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曉宏
近幾年來,急診PCI 屬于國際上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文獻資料表明,急診PCI 在血流再灌注、保護患者心功能、提高長期生存率、降低住院時間等方面存在顯著優勢,急診PCI 的治療重點為早期幫助患者開通梗死血管,縮短門球時間,促進罪犯血管血運重建,屬于保護急診PCI 治療成功的重點[1]。梗死相關血管的開通時間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近期以及遠期療效更為理想,患者的預后效果越好,對于病情相對復雜并且病情重的患者開展單純藥物治療無法開通相關血管,放置支架可以避免再狹窄的出現,幫助患者順利度過危險期[2]。關于非梗死相關動脈在急診中處理屬于禁忌證,需要擇期對罪犯血管開展PCI 治療,對于罪犯相關血管提供側支循環,確保心電穩定性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急診PCI 屬于臨床對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最佳方案[3]。本文選擇2020 年1 月~ 2021 年1 月環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 例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以及急診PCI 治療的臨床效果差異進行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環縣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6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齡44~69 歲,平均年齡(53.42±5.35)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22 例,前間壁15 例,下壁與后壁5 例,前壁8 例,前壁與下壁4 例,下壁2 例。研究組中男33 例,女23 例;年齡44~70 歲,平均年齡(54.27±4.22)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24 例,前間壁14 例,下壁與后壁4 例,前壁9 例,前壁與下壁4 例,下壁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單純接受藥物治療。首先協助患者接受心電圖檢查,仰臥位,為患者提供吸氧,口服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鈣40 mg,1 次/d。尿激酶原50 mg,先將20 mg 尿激酶原用10 ml 生理鹽水溶解后3 min 內靜脈推注完畢,其余30 mg 溶于90 ml 生理鹽水中30 min 內靜脈滴注完畢。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2 次/d,共 5 d[4]。
研究組患者接受急診PCI 治療。患者入院后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和氯吡格雷600 mg。將患者送至導管室行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解剖和病變條件適合者按標準技術行直接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和支架植入術。術后指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硫酸氫氯吡格雷75 mg/次,1 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U,2 次/d,持續3~5 d[5]。
兩組患者均接受臥床、止痛、心電監護、鎮靜以及吸氧等基礎治療措施,根據需求常規給予硝酸酯類、肝素、他汀類降脂以及β 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6]。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痊愈:治療后,患者所有臨床癥狀消失,各項檢查結果顯示身體機能一切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慢慢改善,各項檢查結果顯示趨于穩定;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變,各項檢查結果與治療前比較基本無變化[7]。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冠心病的一種類型,屬于臨床中非常嚴重的疾病之一,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若冠狀動脈內存在血栓形成,則會導致此位置血液供應出現中斷,也可能由于血栓掉落中斷部分冠脈分支,導致在此范圍的血液供應發生異常[8]。受到上述情況的影響,患者側支循環功能沒有完全建立,如果供血大量下降或是停止供血1 h,那么非常容易引發心肌梗死。大量臨床資料表示,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夠利用暢通冠狀動脈使患者的預后情況獲得改善,降低心臟突發情況的風險[9]。目前醫學技術快速發展,PCI 在臨床中獲得了比較廣泛的使用,由于溶栓治療的操作方法更為簡便,一直屬于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措施,溶栓治療能夠幫助改善堵塞的冠狀動脈血管,使其暢通,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當明確患者病情屬于急性心肌梗死時,需要馬上為患者開展溶栓治療,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功能,了解溶栓治療的禁忌證與適應證,對于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的通暢情況進行嚴密的監測,選擇合理的藥物開展治療[10]。本研究選擇11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6 例。對照組患者單純接受藥物治療,研究組患者接受急診PCI 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2.9%(52/5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5%(3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包含過勞、暴飲暴食、大量飲酒、寒冷刺激以及激動等,急性心肌梗死的起病非常急驟且并發癥比較多,患者的臨床死亡率比較高,因此臨床中需要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及時有效的診斷與治療,幫助患者控制病情,使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緩解或降低,避免并發癥的產生[11]。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存在心絞痛史的,在發病前1~2 周或1~2 d 患者的病癥會出現進一步加重,發作時間明顯延長。心肌梗死患者的典型表現為心前區出現劇烈、持久以及壓榨性疼痛,全身不適以及發熱,同時伴隨腹脹以及惡心嘔吐等胃腸道表現[12]。高齡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神志障礙,95%左右的患者在發病1~2 周內會伴隨心律失常發生,下壁心肌梗死非常容易造成患者心率減慢以及房室傳導阻滯,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通常會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發病數小時之內能夠引發心力衰竭,出現煩躁、呼吸困難、發紺和咳嗽等表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會因為血容量不足、嘔吐、惡心、劇烈疼痛以及心律失常等引發低血壓表現[13]。心肌梗死比較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以及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改變情況可以幫助醫生對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積、部位進行判斷;冠狀動脈造影可以對患者冠狀動脈以及分支解剖形態進行顯示,臨床診斷價值比較高;超聲心動圖作為一類簡便并且無痛的檢查,可以觀察人體心室壁活動,評估患者心功能,通過血管血流動力學參數可以對心肌梗死進行準確診斷[14]。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心源性猝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近幾年來,由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發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隨之升高,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30 min 內會引發心血管供血受阻,對于患者的心肌組織慢慢產生損害,如果沒有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那么會在8 h 左右完全壞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關鍵在于快速解除梗阻,使患者的心肌組織獲得保護。PCI治療屬于目前臨床中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措施,其治療效果獲得了患者的普遍認可,PCI 治療能夠幫助患者快速疏通梗阻血管,使心肌灌注獲得恢復,對于患者心肌組織起到保護作用,避免其受到損害,但是大量臨床經驗顯示,不同時間窗內開展PCI 治療的整體療效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6 h 左右,心肌細胞壞死情況會累及到患者的心肌全層,此時開展PCI 治療的整體效果比較差,所以,應盡可能地選擇在6 h 內為患者提供PCI 治療。醫院需要組建專門的急診小組,成員包含急診科、心內科、主管醫生以及責任護士等,根據臨床中存在的問題,制定相關的疾病治療路徑表,在患者入院后馬上開放綠色通道,指導患者家屬掛號與繳費,當患者進入急診10 min 后,馬上為患者提供吸氧治療,并且開放靜脈通道,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做好墜床的相應預防處理工作,開展PCI 治療前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評估。開展急診PCI 治療前需要為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對于具有心理障礙的患者,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溝通,告知其疾病治療的有效性,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緩解其各類心理壓力,為患者開展綜合指標評估與檢測,PCI 治療當天和治療后第1 天,患者需要保證絕對臥床,在此期間需要注意患者體位的擺放,通常保持仰臥位,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給予監測。PCI 治療后2~3 d,患者需要進行床上活動,在此期間需要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好分析,PCI 治療后4~5 d,需要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同時為患者提供普通食物[1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診PCI 治療的臨床整體療效顯著,能夠幫助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