡邏現場實錄》節目中,包含了7—10個涉及到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平民故事。VR新聞制作團隊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感受,運用實際的真實鏡頭將中國法治社會以及法制建設的點滴過程,在現實視域下進行真實生活記錄,而節目的拍攝組也始終保持著與一線民警的同線生活,在同軌跡的近距離下觀察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人生百態。在以現實題材為主線的VR新聞中,向觀眾呈現出普通生活中民警巡邏工作的繁忙與緊張。這樣的紀實性表現手法的運用,同時也是在側面反映出了一種深度的介入性。
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拍攝過程以及紀實性拍攝手法,在具體的拍攝手段中則創新采用了多機位、多視角、多熱點的拍攝形式,這樣的嘗試與運用也能夠保證對于突發事件的多視角、多元化記錄過程,同時也在另外一個角度上避免了新聞報道中對于事件鏡頭常態表現不足的相應問題[4]。基于這樣的拍攝手法的新應用,即使突發事件具有相應的不可控性,在具體的基本效果上也能保證其視聽的完整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記錄過程中的連續性,使得節目具有了一定的現場傳播效應,這樣的全方位記錄過程也使得觀眾在觀看具體節目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最真實的細節感與現場感。這樣的紀實性手法的應用,不僅符合當下新媒體以及移動媒體的需求特性,這種拍攝結構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以往新聞報道在內容呈現上的平淡性記錄順序問題,從而讓人能夠通過屏幕形成情緒上的感同身受。這樣的拍攝方式與手法,也必然會使多媒體節目在未來創作過程中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自媒體信息魚龍混雜,而當人們在認可自媒體對社會發展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媒體中的相關弊端。自媒體“短、頻、快”的傳播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具體傳播內容逐漸呈現出了“碎片化”“表象化”“低俗化”的趨勢。互聯網中所出現的各種流言蜚語,對于樹立和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這樣也就使得新聞業迎來了又一次的產業發展新高潮[5]。VR新聞將傳統新聞報道的冗雜的數據和內容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得以清晰呈現,因此傳統媒體可以通過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充分掌握對于新聞信息資源的最終解釋權,充分發揮自身多年發展積累的經驗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權威性,引領社會形成良好的輿論規范,并在此過程中全面發揮出傳遞信息的作用。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發展優勢,進而探尋出一條適合傳統媒體發展的道路。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不斷深化發展,我國的很多社會領域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融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媒體形式也逐漸趨向于更為多元多樣化的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傳統媒體向融媒體轉型提供了良好條件。面對融媒體時代下VR新聞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與沖擊,但是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在發展的沖擊與壓力下只要找到正確的解決對策,就能夠實現比以往更卓越的發展。在融媒體時代下,VR新聞憑借著自身多元化、規模性、雙向互動性以及參與傳播性等核心價值,更大程度的實現了民主參與性。
就目前的學術界來看,對于新聞業等傳統媒體的未來發展持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傳統媒體終將消亡,另一種認為傳統媒體必須積極轉型發展。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甚至給出了“報紙消亡”的具體時間:“到 2044 年,確切地說是 2044年 10 月,最后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該“預言”作為傳統媒體“消亡論”的經典注釋,受到了人們的認可。可實際上,無論是報紙媒體還是廣電媒體,但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亡。因此,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應當正視媒介融合發展方向,同時結合自身實際以及日后發展需求,逐步向媒介融合方向傾斜。但不管是自媒體、新媒體還是融媒體,這些新時代下所興起的現代化傳媒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實際只是加速了諸如新聞業等傳統媒體的優勢劣汰與轉型升級進程。在此過程中,傳統媒體應始終堅持自身客觀、深度、獨特的信息媒體機構形象,并且要發揮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所具備的技術優勢。特別是面對突發事件時,傳統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必須合理利用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并與“黃金四小時”的新聞報道原則進行結合,從而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逐步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樹立自身品牌,并在實踐中不斷拓寬自身的信息采集渠道,創新生產、發布方式,促使更多受眾群體參與到新聞內容傳播中[6]。
綜上所述,對于新聞業與傳統媒體的變革發展而言,科學技術與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不僅是一種產業結構的現代化發展困局,同時也是尋求積極轉型的重要契機,將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逐步應用到新聞報道的創作過程中,便是傳統媒體在當代媒體環境中所進行的積極實踐。基于此,相關的新聞業工作者應結合當前的業態發展趨勢,充分意識到VR+新聞虛擬現實技術對于新聞報道的多重影響,結合VR新聞建構新的媒介環境、VR新聞創新新聞生產方式、傳播渠道多樣性等多重影響的媒體環境,確定不同的創新性實踐路徑,從而不斷增強自身的傳統媒體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