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坤
冠心病近年來的發病率較高,患者的病因主要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有關,引起心肌缺血以及缺氧。PCI 術是冠心病患者十分常用的治療措施,能夠促使堵塞心肌血管獲得疏通并恢復供血,對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及改善其預后有重要價值。然而術后部分患者受到凝血功能異常、炎癥反應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影響可出現無復流情況,對患者心血管功能產生不良影響,為了改善該情況需要積極地給予科學的藥物治療。阿司匹林是該類患者術后的主要治療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管內血栓形成,然而單一應用療效有限,所以還需探尋科學的輔助用藥方案[1]。替格瑞洛具有優良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此藥物起效迅速并且作用穩定,近年來臨床應用廣泛。本研究分析對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給予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聯合治療對其凝血指標與血清炎癥指標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行PCI 術的冠心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45~83 歲,平均年齡(61.6±1.5)歲;患病時間1~9 年,平均患病時間(3.6±0.5)年。對照組:男19 例,女19 例;年齡44~85 歲,平均年齡(61.7±1.3)歲;患病時間1~8 年,平均患病時間(3.7±0.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且具有PCI 術的治療指征;②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佳,且各項臨床資料完善;③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曉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可配合完成療效評估、實驗室檢查以及隨訪調查等工作。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②患有冠狀動脈病變者;③患有各類惡性腫瘤疾病者;④患有心肌炎等其他相關心臟病變者;⑤對于所用藥無法耐受者;⑥隨訪中途失訪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PCI 術后提供常規補液、指導臥床休息、抗感染以及吸氧等治療,同時監測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口服治療,100 mg/次,1 次/d。觀察組采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替格瑞洛口服,180 mg/次,1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3 個月。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血清炎癥指標、心功能指標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①凝血指標包括APTT、FIB 以及PT。②血清炎癥指標包括IL-6、CRP、TNF-α。③心功能指標包括LVESD、LVEDD、LVEF。④兩組患者隨訪6 個月,統計心血管不良事件,如支架內血栓形成、靶血管血運重建、再發心肌梗死(心梗)以及心源性死亡。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APTT、FIB、PT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TT、PT 長于對照組,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對 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LVESD、LVEDD、LVEF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SD、LVEDD 小于對照組,LVEF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4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冠心病屬于近年來高發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造成管腔阻塞以及心肌缺血和缺氧,患者心肌供血嚴重不足還可誘發心絞痛及心律失常,該疾病近年來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威脅著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2-4]。PCI 術是冠心病患者比較常用的治療手段,借助導管能夠促使堵塞血管恢復疏通,進而改善其心肌供血,有利于提升存活率[5-7]。然而在該項手術后,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以及血小板聚集等情況,使得血管無復流,進一步造成術后冠狀動脈短暫性缺血以及心肌損害,對于術后康復以及預后恢復造成嚴重影響[8-10]。與此同時,手術操作中進行機械性擴張和實施支架植入,對患者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進一步對患者心肌功能造成損傷,在手術后給予患者科學的抗血小板治療非常重要。
現階段抗血小板藥物應用頻率較高的為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其中氯吡格雷屬于前體藥物,其起效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同時部分患者可出現抗拒現象影響臨床應用[11-13]。阿司匹林是臨床中十分常用的高效抗凝藥物,可發揮對血小板聚集的優良抑制作用,同時可避免血小板活化并防止血栓形成,且該藥物的安全性良好[14-16]。替格瑞洛屬于二磷酸腺苷(ADP)受體阻滯劑,可對血小板內相關受體形成進行有效阻斷,發揮優良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此藥物長期應用并不會造成患者血小板急劇降低,并且不良反應較少且無需代謝,能夠充分發揮藥效,具有優良的用藥安全性,并且起效速度較快[17-2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TT(35.62±3.89)s、PT(14.89±1.63)s 長于對照組 的(31.16±3.25)、(12.01±1.15)s,FIB(3.01±0.30)g/L低于對照組的(4.16±0.43)g/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CRP、TNF-α 水平分別為(24.36±2.95)pg/ml、(5.69±0.42)mg/L、(1.65±0.76)ng/ml,低于對照組的(34.62±3.05)pg/ml、(8.06±0.90)mg/L、(2.13±1.10)n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LVESD(37.63±8.16)mm、LVEDD(50.06±5.18)mm 小于對照組的(42.62±9.96)、(53.69±5.53)mm,LVEF(53.62±6.95)%高于對照組的(50.16±5.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替格瑞洛與阿司匹林兩者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的機體凝血功能,可降低炎癥性反應,同時可促使其心功能恢復。在隨訪中,觀察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5.26%,低于對照組的21.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進一步證實該聯合用藥方案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PCI 術后采用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其凝血指標、心功能指標和炎癥指標,且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