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芹 王廣旭
(廣東海洋大學濱海農業學院)
大學生入學教育是高校面向大一新生開展的啟蒙教育,為新生入學的必須環節,是新生入學重要的第一課。在“互聯網+”時代,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能贏得青年,贏得未來。但在當前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受到網絡環境的強烈沖擊,一方面是與網絡融為一體的“00后”大學生,另一方面是形式陳舊單一的入學教育模式。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加強網絡育人的力量,著力提升易班網的示范性、吸引力、粘合度。[1]因此在三全育人視域下,探索發揮易班平臺的網絡優勢,挖掘易班平臺的網絡育人力量,研究設計“易班+”新生入學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引導新生實現角色轉變、熟悉學習生活環境、樹立崇高理想。
“00后”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是互聯網原住居民的重要代表。他們生活在物質充裕的年代,受文化多元的影響,身上有明顯的網絡時代的烙印。首先,在思想上,“00后”自我意識強烈,熱衷于追求新鮮事物,緊跟網絡的各種熱潮,熟悉網絡十八般武藝。喜歡個性化表達,但又缺乏辨別能力,容易被網絡的不良信息所迷惑。個性特征明顯,注重個人感受,但功利心強,集體榮譽感弱;其次,在心理上,渴望成熟但往往行為又顯稚嫩。日常行為上自信張揚,但心理抗挫、抗壓能力較弱,遇到事情容易不知所措。喜歡網絡世界多于現實世界,網絡交流活躍,現實感知能力較差,容易出現憂郁、孤獨、焦慮等負面情緒;最后,交往行為上,可以和虛擬世界無縫對接,無障礙溝通交流,但缺乏生活現實感和踐行能力,現實中容易產生社交恐懼,輕則不知如何與人交流,人際交流能力較差。重則沒有現實社交意愿,拒絕與人交往。
當前我國高校的新生入學教育,多為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首先,時間一元,在時間上局限為“到校后”的集中式的入學教育。高校新生人數眾多,入學教育多為輔導員主力承擔,導致入學教育多為新生到校后一次性的“新生見面會”,效果難以保證;其次,空間一元,在空間上局限為線下集中式的講授,多為教室、會議廳等空間場所,無法吸引新生的注意力;最后,形式一元,在教育形式上多為集中式講授。一方面,入學教育環節中,高校受制于教學方式和教育時間、空間有限,校情校史、校規校紀、專業介紹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知識點往往采取集中枯燥的授課方式,單調乏味,大學新生往往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知識量過多難以消化等問題;另一方面,新生入學教育內容龐雜,涉及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專業介紹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內容較為傳統缺乏新意,新生主體地位容易被忽視,難以激發大學新生參與熱情。
易班(E-Class)集眾主流網絡應用的功能為一體,融合了論壇、表白墻、抖音、社交、博客、微信、微博等主流的Web2.0應用,加入了為全國在校師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務功能,并支持WEB、手機客戶端等多種訪問形式,打破了眾多網絡軟件的功能壁壘,全方位為大一新生打開學習交流的新天地。同時,易班融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等“易”功能于一身,實現網絡功能整合,有利于豐富新生入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供更優化的一站式入學服務,豐富新生入學教育的體驗。
易班平臺的監管綠色高效。馬克思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2]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監管不到位容易給使用者造成反噬。在易班,全國高校師生需統一實名認證注冊使用,網絡真實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證,也打破了學校與學校間的現實圍墻壁壘,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社區,實現高校師生無障礙無邊界溝通交流分享。另外,易班同時兼具手機客戶端APP,為高校在校師生提供校園資訊、學習資源、在線答疑、多樣活動等信息服務,使信息的獲取更為方便快捷,有利于發揮新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習的熱情,強化新生自我教育的成效。
