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君
(齊齊哈爾大學圖書館)
通信技術與移動互聯網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完善,加快了圖書館模式的變革,在閱讀碎片化、內容精準化等需求驅動下,移動圖書館應運而生,其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管理運營模式,且更符合現代人群閱讀需求,同時在可視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下,移動圖書館將成為未來主流模式之一,此外,移動圖書館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應以守正創新為原則,使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可良好發揮。
移動圖書館概念最初起源于“流動書車”,主要用于服務偏遠地區,致力于解決偏遠貧困區域的圖書館覆蓋率問題,采用“流動書車”的方式傳遞文化知識,使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可良好發揮[1]。隨著社會的進步,圖書館覆蓋率大幅提升,“流動書車”需求降低,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移動圖書館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逐漸將基于移動通信、無線網絡而存在的圖書館稱之為移動圖書館,用戶可借助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手持移動終端登錄圖書館賬號而進行閱讀,該方式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用戶可根據自身所需而享受數據庫導航、館藏檢索等服務,有助于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并可促進文化知識的傳播。
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主要依托于三種服務模式而實現,即短信息服務、WAP網站服務、移動APP服務。第一,短信息服務。主要依靠言簡意賅的短信息傳遞信息,將圖書館相關信息以短信息的方式傳遞,該服務模式具有傳遞速度快、用戶覆蓋率高、簡單易操作等優勢,可確保圖書館信息可被廣泛傳播,但卻存在內容單一、難以交互的缺陷,且對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無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移動圖書館的短信息服務主要用于提醒服務、查詢服務,多見于高校圖書館內,如圖書到期提醒、講座預約結果通知等。第二,WAP網站服務。相較于短信息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移動特性更為顯著,用戶需運用移動終端及無線網絡接入圖書館,以此查詢或借閱圖書,有助于傳播圖書館文化知識。WAP網站服務模式功能齊全,且兼容性較高,還可進行交互咨詢,該服務模式應用價值較高。第三,移動APP服務。主要是指依托于移動互聯網打造APP軟件,用戶可通過下載并登錄APP進入圖書館,具有較強移動性,用戶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文化傳播。移動圖書館的APP服務模式具有便捷化、個性化特征,還可為用戶提供訂閱等增值服務,而APP服務模式憑借其優點,現已成為移動圖書館彰顯文化傳播功能的主要方式。
移動圖書館在發展期間不可為提升自身影響力而摒棄文化傳播功能,應認識到文化傳播對于移動圖書館的基礎性作用。對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進行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強化學術傳播
移動圖書館的應用提高了知識查詢、資料檢索的便捷性,有助于促進學術創新及傳播,并縮小不同文化層面之間的差距,能夠確保文化傳播功能可良好落地。移動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在于“移動”及“去實體化”,跳出傳統服務模式的桎梏,使圖書館內知識資源可更為便捷地被應用,此外,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應用為移動圖書館的學術知識傳播創造了良好條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術資源傳播速率,擴大了學術資源影響力[2]。在新時代背景下,移動圖書館屬于新興學術交流平臺,其內部學術資源豐富,為避免圖書館內學術資源被埋沒,傳統圖書館應把握時代機遇而革新服務模式,采用WAP網站服務模式或移動APP服務創新圖書館運行機制,采用移動圖書館方式促進學術資源的傳播利用。從本質應用角度來看,移動圖書館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圖書館的傳播局限,使學術傳播活動能夠立體化開展,且可采用定向傳播方式擴大移動圖書館學術影響力,以此推動學術創新,切實彰顯出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
2.成果定向推送
