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璐
(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漸“新常態”化,這也進一步推動了高職教育的治理與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相匹配,推動了高職教育的“新常態”。“新常態”背景下,高職教育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育發展方向等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促成了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體系的逐漸完善。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體系的構建能夠輔助高職教育的進一步“新常態”化,助力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新常態”的概念最早是在黨中央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也是黨的十八大會議上黨中央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做出的新判斷、得出的新結論。“新常態”指的是步入新時期之后,我國在經濟的發展方面更加注重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可持續性的發展,由原有的更加強調經濟的增長速度逐漸轉變為現在的中高速增長,更加強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重要素和投資”逐漸轉變為“重創新的驅動”。與我國多元化經濟相適應的我國的高職教育也逐漸走進新時期的“新常態”。
高職教育的“新常態”主要體現在:教育的質量提升和內涵式發展的新常態;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辦學活力的釋放的新常態;以法治思維推進高職院校治理的現代化的新常態;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社會組織與企業的共同參與辦學的新常態;高等教育的逐漸開放和教育的科技引領的新常態。
新常態視域下,對于高職院校的治理來講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要真正的走進高職教育的“新常態”,更要注重高職教育的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注重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注重治理觀念和治理制度的創新,注重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最終達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模、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水平、人才培養結構與“新常態”下的我國多元化經濟的人力資源的需求的相匹配。同時,高職院校治理的“新常態”,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當前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視域下,高職院校在進行校園治理效能提升之前一定要對“新常態”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在“新常態”的引領下,改革和創新辦學理念、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和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模式和方法、重視內涵發展,提升治理服務水平。高職院校校園治理效能提升體系的構建既要重視利益的整合,又要重視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和創新。本著“共同治理”和“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科學、合理完善的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體系,提升治理效能,辦更加令社會和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1]。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并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機構,而是一個擁有一定的自治權限的組合型小社會。在這個社會當中存在著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包含校領導、教師、學生、校友、關聯的社會組織、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等等。我國多元化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社會的利益進一步分化。不同的利益主體有著不一樣的觀念和利益需求。如何更好的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發揮各利益主體的協調作用是當今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一大主要矛盾。在這種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實現治理效能的進一步提升,既要有意識積極去處理和協調好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又要響應政府的領導和行業的指導,還要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和合作企業組織的協調作用,將政府、學校、企業、校友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協調和整合,推動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利益協調,在滿足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實現各利益主體的協調的基礎上,實現資源整合,最大化發揮各資源優勢,為高職院校的校園治理提供動力,推進高職院校的治理效能提升。
發揮協同治理的作用,既發揮各利益主體在高職院校校園治理上的作用和價值,又最大化實現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和諧、有序地共同推進高職院校的校園治理工作。當然,協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更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它是一種相對復雜的新型的校園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理論是多中心治理,是以信任為協同前提的,既是一定程度上資源的整合,又是各部分功能和價值的最大化發揮。
協同治理倡導民主、科學,倡導每一個主體的利益訴求的體現,倡導各資源的不斷優化、整合、創新和共贏。協同和創新的治理理念能夠推動高職院校的有效治理和創新發展,推動高職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區域的經濟發展,服務于社會。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的協調和統一,更有助于發揮協同作用,推進創新和進步,最終實現共贏[2]。
這里的“共同”指的是行政管理學上的“共治”,政府功能的科學合理的整合能夠更有效地推動高職院校的校園治理,滿足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需求。“共治”需要以一定的各利益主體的意愿為基礎,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為保障,整合治理權限和責任,細化治理結構,明確權責關系,將校園治理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零碎走向規范和整合。高職院校的治理與政府的管理在職能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共同治理能夠最大可能保證每一個利益主體的參與,保障校園治理過程中每一個利益主體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職院校在治理過程中將領導、管理、執行和服務各部分順暢地協調起來,最大程度的發揮各部分的價值和作用。
師生關系是高職院校校園治理過程中最關鍵的關系之一。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助力學生管理,助力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升。高職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依賴于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需要重點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意見,刺激和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站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本著“學生本位”的原則,提倡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在和諧的師生關系當中,自主、自覺地學習和探究,減輕和消除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和服務上的阻礙,更好地推動學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3]。