傳統的新生入學教育,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形式僵化。疫情時代,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面臨新的窘境,受制于人員規模和場地的束縛,面臨入學教育內容“縮水”的情況。易班平臺的在線教育功能,可以依托“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等網絡技術,進一步拓展教育的深度,整合線上和線下的教育資源,時間上實現新生未入校先入易班,隨時隨地實現靈活自由在線自主學習,入校中互動社區交流深化,入校后教育效果建構延長;空間上,在易班形成覆蓋全體新生的群體入學教育,聯動老師、高年級學長學姐、高校各服務部門等群體,形成更大范圍的網絡交流平臺,滋養良性的網絡對話模式,打開情理交融的文明互動教育模式。
高校依托易班平臺,全員聯動,構建“易班+”一站式業務辦理服務平臺,實現全員參與入學教育,以服務育人。大學新生入學教育不僅是重要的適應性教育,也是重要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起點。[3]愛校榮校等思政教育,從新生接收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便可開始,易班為這一教育提供有利和有力切入點。
全員上陣,入駐易班,建立強大的一站式服務育人系統。一方面,全員聯動,高校立足于易班平臺,整合資源,通過聯動學校后勤、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心理咨詢中心等部門全員育人,在易班上開發和提供針對性和系統性的迎新服務系統,融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和文化娛樂于一體,將新生入學教育滲透到迎新服務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易班的強大功能,依托“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等網絡技術,構建以校院領導、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等為主體的育人隊伍進駐易班,全員共同關注,結合易班的功能各施所長,促進全員協同育人。
新生未入校,先入易班,享受一站式育人服務。大一新生在接到錄取通知書開始,便可以依據錄取通知書里的易班介紹說明注冊易班,進入學校易班新生迎新頁面。新生進入易班迎新系統,可以一鍵式享受全校全員提供的各部門一站式用心、貼心、暖心、舒心的迎新服務,包括了解報到流程、學費繳納、申請綠色通道、班級宿舍編排、勤工助學等,從而實現學生未到校,便可通過簡約便捷的易班迎新系統,辦理相關入學手續,避免了開學到校注冊后,六神無主找部門、或排長隊辦理繁雜報到手續。全員上陣入駐易班,在新生未入校先入易班之際,充分聯動高校各部門各育人主體,潤物無聲,循序漸進,以服務之力協同育人。
全方位育人,打破傳統的一元入學教育育人模式,構建“易班+”多元學習互動社區,實現全方位多元育人。首先,全方位育人,實現教育空間開放多元。借助易班平臺,由傳統的育人空間——教室、會場,擴展到廣闊的網絡空間,突破空間的界限,覆蓋全面的新生受眾。如“易班+”輕應用活動,面向全體新生開展“萌新首秀”,以一張圖——“我和錄取通知書的合照”、一段話——“我想對我的大學說”等“微言大義”形式,培養學生愛校的情懷;“易班+”易喵喵活動,面向全體新生開展“與師說”,在教師節來臨之前,以別開生面的網絡“話題”會面的形式,培養新生尊師愛師的精神;“易班+”微社區活動,直面軍訓訓練第一現場,鼓勵新生言為心聲,筆下生花,積極表達參訓心得;“易班+”新生心理普查問卷,提前做好心理問題干預工作,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全方位育人,實現育人內容多元。思想方面,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如針對大學新生現階段最關注的熱點、事點、節點等問題,發揮輔導員老師的專項專長撰寫網文,通過易班微社區引領新生思潮,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心理方面,針對大學新生的特點,及時了解大學新生的心理動態。如通過易班微社區“心理知識周”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引導學生關注心靈健康,掌握心理調適和心理求助的方式;人際交流方面,針對新生入校后的人際交流和宿舍適應等問題,開展“案例大家看”易班短視頻制作比賽。通過易班短視頻制作競賽,以日??赡軙媾R的交流“囧”境拍攝成小視頻,以賽促學,從而引導新生重視人際交流,刻意練習提升情商,增強新生的人際交流的能力。
最后全方位育人,體現在育人方式多元。以易班為陣地,以新媒體的方式,結合新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切身需求,在繼承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入學教育活動形式:通過易班微社區、易喵喵等功能,運用話題、短視頻、推文等新媒體方式,引導新生未入校時提前了解校園學習生活的內容;通過易班平臺推送,以VR技術全方位展示校園環境,實現校園360°旋轉實景展示,720°無死角虛擬漫游,讓新生足不出戶云游校園,從而更快更好地熟悉校園環境;借助易班平臺,以考代記促學。以優課群的方式實行專題入學教育,將相關校紀校規轉換為可以反復練習的考試題庫,形成“在線學習+在線考試”教育模式,并以知識競賽或答題的方式鞏固學習成果。采取豐富多彩和適宜的形式融合入學教育的內容,多樣化的入學教育形式體現了對新時代“00后”新生學情的尊重,同時也積極回應了新生入學期待,激發新生學習主動性,提升自我教育能力,效果也更顯著。
