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捷 孫 艷
(湖北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1]。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主要力量,以企業為主體的內生創新是整個創新系統的核心[2]。企業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和國家的強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3]。企業研發機構是指企業自辦或與外單位合辦,管理上同生產系統相對獨立(或獨立核算)的專門從事開發活動的機構[4],是從事自然科學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研究開發和試驗發展(包括為開發活動服務的中間試驗)的企業,或者企業內部從事技術開發、產品開發、工藝開發以及有關技術服務的機構,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實現科技進步的基礎條件[5],包括企業辦的技術中心、研究院所、開發中心、研發部、中試車間、試驗基地等各類研發部門,及建在企業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國防科技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等[4]。企業研發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不僅決定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6]。通過襄陽市統計年鑒、恩施州統計年鑒等來源的數據,對湖北省襄陽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簡稱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的建設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
截至2019 年底,襄陽市共有12 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9 家省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45 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企業所有41 家),6 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其中企業所有3 家),1 家省級工程實驗室,9 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31 家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78 個院士工作站(其中由企業申請建立的72 家),國家級孵化器5 個(其中由企業運營的4 個),省級孵化器14 個(其中由企業運營的9 個),國家級眾創空間2 個,省級眾創空間27 個(其中由企業運營的24個)[7]。
統計數據顯示,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中,實施研發活動的企業2018 年有493 家,2019 年有619 家,2020年有771 家;設置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為2018 年152 家,2019 年185 家,2020 年274 家,由此可以看出,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中實施研發活動和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過去三年以來快速增長,均呈兩位數增長態勢,相較于2019 年,2020 年實施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增長速度達到24.6%,設置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增長速度達到48.1%。
通過對襄陽市統計年鑒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近年來襄陽市R&D 經費內部支出逐年增長,2020 年達到878 600 萬元,比2019 年增加6.6%,全市R&D 研發投入強度為1.91%,同期湖北省R&D 研發投入強度為2.31%。2020 年襄陽市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各項目中,科學技術支出項目為204 991 萬元,占比為3.1%。
與此同時,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R&D 經費支出總額保持增長,其中企業自有資金投入保持同向小幅增長,雖然增幅不大,但2020 年襄陽市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中來自企業的資金達到787 386.7 萬元,占襄陽全市2020 年R&D 經費內部支出878 600 萬元的89.6%,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突顯。
2020 年,襄陽市三種專利申請累計11 406 件,比2019 年增加24%,授權累計7 092 項,比2019 年增加72%,新增商標申請總量比2019 年增加29.5%,研發成果提升明顯。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為新產品開發支出的16 倍,新產品開發投入收益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襄陽市實施研發活動和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數量保持快速增長。2020 年襄陽市實施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已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的45.4%,但占比仍然不高,距《襄陽市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鏈長制行動方案(2021—2023 年)》制定的到2023 年襄陽市開展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0%以上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僅為16.1%,無論是研發活動開展和研發機構建設都需要加大力度。
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例,2019 年襄陽市省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49 家,占研發活動規上企業的比例為6.4%;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 家,占研發活動規上企業的比例僅為1.5%。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的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高水平科研平臺較少,重大創新成果產出和能真正形成自主核心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有待豐富,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統計數據顯示,2018 年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量為24 089 人,2019 年為22 169 人,2020 年則減少至21 219 人,2020 年研發人員數量比2018 年減少了11.9%。
統計數據顯示,襄陽市規上企業R&D 研發投入經費總額中來自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2018 年之后快速下降,2020 年襄陽市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各項目中,科學技術項目支出僅占預算支出總額的3.1%,對規上工業企業的研發資金投入僅占企業研發資金投入總額的0.9%,資金投入額相較于2019 年下降達47.6%,同時,企業研發經費來源中其他資金部分也非常有限。由此可以看出,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和研發活動開展主要依靠企業自有資金,研發資金投入來源較為單一,不利于企業研發機構的快速發展和企業研發能力的快速提高。
地方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強度對該地區科創投入的環境和氛圍會產生很大影響。2020 年襄陽市對企業研發的資助僅占企業研發資金投入總額的0.9%,且下降速度過快。建議政府每年根據地方經濟狀況,加大科學技術支出且增大對企業研發的投入比例,對積極開展研發活動和建設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給予實質性的物質支持,爭取在短時間內提高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能力和水平。
政府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重要意義,形成由襄陽市科技部門牽頭,發展改革委員會、經濟與信息化局、高等院校、財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計局、稅務局等部門積極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從目標制定、登記備案、認定培育、培訓輔導、獎勵資助、數據統計、稅收減免等方面對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工作進行整體、高效、協調地組織與推進[8]。建立相對統一的研發機構認定、評價、淘汰標準和規范,形成完善的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管理體制和模式,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的開展,加快企業研發機構的建設。
政府統計部門應做好科技基礎數據的統計調查工作,掌握襄陽市規上工業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和設置研發機構的詳盡信息,建立無研發活動、有研發活動未建研發機構、有研發活動擬建研發機構、已建研發機構企業清單和臺帳,通過政策宣傳、溝通交流、培訓輔導加深還未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對科技研發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指導其采用適合自身的方式從無到有開展研發工作;對于已有研發活動但未建和擬建研發機構的企業,要幫助、指導企業創造條件并按相關要求開展研發機構的建設,最終實現認定;對已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要作為重點指導服務對象,提升其研發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對重點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建設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其對全球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掌握及自主核心技術的突破,真正實現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企業研發人員的多寡將嚴重影響企業研發活動的活力和效果,及時進行調整并出臺針對性措施,以吸引具有碩士、博士以上學歷的研發人才在襄陽安家,支持企業吸納博士后、院士等高層次研發人才參與企業研發工作,扭轉研發人員流失的不良趨勢。
僅靠企業自身難以在短期內提高其科技創新水平和實效,建議在大力引進高水平科研院校來襄辦學的基礎上,建立多方聯動機制,促成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進入更深層次,彌補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人才的不足,提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現實轉化,同時,通過合作提升企業研發活動的層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