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何劼,楊豐,胡乃鑒
當前,國際地緣爭端持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軍隊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顯著增多。任務后官兵的療養康復工作,呈現出官兵層級不斷豐富、人數不斷擴增、專項任務不斷增多、療養康復標準要求不斷增高等趨勢,給軍隊療養機構建設發展和功能發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非戰爭軍事行動”是20 世紀90 年代提出的概念,是國家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的,使用軍事力量,以非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戰爭方式的軍事行動[1]。其衛勤保障具有準備時間短、保障對象多、補給供應難、防疫任務重等特點。在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救援人員的傷病譜中,主要包括損傷和中毒、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精神和行為障礙等[2]。在執行任務中和任務結束后,任務官兵的生理、心理癥狀或疾病損害大都能夠得到及時的臨床治療,但后續在療養機構開展的生理、心理功能康復訓練仍存在運用不廣泛、系統不完善等問題。
外軍療養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解決傷殘軍人的功能恢復和就業問題。目前,除俄羅斯保留軍隊療養機構外,西方其他國家主要依托地方專業機構開展療養和康復工作。我軍療養機構正式編設于1950 年,具備相當于二級醫療機構的人員、設備和專業配備,平時主要擔負全軍療養官兵的醫學體檢鑒定、疾病矯治及康復、特勤醫學訓練等任務;在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中,可以隨時抽組專業醫務人員組成醫療隊,前出執行衛勤保障任務;在現場搜救、搶救傷員、控制疫情等行動中,同時具有保障性和戰斗性[2]。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后,軍隊療養機構具有以下特色功能。
2.1 傷病康復 由于非戰爭軍事行動具有工作環境復雜、強度大等特點,易造成官兵關節損傷、下腰痛、骨折等[3],進而引起軟組織粘連、疼痛、關節腫脹等并發癥,遷延不愈,影響官兵正常生活和保持戰斗力。傷病治愈中和治愈后的療養康復是軍隊療養機構主要功能職責之一,療養機構可依托自身或軍隊區域性康復中心平臺,利用先進的康復專業設備及運動療法、物理療法等多種治療手段,針對執行任務官兵的傷病特點,制定不同疾病的標準化、規范化康復療養保障路徑與預防治療相結合的體系化康復方案,批量收治任務官兵進行康復治療,從而解決任務官兵康復治療受醫院床位、康復時間限制等問題。
2.2 心理康復 根據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的類型和階段不同,任務官兵心理問題呈現不同的特點,集中體現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創傷后應激障礙等方面。既往研究和工作重點大多集中于執行任務期間,忽略了任務結束后官兵心理狀態的恢復及心理問題的發生情況[4]。因此,軍隊療養機構可充分發揮心理康復作用,在療養期間對任務官兵進行多項心理康復工作。(1)心理健康評估。結合問卷調查與結構式訪談,評估參加任務官兵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是否需要心理干預。(2)心理訓練。可結合生物反饋訓練、沙盤游戲治療、團體訓練等方式,達到放松身心,減輕心理壓力,促進人際關系的效果[5-6]。(3)心理康復治療。對于出現心理問題或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后產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人員,在療養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治療與干預。這不僅可以使療養人員放松身心,緩解壓力,還可提升其認知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和綜合心理素質[7]。通過科學合理的干預、訓練和治療可以達到緩解執行任務后帶來的心理應激及相關癥狀,確保官兵返回部隊不留心理隱患。
2.3 體能恢復 軍隊療養機構區別于其他醫療機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擁有較為完善的體育療法體系。可利用體適能評估、運動功能檢測等先進技術手段評估任務官兵的體能及運動功能情況,進一步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的體育療法,在軍事體能訓練大綱標準和要求之外,療養機構還可利用駐地自然環境開展景觀治療(登山、森林浴、日光浴等)、海水游泳訓練、保健功法(八段錦、太極拳等)等體育療法,達到促進休養官兵體能快速恢復和疾病治愈后功能康復的目的。
2.4 營養調理 參加任務的官兵常因執行任務的時間緊迫性和區域補給保障困難,用餐以簡餐或速食為主,長期食用易導致營養不均衡,對維護官兵的身體健康和保持戰斗力產生不利影響。療養康復階段,療養機構應了解任務地域環境特點、官兵在任務期間膳食營養情況及官兵個人體質等情況,綜合疾病矯治、功能康復及訓練等任務需求,制定膳食營養計劃,調節恢復營養平衡。對患有基礎疾病或傷病治愈后的官兵,通過科學的營養調理,也可促進其早日康復和穩定病情的作用。
綜上所述,軍隊療養機構是軍隊衛勤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部隊戰斗力的重要保障和關鍵環節。任務后官兵的疾病防治、生理心理訓練康復及療養保障等技術手段,在保障其健康、增強體質、提高部隊戰斗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 年,海軍青島特勤療養中心承擔軍隊支援武漢抗疫600 余名回撤醫務官兵的醫學隔離觀察和療養康復任務,利用海洋氣候等自然療養因子和心理、中醫和理療等技術,發揮出療養機構在傷病康復、疲勞恢復、心理康復等方面的作用優勢,取得較好的療養康復效果。
但是也應清楚地認識到,軍隊療養機構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和任務后,還存在以下一些短板。(1)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診療活動還存在疾病譜狹窄、實踐機會少、臨床經驗缺乏等[8],特別是缺乏處置復雜傷病情和危重癥疾病的經驗。(2)軍隊療養機構醫療設備主要用于體檢和各專科疾病矯治,缺乏專業的野戰醫療器械和裝備平臺。(3)軍事素養還有待加強,針對性的軍事和專業技能訓練還不夠系統、完善等。
因此,筆者認為軍隊療養機構在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能力建設中還需重點關注以下幾點。(1)建議將療養康復作為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任務要素固化下來,實現“部隊?前出執行任務?醫療救治?療養康復?健康歸建或繼續執行任務”的閉環式衛勤保障模式。(2)通過實施軍隊療養機構與軍隊醫院雙向轉診、專科專病療養等途徑和措施,拓展療養康復保障半徑,提高對任務官兵的疾病矯治和訓練康復能力。(3)通過崗位練兵、院校培訓等多種途徑方式,重點學習掌握急危重癥疾病救治、衛生防疫等方面的專業技能,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4)針對部隊平時訓練和執行軍事行動時的常見病、多發病,重點加強心理、康復、軍事訓練傷防治等科室的業務能力和硬件條件建設。(5)以多樣化軍事行動衛勤保障任務為牽引,加大軍事職業教育培訓,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提高遂行軍事行動能力。(6)積極開展軍事行動后官兵療養康復的目標、方法、標準等研究,提高療養康復任務實施的針對性、適用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