全過程育人,構建“易班+”朋輩互助引導。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育人工程,但傳統的入學教育往往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僅在新生入學之際的兩周內開展。借助易班平臺,高??梢詳U展入學教育的時間邊界,在新生入校前、入校中和入校后的全過程開展形式多樣的朋輩互助教育。朋輩教育的表現方式是學長制,其教育者是品學兼優、思想政治素質高、學生工作經驗豐富的高年級優秀學長,運用自身的社交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幫助新生解決問題。[4]入校前,構建“易班+”朋輩暖心答疑社區。新生未入校前已經對學校、未來的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開始了解和探索,為了更好地對新生開展入學指引,高校將優秀的高年級學長學姐以選拔的方式進駐易班班級空間,借助易班微社區、易喵喵、輕應用等功能,開辟“學長對你說”專欄,在新生入校前圍繞新生關注的大學衣、食、住、行、學等全方位的問題進行解答,讓新生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和向往。
入校中,圍繞新生學習、生活和環境適應等新生關注的熱點問題,以易班平臺為根據地,引導“00后”大學生積極和外界建立關系。首先,搭建易班班級群,選舉朋輩班委干部。在這個過程,高年級朋輩發揮領頭羊作用,快速帶領新生建立班集體,以班級群投票功能進行民主投票選拔班委,以課群話題的形式帶領新生思考班級和宿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在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帶領新生制定班規、班級口號以及宿舍文明公約等,激發新生參與班集體建設的熱情,培養新生的實踐能力;其次,高年級優秀朋輩和班委率先引領,帶動新生主動去認識班級、同學、專業,引導新生在易班班級空間記錄班級里發生的真人真事,在群相冊記錄班級的精彩瞬間、在話題處隨時隨地分享班級感動瞬間、在班級資源上傳學習資源等,充分發揮班級里每一位新生的個人主動性,培養新生的感知能力;以班級為單位,朋輩引導新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線下策劃舉辦外出采風和團建活動,引導新生走出自我,主動參與班級活動,培養新生與現實世界的相處能力,融入集體生活,培養集體精神。
入校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線上,借力易班優課群,搭建“非常1+1,與優秀學長面對面”新生入學教育課優群,將優秀學長學姐的成長故事,包括入學適應、心理健康、生涯規劃、校園文化等拍攝成生動有趣的短視頻或圖文并茂的故事連載,并以專題教育的方式編入易班課程資源,新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安排觀看,觀看后可以參與課群特色活動——時光膠囊,寫下你對一年后的自己想說的話,主題可以包括:入校時的理想、四年大學夢想、未來的規劃等;線下組織“我的未來聽我的”見面會、經驗分享會等,讓新生有機會和優秀學長(學霸之星、優秀黨員、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優秀研究生推免生等)面對面交流互動——“未來大學怎么過”“學長怎么做到的”等話題分享,以校園里行走的榜樣回應新生對大學的期待,向優秀看齊,營造朋輩間“互粉”的線下效應,激發新生學習主動性,進而主動積極規劃學業和生活,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大學新生入學教育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借力易班的網絡優勢,努力打破傳統入學教育的時空壁壘和慣性,打破僵化的入學教育模式,提高新生入學教育服務的質量,對于做好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面對“00后”學生的新學情和傳統入學教育模式的困境,高校只有抓住互聯網時代的脈搏,豐富新生入學教育的形式,探索“易班+”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才能在網絡時代贏得教育的主動權,激發“00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00后”學生對學校的期望值,進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