移動圖書館不受時間與場地的限制,用戶可借助移動終端及無線網絡查詢圖書館資源,以移動式網絡為紐帶銜接圖書館與用戶。結合傳播學理論來看,移動圖書館轉變了文化傳播方式,采用精準化人際傳播方式代替傳統化大眾傳播,以此大幅提升了用戶滿意度及傳播效率,為圖書館學術資源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礎。學術研究成果是圖書館重要資源,而移動圖書館在運行期間,可結合用戶歷史檢索信息預測判斷其學術需求,此時移動圖書館可將學術研究成果資料采用定向推動的方式傳遞給用戶,提高了高價值學術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并使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充分發揮。現代社會具有快節奏特征,人們閱讀學習時間被壓縮,而圖書館用戶僅可借助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但受限于傳統圖書館場地不可移動性及開放時間的固定性,導致用戶難以利用碎片化時間享受圖書館服務,而移動圖書館可校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當用戶產生閱讀需求時,用戶可隨時登錄移動終端或網頁,通過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閱讀,以此滿足了用戶碎片化閱讀需求,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一對一”服務,并可將學術研究成果精準定向推送給有需求的用戶,極大提高了學術傳播價值,促進了學術創新[3]。結合上述可見,移動圖書館模式的應用改變了學術資源的利用途徑,精簡了文化知識傳播環節,并可根據受眾特征及學術方向展開文化知識精準傳播,使移動圖書館內的學術成果資源被良好利用,充分彰顯了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
1.滿足差異化需求
移動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事業,具有文化知識普及功能,在移動圖書館發展過程中,可依托于文化知識資源塑造精英分子,依托于虛擬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完善移動圖書館功能,并在智能媒介技術的應用下轉變文化知識的傳播形態,繼而使文化知識內容更為快速便捷地傳遞給用戶,大幅提升知識普及率,為精英分子的塑造奠定基礎。結合文化知識的傳播過程來看,傳統化圖書館的文化知識服務較為單一,需用戶前往圖書館場所主動檢索知識信息,而用戶可在移動終端及無線網絡的支持下隨時隨地享受圖書服務,以移動終端為手段連接圖書館與用戶,以此搭建了“圖書館-移動終端-用戶”運營服務模式[4]。移動圖書館憑借自身時間與空間優勢,能夠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滿足用戶不同閱讀、查詢需求,以此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滿意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圖書館的技術體系將不斷被完善,學術知識可更為精準地傳輸給用戶,當用戶滿意度不斷提高,其將轉化為忠誠用戶,并主動參與到移動圖書館的宣傳推廣工作中,以此擴大移動圖書館的影響范圍,為移動圖書館發揮自身文化傳播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礎。
2.營造全民閱讀環境
移動圖書館的用戶主要為移動終端使用者,其主要借助移動終端閱覽圖書館信息資源,而在此過程中,移動圖書館屬于信息服務提供者,用戶在信息服務提供過程中具有較強話語權。結合移動圖書館的媒介活動展開分析,其轉變了傳統圖書館服務機制,轉被動為主動,使圖書館可依托于網絡主動服務用戶,以此進一步彰顯“用戶即市場”理念。在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期間,通常會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設置專項反饋機制,在新媒體社交優勢幫助下,根據用戶歷史閱讀、查詢信息分析其興趣偏好,以此為依據展開智能推薦,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以此營造全民閱讀環境,增強用戶閱讀體驗,并使用戶能夠良好接受與認可移動圖書館這一新興模式。除此之外,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移動圖書館的優勢逐漸顯露,各大高校陸續開啟了移動圖書館建設項目,并逐步投入使用,與傳統圖書館相比,移動圖書館更傾向于主動服務并制造話題,引導用戶主動參與到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活動中,通過自由表達提升移動圖書館活躍性。該模式進一步擴大了移動圖書館的影響范圍,有助于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的發揮。
移動圖書館屬于文化產業,是傳統圖書館文化建筑的功能延伸與補充,因此,通過建設并發展移動圖書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社會進步,并可轉變移動圖書館的刻板印象。移動圖書館在建設期間可融入可視化技術,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相適應,并依靠可視化技術完善移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模式,而結合文化傳播體系來看,移動圖書館主要扮演著社交媒介的角色,使移動圖書館內的文化知識資源良好呈現給用戶。此外,在現代化背景下,VR技術、AR技術日漸成熟,可進一步將各類可視化技術運用到移動圖書館中,采用虛擬化方式展示文化知識,并通過該方式精簡移動圖書館服務流程。用戶在使用移動圖書館過程中將會產生大量數據,此時可借助大數據等技術采集用戶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用戶閱讀需求及習慣,挖掘用戶言論形態,以此起到用戶言論監管的作用,有助于監督社會輿論,為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及學術知識的普及奠定基礎。移動圖書館作為現代化學術交流陣地,其降低了時間與空間對于閱讀活動的桎梏,在現代化前沿技術支持下改變了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形式,使圖書館內文化知識內容可精準高效地傳遞給用戶,以此可整體性提升社會知識水平,繼而推動現代社會發展。
