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殿躍,宮一賢
(河北生殖婦產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粘連性腸梗阻是腸梗阻較常見的一種類型[1],以手術所致多見,是腹部外科常見的急腹證之一,常見癥狀為腹痛、惡心、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現代醫學治療該病主要采用常規禁食、有效胃腸減壓、補充液體、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調、腸外營養支持、灌腸、局部熱敷、鎮靜、止痛、解痙、抗感染、高壓氧治療[2]、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3]等對癥治療方法。
臟腑點穴源于道家,后流傳于民間,相傳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現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臟腑點穴可通過調理機體氣機、氣分,打通小周天,增強內循環,進而促進人體自愈。該法結合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辨證取穴,靈活運用點穴手法治療小兒疾病,常可應手而愈,尤其適用于一些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療效不顯的頑癥痼疾。現分享1則經典病案如下。
患兒,男,5歲6個月,2021年6月13日初診。家長代訴:腹脹,嘔吐,不排便6 d,發熱1 d。半年前患兒因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后3個月因“停止排便、嘔吐伴發熱”在當地醫院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入院治療,常規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灌腸、局部熱敷、解痙等方法治療7 d,家長因拒絕手術,采用中藥及穴位貼敷等方法治療3個月效果不明顯。6 d前患兒因進食大量花生后引起腹脹,隨即出現嘔吐,每日嘔吐數次,進食水后加重,偶有黃綠色胃內容物,大便6 d未行,小便正常。現癥見:腹痛拒按,以右下腹為主,伴有反跳痛,腹脹如鼓,納差,夜寐不安,易哭鬧,皮膚彈性尚可,舌紅,苔黃,唇紅,體溫38.1℃。腹部彩超結果顯示:腸管擴張,粘連成團,腸管之間無相對運動。腹部立位片示:上腹部腸腔擴張,盆腔內充氣腸管影偏少,可見數個氣液平面,呈階梯狀排列。西醫診斷:粘連性腸梗阻。中醫辨證:腸結(食積阻腸型)。
給予臟腑點穴配合針刺治療。①臟腑點穴:于腹部及任脈取穴,主穴為闌門、建里、氣海、帶脈、章門、左梁門、右石關、巨闕,配以天突、璇璣、華蓋、上脘、中脘、彧中、陰陵泉。點穴操作步驟:患兒不可過饑過飽,醫者在患兒排空小便后施術,保證周圍環境安靜,溫度適宜[4]。患兒仰臥,兩手平伸放于體側,醫者于患兒右側操作,腹部及任脈操作完畢后,使患兒呈坐位,醫者立于其背后,雙手于患兒背部及督脈各穴施治,具體術式如下。第1式:醫者用左手拇指按巨闕,右手中指按闌門,旋轉推按,約2 min或以氣通為度。第2式:左手拇指仍按住巨闕不動,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旋轉推按約2 min或以建里穴氣通為度。第3式:左手拇指按住右石關部位,食指或中指按住左梁門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氣海,旋轉推按約1 min或指下氣通為止。需注意此穴易通,不宜久治,以防氣脫。第4式:雙手放于帶脈,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拇指同時按住闌門與水分之間的部位,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兩側帶脈,往里攏撥,同時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向里斜托,輕輕抖動,但扣住的帶脈部位不能移動,以施術者指下闌門有跳動感為止,約1 min,然后慢慢放開帶脈。第5式:左手拇指按住巨闕不動,右手拇指按住闌門,中指按住左章門,旋轉推按1~2 min或以氣通為度。推按完畢后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門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過3次。第6式:左手不動,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門,拇指按住右石關,旋轉推按1~2 min或以氣通為度。推按完畢后,拇指、中指仍按以上兩穴,進行擰撥1~3次。第7式:左手無名指扣天突,中指扣按璇璣,食指扣按華蓋,右手中指按住巨闕,旋轉推按約2 min或氣通即止。第8式:用左手中指和食指按住巨闕,用右手食指按上脘,中指按中脘,無名指按建里,同時旋轉推按,以施術者指下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氣通即止,時間1~2 min。第9式:按照第1式,推按闌門1次。第10式:按照第3式,推按氣海1次。第11式:并壓三把。第10式畢后,右手中指仍按氣海,無名指和小指屈曲,靠于患兒少腹,自右少腹右側緩緩壓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屈曲,翻壓少腹,自左少腹左側緩緩壓推至正面;用手背緩緩向下壓推至關元部位。操作1次即可。第12式:引火歸原。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氣海部位,同時提起,往上提三提,輕輕放開。第13式:彧中與陰陵泉齊放。用左手拇指和中指扣住兩彧中,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闕部位向下直推至闌門,連續操作3次,再用右手拇指將左陰陵泉部位的筋經按住、撥開,然后再用右手中指將右陰陵泉部位的筋經按住、撥開。