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邊和平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7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日臻完善,不僅建立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資助育人模式。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歷史進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審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是國家建立的包含獎貸助勤補免等多種制度,以幫助學生解決上學難問題,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成長成才的政策體系[1]。當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成如下。一是綠色通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開學初,可以經由綠色通道順利完成報到相關流程,讓學生感受到國家的支持與關懷,樹立起大學生活的信心。二是國家助學貸款。助學貸款是國家通過金融手段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一項重要制度。助學貸款額度為全日制本專科生每生每學年最多8000元,以彌補學生在校期間學費、住宿費的不足。三是國家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是高校學生所能獲得的具有最高榮譽級別的國家級獎學金,獎勵額度為本專科生每生每年8000元,用于激勵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四是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是為了激勵學習優異、品德優良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額度為每生每年5000元。五是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金是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彌補生活費的不足,資助額度為每生每年1500~4000元不等。六是勤工助學。勤工助學是高校通過設立一系列助學崗位,提供給學生以勞動獲取相應報酬機會的制度。七是學費減免。學費減免制度是高校為了幫助無力繳納學費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制定的,尤其是幫扶和照顧孤殘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烈士子女、優撫家庭子女等。八是師范生公費教育。該制度是國家為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所設立的,制度規定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類高校學生在校期間的學費和住宿費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門資金支付,但在畢業后有合約工作服務年限。九是基層就業國家資助。該制度是國家為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以及艱苦邊遠地區等祖國建設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貢獻力量所設立的制度,國家對到該地方基層單位工作3年及以上的畢業生實行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十是應征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該制度規定,對應征入伍服兵役和直接招收為士官的高校學生實行學費補償或國家助學貸款代償,同時對退役后選擇復學以及退役一年以上,考上高校的自主就業士兵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十一是新生入學資助項目。針對中西部高校新生,如有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可以申請資助用于彌補開學報到的交通費用以及開學后短期內的生活費不足。十二是輔助措施。各高校通過利用學校財政資金,以及落實鼓勵捐資助學的相關政策,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設立學校獎助學金等,更好、更靈活地對學生進行資助。
分析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資助體系的變革歷程,對于實現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1949年以來,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日益發展完善,歸納起來,可大體分為以下5個時期。
其一,人民助學金時期(1949—1983年)。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對資助體系采取了許多調整措施,以適應社會形勢,推動高等教育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高等學校除少數實行全部供給的公費制,一般實行人民助學金制。但由于現實環境、財政情況等原因,不同區域高校學生待遇差別極大,且部分高校的人民助學金標準難于解決學生生活上的困難。1952年7月,政府接連出臺兩個文件,進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統一調整和規范。自此,全國高校的公費制度模式全部變更成人民助學金制。1952年后,人民助學金制度在資助對象和標準上進行了一定的改革。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國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0年,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高校試點招生。同年8月,兩所高校直接從工農兵中選拔優秀對象免試入學,入學的所有工農兵學員均享有津貼費和伙食費,資助對象由“文革”前的“部分學生”改為“全體學生”。1973年4月,實行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改革,津貼費只發放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977年,恢復高考。同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學生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的辦法》,指明除了師范、體育以及民族學院的學生和研究生全部發放人民助學金外,其他高等學校的學生依照75%的享受比例進行人民助學金的發放。直到1982年,人民助學金制度都未發生較大變革。
其二,助學金與獎學金共存時期(1983—1986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逐漸加速,改革開放持續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展開。1983年7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學校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標志著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由人民助學金模式變革為人民助學金與人民獎學金并存模式。