從“被動接受,上行下效”到“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參與,民主管理,企業聯合,社會監督”的協調共治。既有助于校內的各院系、各部門、各師生之間的多元參與、積極互動,又有助于多方優勢資源的互補,多方治理資源的協調,共同推進新常態目標的實現。堅決圍繞新常態目標明確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各要素之間的權責關系,最大程度的發揮各要素之間在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上的作用和價值。
(1)明確“黨委領導和校長負責”的決策權限和規則,理清黨委和行政的關系,遵循決策規章制度,激發創新活力。
(2)專家治理,建立學術委員會,明確學術委員會職能,指導人才培養,做好學術指導。
(3)民主管理,落實教職工代表大會決策機制,鼓勵和支持教職工建言獻策并完善相關機制。
(4)搭建以理事會為核心的社會多元主體參與架構,實現多元化辦學資源共建,助力教學質量與教育水平提升。
近年來,“參與式治理”觀念盛行。其本質在于強調不同利益主體在組織內部治理上的協調作用,呈現利益主體之間的多元化,各利益主體之間共生、互利、協同共治。為了更好地釋放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的活力,高職院校就要處理好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
(1)鼓勵和提倡師生參與和共治。高職院校內部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高職院校教育實施的主體。高職院校要有意識地將校園內部的教師代表大會和學生代表大會的功能和職權落實到位。真正發揮師生的監督作用,常態化保障教師和學生在校園內部治理方面的參與。了解和把握師生的真實訴求,鼓勵和支持師生的積極參與,并為其創造條件。將師生由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校園治理的主要力量。
(2)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轉變高職教師的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管理模式。高職學生是教師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有意識地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或者“強制式”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和話語權。倡導“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管理拉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引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以學生的自主和自覺推動學生治理效能的提升,而不是絕對地對于學生管理和灌輸[4]。
(3)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實現接軌的主要路徑之一,既能保障高職院校的現代化教育質量,又能滿足高職院校校園治理的基本訴求。將校園治理由封閉式治理轉變為開放式治理。為了更好地滿足高職學生的教育和學習訴求,高職院校應該有意識地以更加科學的教育機制吸引更多優秀的社會企業實現校企合作,教育共治。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章程的建立和完善是有效推進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的保障和關鍵部分。新常態視域下,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教學理念、教育模式等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治理章程也應該與時俱進,同步優化和創新。應該真正發揮高職院校治理章程對于高職院校治理的核心和引領作用,對高職院校的各環節、各部門的治理工作實現合理的約束,刺激并推動高職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同時保持高職院校的治理章程的不斷調整優化和完善。
要想實現高職院校治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的有據可依,要想保證高職院校治理制度的核心地位,高職院校就必須有意識地構建相對完善的、科學的、可行的治理章程。堅決以《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為指導,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現實、發展目標以及未來規劃和歷史使命創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自主管理。明確黨委和校長職權,明確議事制度和規則,嚴格落實學校黨委“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的職能。
高職院校治理要以治理章程為規范,完善各項治理制度和體系,嚴格以章程為起點,推進各項制度和規范的細化,逐漸打造出一套適合高職院校自身發展情況的辦學理念和治理體系[5]。
在高職院校的治理過程中,文化與治理的作用和地位應該是同等重要的,并且文化和治理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高職院校在實現校園治理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形成自身的治理特色,給自身打上文化的烙印。高職院校校園治理的過程也是本質上的人治的過程。要以文化推進治理,高職院校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多元主體參與,體現組織文化的價值和作用。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是一個多元參與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利益主體的利益關系的實現過程。不同的利益主體在高職院校的治理過程中實現各自的利益需求,需要統一的價值觀引導和規范,需要高職院校在治理效能提升的過程中重視不同主體的利益訴求,減少不同的利益主體對于治理效能提升的阻礙。
(2)提升各利益主體的組織、溝通和協調能力。溝通與協調是組織的重心。多主體的參與治理提升了校園治理的復雜性,溝通和互動的目的就是協調各主體的關系,達成各參與主體在治理上的觀念一致,幫助各項治理制度的落實,使治理更有效。長期以來,各高職院校也為了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構建了溝通和協調平臺。例如,學術委員會的建立。但是由于傳統的治理理念的影響,依托于一些平臺的溝通并不是那么順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治理效能的提升。新常態視域下,高職院校的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由外延型向內涵式轉變。治理的要求和標準也更高,對校園治理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要順應時代發展規律,“善治”成為未來高職院校校園治理的重點發展方向。高職院校校園治理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社會的現實需求,提升高職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為社會輸出更多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推進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和進步。
高職院校校園治理的信息化是高職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也是推進高職教育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互聯網+教育”的校園治理模式已經逐漸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治理中得以應用和普及。
(1)有意識地搭建以教育決策、教學管理、教學服務為一體的校園治理智慧服務平臺。
(2)建立移動和pc端兼容的校園治理門戶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更好地提供一站式服務。
(3)完善底層應用功能和服務。一方面,推進線上流程的便捷化和智能化,助力治理和服務的高效;另一方面,便于基層部門更便捷地實現數據的調取、有效借助大數據的分析技術為更科學的決策和政策落實提供支撐[6]。
高職院校評價體系的優化和構建,不僅要強調各評價指標的全面化、科學化和合理化,更要重視各評價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聯系,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從高職院校的校園治理現實情況和治理目標出發,以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構建助力校園治理效能的提升。
強調治理過程,跟蹤和考核。治理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可行重點在于治理體系的具體落實環節。配套的治理跟蹤制度和考核機制能夠保障各項治理工作的順利落實,能夠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治理效能的提升。
新常態視域下,高職教育逐漸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從外延型向內涵式轉變。高職教育的新常態,對高職院校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高職院校治理效能提升體系的構建要在遵循新常態教育背景的前提下,順勢而行,不斷優化、改革、創新和完善,立足中國國情和高職院校的教育實際,提升高職教育治理能力,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真正發揮高職教育在助力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