移動圖書館發揮自身文化傳播功能需以館藏資源為支撐,若館藏資源缺失,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將難以發揮,因此,必須重視移動圖書館的館藏服務資源挖掘工作。部分移動圖書館服務資源內容相對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為應對這一現象,要求移動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搜集特色服務資源,如歷史、教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資源,以此補充館藏資源結構,滿足用戶差異化閱讀需求,并采用該方式增強移動圖書館的自身文化傳播功能[5]。除此之外,還可細分館藏資源,按照知識單元的形式揭示館藏資源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可根據館藏資源類型進行劃分,良好區分文獻、期刊、電子書、圖書等,為進一步提高用戶檢索便捷性,則需嚴格按照《中國圖書分類法》劃分學科領域,精細化重組館藏服務資源,為用戶文化知識檢索奠定基礎。
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核心為館藏資源,用于滿足用戶閱讀需求,信息層次較淺,并未實現個性化服務,以此難以提高用戶滿意度,并阻礙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的實現。針對這一現象,需注意分析用戶情境需求,想用戶所想,為用戶提供精準化服務。相較于傳統圖書館而言,移動圖書館更容易搭建個性化服務體系,此時可借助大數據等技術,基于移動圖書館網頁或APP終端查詢用戶賬號信息,了解用戶閱讀時間段及借閱圖書類型,以用戶閱讀習慣及知識需求進行資源推送,以此實現初步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在此基礎上,基于移動圖書館開設“圖書話題圈”“資源推薦廣場”等版塊,為用戶提供平等交流的平臺,并依托于交流平臺更為精準地了解用戶需求,為個性化服務的提供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滿足用戶情境需求。
傳統圖書館僅可被動化提供文化知識服務,而移動圖書館已初步實現了主動服務,如根據用戶需求主動推送館藏資源,但該類主動性服務效果有限,在現代化背景下,可引入智能代理技術,依靠智能代理程序定期采集用戶信息,并按照指令執行特定服務,且智能代理程序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具有自主學習性及高度智能性,在該智能代理程序的幫助下,可改進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機制,并降低移動圖書館發展期間的人為干預程度,使智能代理程序在用戶所定義的規則下完成預期工作,確保移動圖書館在無用戶操作狀態下仍可自主發揮作用,幫助用戶搜集文化知識資源,繼而使移動圖書館的文化服務功能高質量實現。現階段智能代理程序由多個agent聚合而成,現已實現文化知識檢索、分類等功能,將智能代理技術融入到移動圖書館中,則可大幅提升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服務質量。
1.加大資金投入
移動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移動圖書館的資金大多是初期投入,持續化投入不足,難以支撐移動圖書館的長期發展,致使移動圖書館出現后期發展疲軟現象。針對這一問題,要加大對移動圖書館的資金投入,第一,當地政府部門及教育部門可設置專項資金,專門用于補貼移動圖書館的建設工作;第二,傳統圖書館根據自身資金結構撥付款項,用于推動移動圖書館的后續建設發展;第三,依托社會資本的力量開設捐款項目。混合使用上述三種方式,加大對移動圖書館的資金投入,確保移動圖書館能夠實現持續化發展。
2.實現動態管理
按照移動圖書館實際發展情況制定長中短期規劃,要求規劃內容與地方文化產業整體發展形勢相適應,必要時可聘請專業人員與移動圖書館管理人員共同制定規劃內容。完成長中短期規劃后,需在后續管理工作中落實,并按照動態化管理原則,根據移動圖書館內外部形勢適時調整規劃內容,為移動圖書館文化傳播功能的良好發揮創造適宜環境。
3.完善管理團隊
圖書館是現代社會重要文化產業,移動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同樣影響甚大,為確保圖書館能夠在現代化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圖書館的移動化創新建設工作,為最大限度增強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應根據移動圖書館服務特性組建一支專業素質過關的管理團隊,并于移動圖書館正式運行前組織相應的培訓工作,以此提升管理團隊綜合素質,為文化傳播功能的充分發揮奠定良好基礎。此外,移動圖書館還可外聘專家提供一定建議,采用實例分析、專項問題答疑的方式提升移動圖書館管理團隊專業能力,為移動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綜上所述,移動圖書館對學術創新、知識普及、社會進步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為避免移動圖書館在發展期間喪失其文化傳播功能,應意識到文化傳播是移動圖書館的核心內容,并從服務資源、情境需求、智能代理、長遠規劃等方面完善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服務體系,通過創新式管理突出移動圖書館的文化傳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