其三,獎學金制度與貸款制度共存時期(1986—1992年)。1985年5月,中央推行高等教育體制變革,規定普通高校可以在國家計劃招生外,招收委培生和自費生,由委托單位或學生繳納一定數量的培養費。招生制度的改變,標志著國家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教育成本分擔,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也隨之進行改革。1986年7月,國務院批轉《國家教委、財政部關于改革現行普通高等學校人民助學金制度的報告》,人民助學金制度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不斷推進,獎學金和學生貸款制度的試點工作開始實行,這也宣告了實施多年的助學金制度的終結。1987年7月,國家教委、財政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的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貸款制度的辦法》規定,高校一律實行獎學金和學生貸款結合的制度。至此,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從助學金制度和獎學金制度并存轉變為獎學金制度與貸款制度并存。
其四,“獎助貸勤補減+綠色通道”多元混合資助時期(1993—2006年)。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執行,高等學校資助政策逐漸趨于豐富,覆蓋面越來越廣泛,進入混合資助時期。
獎學金方面。1994年,國家教育委員會、財政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獎學金辦法》,將獎學金范圍擴大至研究生。2002年,《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出臺,設立國家獎學金,這是首次出現的冠以國家名稱的獎學金。2005年,《國家助學獎學金管理辦法》出臺,設立國家助學金。
助學貸款方面。隨著高校收費制度、招生制度的改革,廣大經濟困難學生上學難的問題開始凸顯。1999年6月,《關于國家助學貸款的管理規定(試行)通知》出臺。此后,助學貸款制度不斷經過流程簡化等完善措施,對助學貸款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2003年,因誠信教育的不足,助學貸款持續受違約影響而陷入停貸危機。對此,2004年6月,《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決定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2006年9月,教育部和財政部出臺相關文件,規定中央部屬高校畢業生赴西部地區和艱苦地區基層單位工作3年以上的,由國家為其償還助學貸款本金及利息。
勤工助學方面。1993年8月,《關于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勤工助學工作意見》出臺,文件中規定了高校勤工助學相關的崗位設置、工作內容、資金籌措等。次年,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要求各高校充實勤工助學基金。1999年6月,教育部和財政部發文明確規定各高校每年必須從學費收入中劃出10%的經費,專門用于勤工助學工作。2005年4月,《關于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意見》出臺,要求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時間每周不超過8小時,報酬原則上每小時不低于8元,切實維護學生基本權益。
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政策。1993年7月,《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別困難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出臺,用于補助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1995年4月,《關于對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有關事項的通知》出臺,對高校必須建立學雜費減免制度作出明確規定。
“綠色通道”制度。1998年,清華大學最早開始實行“綠色通道”制度。2000年,《關于2000年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各高校必須建立“綠色通道”制度,確保每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新生都可以正常入學。
至此,我國初步形成了“獎助貸勤補減+綠色通道”混合資助體系,進一步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困難問題。
其五,新資助體系時期(2007年至今)。2007年5月,《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出臺,標志著資助體系進入新階段。隨后,財政部和教育部接連發布關于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系列配套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新資助體系的主要舉措具體如下。
完善國家獎學金制度。2007年6月,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發文,要求設立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2012年9月,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發文,決定自當年秋季學期開始,增設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完善國家助學金制度。2007年6月,《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決定設立國家助學金。2013年7月,財政部和教育部出臺相關文件,決定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增設研究生國家助學金。
推行助學貸款政策。2007年,財政部、教育部和國家開發銀行最先在江蘇、湖北等5個省份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試點工作。2008年9月,《關于大力開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通知》出臺,要求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推廣運用。2014年,《關于調整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相關政策措施的通知》出臺,明確要求上調國家助學貸款相關資助標準。2015年,《關于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若干意見》出臺,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貸款資助比例和標準,延長貸款償還期限并建立償還救助機制,切實為借款學生減輕經濟壓力。
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2007年5月,國務院決定從當年秋季開始,在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
完善勤工助學。2007年5月,《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出臺,明確規定了勤工助學的資金來源、崗位安排等。2018年9月,《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出臺,提高了學生勤工助學的勞動報酬。
規范補償代償。2009年3月,《高等學校畢業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出臺。同年4月,《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高等學校畢業生學費補償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出臺。2013年8月,國家對服義務兵役國家資助范圍擴大。2015年,《關于對直接招收為士官的高等學校學生施行國家資助的通知》出臺,進一步擴大了資助對象和資助范圍。
建立新生入學資助項目。2012年5月,國家建立新生入學資助項目,為中西部生源地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新生提供路費和開學后短時間內的生活費用,使他們能夠順利入學。