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②快速針刺。主穴取天樞、大腸俞、足三里,配穴取合谷、支溝。操作方法:患兒取常規體位,皮膚常規消毒,快速針刺不留針,小幅度快速提插捻轉,每日針刺1次,7次為1個療程。患兒當日治療后2 h聞及矢氣,次日已能自主排便,量少,不成形,墨綠色,體溫36.8℃,繼續治療3 d。6月16日二診:患兒晨起自主排便1次,量多,先干后稀,黃棕色,腹部壓痛及腹脹較前明顯減輕,無反跳痛,無發熱,無嘔吐,食欲未見明顯好轉,可進食少量米湯,繼續治療4 d。6月20日三診:患兒精神狀態良好,面色及口唇紅潤有光澤,腹軟無哭鬧,每日均可自主排便,量中,成形,色棕,無嘔吐,無發熱,食欲較前明顯好轉,可適量進食米湯和菜葉,眠佳,舌紅,苔薄白。再次復查腹部立位片示:腸氣影較前下行,盆腔內可見氣體影,未見液平,未見膈下游離氣體。為鞏固效果防止復發,繼續治療1周,方法同前。囑患兒可采用少量多餐的飲食方法,先進食米湯類流質食物,再逐漸過渡到軟質飲食,注意腸胃的調養,避免進食硬質食物。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按語:ASBO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主要指先天發育不良或胎糞性腹膜炎引起腸粘連,從而導致腸梗阻,臨床較為少見;后天性因素通常指由腹腔手術、腹部創傷、出血、異物、炎癥或腸結核引起腹膜、腸管發生粘連引起腸梗阻。此外,胃腸功能紊亂、暴飲暴食或突然改變體位等也是引發腸梗阻的重要誘因。腸粘連是伴隨腹膜自身修復的一個病理過程,這些粘連有可能被機體及時降解吸收,也可能進一步機化,成為永久性致密瘢痕性粘連。
粘連性腸梗阻屬中醫“腸結”“關格”“腹痛”等范疇。該病多由飲食不節、濕邪中阻、熱邪郁閉、燥屎內結、蟲團集聚或術后瘀血留滯等導致腸道氣機痞塞不通,不通則痛;氣滯于胃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則發生腹脹;腸道痞阻,導致胃氣上逆引發嘔吐,甚而嘔吐大便;氣機閉塞不通,大腸傳導功能失司,引發便秘,形成痛、脹、吐、閉四大典型癥狀,氣、血、濕、熱蘊結,灼煉水液,阻滯氣血運行,使脈絡瘀阻[5]。總之,腸梗阻由腸腑的傳導功能失調,腸道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降,阻塞于腸道所致。《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六腑以通為用,腸腑氣滯,不能下行,積滯胃腸,則胃氣上逆,出現腹痛、腹脹、嘔吐、便閉等其他全身癥狀。
該案患兒有腹部闌尾炎手術史,這是造成術后腸粘連的重要原因,另外飲食不節大量進食花生后進一步誘發腸梗阻,使腸腑閉結不通,三焦氣機不行,上見吐逆、食不得入,下見二便不通、無矢氣,出現痛、嘔、脹、閉四癥俱全的腸結癥。根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治療上以通腑開結為原則。
臟腑點穴法是采用推、按、點穴等手法,以調理人體臟腑氣血,尤以調理氣分為主的一種療法[6-7]。粘連性腸梗阻病位在胃腸,胃腸屬中焦,調氣必先開中焦之門,闌門為大小腸交會之處,《類經圖翼》載:“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厘清濁于后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于大便。”闌門亦為七沖門之一,張軍等[8]研究認為,闌門具有調理胃腸氣機、分清泌濁之功效,對加強脾胃運化功能也有重要作用。施治時先瀉闌門,使濁氣下降,清氣上升。再瀉建里,以活動脾經,開通胃氣,令濁氣下降。闌門、建里疏通后調氣海,才能使中、下焦之氣連接相通。放帶脈可活動周身氣血,有開結通經、疏滯散瘀之功。唐容川曰:“帶脈雖系于腰腎,然其脈繞中焦膜網一周,故又屬脾土。”可見,帶脈對胃腸病的調理也至關重要。章門是連接五臟的門戶,按揉此穴可使氣血通達五臟,并協調五臟功能,治療五臟之疾療效顯著[9]。左章門與闌門呼應治療,有通順小腸氣分之功。《針灸甲乙經》載:“腹中積氣結痛,梁門主之。”梁門為調理中焦病證要穴,左梁門、右石關配合應用,以調理胃氣,使胃中濁氣下降于小腸。巨闕為任脈腧穴,推按巨闕可通順食道之氣,治療胃腸疾病療效較好。
研究顯示,針刺治療腸梗阻療效肯定,且尚未出現不良反應的相關報道[10]。針刺治療胃腸道疾病具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在通常情況下,以適宜強度的刺激作用于機體,機體特定的病理表現會不斷地朝著正常生理狀態的方向發展變化,進而對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起到獨特療效[11]。余躍等[12]研究認為,P物質可明顯刺激胃腸運動,增強胃腸平滑肌收縮,在消化系統中起促消化、幫助胃腸蠕動及促進排空的重要作用。劉瑋等[13]研究認為,針灸通過對特定穴位如天樞、足三里、合谷等的刺激可引起腸梗阻段P物質的釋放,進而達到治療胃腸疾病的作用。針刺所取穴位中,合谷、支溝疏導大便,以治標。天樞疏調大腸、調中和胃、理氣健脾,大腸俞為治療大腸經病證的重要穴位,可調理胃腸、泄熱通便、理氣化滯,足三里調和氣血,三穴合用,以治本。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臟腑點穴通過對穴位的點按刺激,可擴張腹部毛細血管,加快腹腔臟器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環,促進局部炎性滲出及瘀血的吸收,增強腸蠕動,從而使粘連的腸腔得以剝離化解。該法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調理氣機功能,通五臟,達六腑,貫經絡,從而恢復臟腑功能[14]。張德印等[15]認為,臟腑點穴不僅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對諸多疑難雜癥也有較好的療效。小兒臟氣清靈,易趨康復,臟腑點穴配合針刺療法應用,可相輔相成,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