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娣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歷史經驗的積累和人類文明的標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傳統文化百花園的奇葩。如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怎樣對這些寶貴的財富進行創新與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所特有的,被世代傳承的各種民間口頭創作和表演藝術形式的總和,包括文學、美術、手工藝、戲曲等多種門類,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意義,并且具備藝術上的欣賞性,所包含的內容極其豐富,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面塑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工藝,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面塑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形象以歷史小說、神話故事、成語典故、古裝戲劇中的傳奇人物為主,也有現代廣為流行的卡通形象,這一技藝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可謂是歷史悠久。又如,民歌是中國民族風格歌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歌謠”時代。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演唱風格及演唱技巧,如語言質樸自然、富有生活氣息,曲調委婉動聽、節奏鮮明明快,等等。同時,它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表現出人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的自然觀。它不僅能反映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況,而且能夠給人以藝術享受和啟迪,從而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說,保護、開發非遺文化資源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具有很強的功能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一個國家的精神氣質,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需要全社會都來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文化館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非遺保護意識。通過組織群眾參加各類文藝活動,使群眾在活動中了解非遺、熱愛非遺,產生保護非遺的意識,并主動投入到保護與傳承非遺的工作中。
其次,文化館的公益屬性使其還具有宣傳和教育職能,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文化館舉辦各類展覽、培訓、講座以及組織一些公益性演出來普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群眾通過參與文化館的活動來了解本地區非遺,人人甘作非遺保護和推廣大使。例如,云南省普洱市文化館、思茅區文化館共同開展的2021年戲曲“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歷經一周的精彩展演,每到一地展演,市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都把普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送進校園和社區,向廣大師生和群眾介紹普洱市非遺保護項目的現狀,引導更多的市民來關心和支持非遺保護工作。
最后,文化館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工作的同時,還能利用自身人才優勢進一步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力度,不斷挖掘、整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合理有序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象征民族發展的記憶,體現人民生活智慧和創造能力。它不僅能夠反映出一個地區、一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貌,而且還是一座城市乃至整個世界文明程度的標志。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極其豐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然而,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國的非遺現狀不容樂觀:一是缺乏有效管理;二是部分非遺項目已處于瀕危狀態,亟待相關部門進行保護。另外,非遺中的許多內容屬于“活態”遺產,一旦遭到破壞或丟失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資源,使之得以長久地發揮作用,文化館應當引導群眾樹立保護與傳承意識,積極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包括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普及及研究工作,建立健全相應的法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以及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等。
文化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把“以文養文”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積極推進公共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機構不斷壯大發展,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同時,也應注意處理好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之間的關系,努力構建一個良性互動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非遺資源的開發利用,真正做到活態保護,從而達到保護、搶救與利用相結合。我們要引導非遺人才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樹立起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態度。同時,要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在工作中,要善于總結、勇于實踐,大膽嘗試、不斷創新,使之成為一種常態化活動,讓廣大群眾從中受益,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我們也要開展文化立市的原則,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美術館等各類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各種宣傳平臺,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力度。此外,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輔導機制,加強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教育和培養。總之,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文化館的作用,將其建成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并以此帶動整個社會對非遺傳承事業的全面繁榮發展。
文化館應該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信息,構建起一套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采集系統,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各種軟件來輔助開展相關調查活動,如建立網站,發布普查成果,制作音像資料等,以便更全面地保護和開發本地非遺資源。可以通過互聯網向群眾展示其歷史演變過程與價值意義,讓更多人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在此基礎上,建立地方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庫,以保證各地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收入。同時,還應制定完善的地方性法規,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法律軌道,確保其完整性。數據的納入可以加快科學化進程,避免因人為原因而導致遺漏或錯誤。
同時,數據還可以對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進行研究,為相關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通過構建模型分析游客滿意度和非遺價值之間的關系,得出在一定條件下游客滿意度能夠影響到非遺價值;并且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游客滿意度對遺產價值的影響程度會逐漸降低;最后,可以借此提出相應的對策:①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民眾保護意識;②優化景區管理,改善服務;③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④完善配套電子信息相關服務系統,增加設施數量并保證其質量;⑤重視文化內涵挖掘,突出歷史意義;⑥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合理確定游覽內容。
文化館要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志愿者招募力度,鼓勵他們與非遺傳承人一起參與到非遺的保護中來。一方面,可以從國家層面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另一方面,還可以組織專業人員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素質,促進非遺傳承的創新發展。此外,要注重發揮社會力量,比如社區、學校等對非遺保護的重要作用。運用手機和微信等多平臺進行工作安排,及時掌握非遺動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爭取早日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全面覆蓋。我們應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利用各類媒體廣泛征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材料,由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牽頭,有關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定期召開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就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自媒體模式進行宣傳、擴大影響等方面開展工作,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注非遺熱的氛圍。另外,還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使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方式,進而激發人們的群眾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宣傳與之相關的內容和信息,提高群眾的保護意識。
只有通過政府主導下的多種渠道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體系中得到有效實施,才能保證其能夠得以更好地繼承、發揚和傳播。同時也要注意,由于目前我國高校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數量不多,所以應該鼓勵院校結合各自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普及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同時還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中,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參與到非遺表演中,感受到非遺傳承過程中的樂趣。非遺進學校可以使廣大師生更好地了解非遺文化蘊含的價值,培育學生良好的綜合素養,提升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
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方面。而非遺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保護與傳承有重要意義。因此,要以實現非遺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增加對相關文化工作的投入,不管是知識投入還是資金投入都應該加強。首先加大宣傳方面的力度,提高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其次,要大力發掘整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珍貴遺產;再次,要充分利用好各類媒體平臺,促進非遺進課堂、進教材,使之成為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最后,還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非遺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確保傳承人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等等。文化館要帶動群眾了解非遺的熱情,營造濃厚的氛圍,激發更多的群眾加入這項事業中來,并以此帶動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保護和開發。還可以根據非遺的不同特性,將其制作成相關的文藝作品,進行藝術加工后再搬上銀幕和熒屏。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體現非遺本身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而且還能進一步擴大非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通過以上途徑來傳播非遺文化,既有利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又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而形成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它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豐厚的積淀,非遺具備相當程度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上的發展價值。
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館占據主導地位,它的發展直接影響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要重視文化館建設工作,不斷提高其服務水平與效率,為廣大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文化館作為公益服務場所,是廣大群眾獲取知識、休閑娛樂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文化館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基層精神文明建設進程。文化館還應該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宣傳力度,積極發揮自身作用,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要讓每個部門、每一個人都有獲得感、幸福感;要增加非遺書籍比重,重視地方與群眾生活實際,做到以人為本;要充分發揮自身教育職能,推動非遺進學校、進社區活動深入開展,提升群眾非遺保護意識;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出大批優秀的群眾文化建設人才,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出力;要注重對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使之成為新時期先進思想、優秀道德的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生活,非遺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起著重要推動作用。新時期對非遺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新要求,文化館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進一步彰顯,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采用合理的方式對非遺進行有效的傳播和利用,使其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和共享,這是擺在每一位相關研究人員面前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