至此,標志著我國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為解決學生經濟困難、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對助推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啟示。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要因時而進,因勢而立。從單一的人民助學金制度到多元的混合資助制度,是隨著歷史邏輯演進和時代發展趨勢不斷變化的。通過對資助體系歷史進行考察,能夠注意到不同時期的資助體系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特點,同時蘊含著不同時期國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不同政策要求,具有明顯的時代性與導向性。比如,誕生于計劃經濟時期的人民助學金制度,契合了“教育必須為國家建設服務”的國家人才培養方略,是國家出資辦教育理念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蘊含著國家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視與關懷,對特殊時期的國家建設及人才培養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人民助學金資助模式在完成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后,其凸顯出來的問題與不足,促使了資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再如,獎學金和貸款制度的出現,正是資助體系適應改革開放市場化以及高等學校收費制度改革所做出的調整。由注重平均的人民助學金,發展至表彰優秀的獎學金,再過渡到無需付息的貸款制度,它們改變了平均主義的資助慣例,對原來部分學生“入了大學門,就是國家人”的惰性思想有一定的改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資助體系從過分關注公平向逐漸考慮效率的轉變與調整,正是“奮起爭上游,在競爭中取勝”的時代精神以及教育成本分擔理念在資助體系中的體現。又如,為貫徹國家引導人才流動的精神,免費師范生教育、助學貸款代償制度等得以建立,進一步鼓勵了高校學生赴基層單位就業、投身國防事業,以及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優化了學科專業結構,促進了人才資源合理分布,充分體現了國家資助對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
經過70多年的探索,目前形成的資助體系不僅適應了我國現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其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要向精準資助、精準育人聚焦。通過考察,能夠發現資助體系的發展逐漸趨向精準。人民助學金初期的資助政策,由于規模大、范圍廣,給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同時,它逐步演變成了人人均沾的平均主義,即“一刀切”的資助慣例,不僅不具有表彰、獎勵先進的作用,無法彰顯對優秀學生的激勵作用,而且會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到的資助僅占到很少一部分,致使最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無法得到真正的幫助。
1955年8月,教育部做出指示,要求依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確定是否發放助學金以及發放數額,資助對象由“全體學生”改為“部分學生”,資助對象轉變為經濟困難學生。1983年,教育部和財政部頒布相關文件,通過降低助學金比例,將資助重點聚焦于真正需要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同時每年對學生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復核,從而調整助學金發放情況,增添了些許精準資助的意蘊。2007年,包含獎貸助勤補免等多種制度的新資助體系建立。資助體系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助貫穿大學始終,此后,依據學生的困難程度分層次實行針對性資助。
可以看到,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發展中逐漸趨向資助對象精準、資助內容精準、資金發放精準等。目前,資助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未來應努力在精準育人方面加以聚焦、探索與發展。
其三,高校學生資助體系要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經過幾十年的變革與發展,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內涵不斷豐富。人民助學金時期,資助體系具有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公平正義教育功能。黨和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勞動人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資助政策,對于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而且人民助學金的資助對象并非針對干部子弟等特殊群體,而是惠及全體學生,這使得制度自身就存在天然的公平正義教育的內涵,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1983年,獎學金的出現,代表著資助體系的內涵增添了新的內容。其一,增加了表彰先進、獎勵優秀的內涵,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一刀切”的資助觀念,是學生資助從過分關注“公平”轉向逐漸考慮“效率”的一種反思和修正。其二,突出了一定的政治引導功能。通過對人民助學金發放比例保持較高水平,來引導學生選擇國家建設所急需的專業,促使學生投身于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中。
伴隨著資助需求日益多元化,資助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內涵日益豐富。1997年6月,《關于做好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通知》出臺,首次明確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也成為今后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總目標。“綠色通道”作為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標的重要制度,是確保家庭經濟困難新生順利入學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2017年3月,《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出臺,文件強調“進一步加強資助育人工作”“促進受助學生成長成才”。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2017年12月,教育部做出將資助納入“十大”育人體系中的決定,提出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寫好資助育人的奮進之筆[3]。至此,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益凸顯,資助內容從“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轉變,資助工作重點從“經濟資助”向“資助育人”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