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穎 趙宏波
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臨床白內障的發病率持續增長,臨床治療白內障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但白內障患者在術后常出現并發癥,其中黃斑囊樣水腫是白內障術后常見的并發癥[1]。黃斑水腫是一種嚴重威脅視功能的常見眼底病,是液體在黃斑區視網膜內異常聚集,當液體聚集在視網膜外叢狀層和內核層之間的蜂房樣空隙時,呈放射狀排列的黃斑區外從狀Henle 纖維將積液分隔成多個特征性的囊樣小腔,稱為黃斑囊樣水腫,黃斑水腫主要表現為中心視力下降,黃斑區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增厚,長期不愈可以造成光感受器的凋亡、視力不可逆喪失[2],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治療黃斑水腫,避免黃斑水腫對患者的視力帶來嚴重傷害,使得患者可以在白內障術后視力得到較好的提高。臨床可運用藥物來治療白內障術后黃斑囊樣水腫患者,取得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中分別對患者實施玻璃體內注射康柏西普、曲安奈德治療,詳細信息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治療的白內障術后黃斑囊樣水腫患者40 例(40 眼)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3 個月仍存在術眼黃斑囊樣水腫。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比組,每組20 例(20 眼)。試驗組中男8 例(8 眼),女12 例(12 眼);年齡60~72 歲,平均年齡(65.25± 2.04)歲。對比組中男6 例(6 眼),女14 例(14 眼);年齡61~74 歲,平均年齡(66.18±1.8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在白內障手術前并未出現黃斑水腫;②視網膜黃斑中心凹厚度>250 μm[2];③患者與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患者不存在精神與認知障礙;⑤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患者黃斑水腫為其他疾病引起;②患者同時存在腎臟功能障礙;③患者存在角膜及玻璃體混濁等屈光間質混濁疾病;④患者存在青光眼急性發作期及葡萄膜炎等影響視力的炎癥性眼病;⑤患者存在缺血性視神經疾病及視神經炎等至視神經萎縮的疾病史;⑥患者長時間服用視網膜神經毒性藥物;⑦患者不愿全程配合研究。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3 d 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點術眼,4 次/d。常規消毒術眼,開瞼器開瞼,5%的聚維酮碘溶液沖洗結膜囊,保留藥物在結膜囊內停留 30 s,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1 ml 注射器抽取藥物,換上30 號針頭,排空注射器前端空氣后,經11 點睫狀體平坦部,角膜緣后3.5~4.0 mm 處,注入玻璃體腔,當在直視下見到玻璃體內的針頭后,注入預定好的藥物劑量。試驗組患者注射0.05 ml 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30012),對比組患者注射0.10 ml(4 mg)曲安奈德(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04)。注射完成后,棉簽按壓注射部位1 min,指測眼壓正常,拿出開瞼器,典必殊眼膏涂結膜囊內,無菌紗布遮蓋患者患眼。術后第1 天常規復診,檢查視力、眼壓、觀察眼表及眼內,若無并發癥,繼續滴用抗生素滴眼液3~5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BCVA、CMT、治療效果。①借助國際標準視力表來評估患者在治療1、3、6 個月后的BCVA,并借助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來評估患者治療1、3、6 個月后的CMT。患者治療效果可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顯效:患者視力明顯提高,CMT 降低顯著;有效:患者視力有所提高,CMT 有所降低、水腫減輕;無效:患者視力無提高甚至下降,CMT 無變化、水腫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1、3、6 個月后BCVA 與CMT 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1、3、6 個月后的BCVA 均高于對比組,CMT 均低于對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1、3、6 個月后BCVA 與CMT 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1、3、6 個月后BCVA 與CMT 比較(±s)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比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黃斑水腫是值黃斑區的視網膜和血液循環之間的兩種屏障,外屏障[視網膜與脈絡膜之間,由視網膜色素上皮(RPE)細胞間的緊密連接構成]和內屏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的閉鎖小帶構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炎癥相關因子生成增多,致使血管通透性改變,大分子物質及大量水分子從血管內滲出到血管外,積聚在視網膜細胞間,引起黃斑區組織增厚和水腫[2]。患者會出現視物變形、視力下降等。黃斑水腫的典型表現為黃斑區圓形或卵圓形囊樣改變。黃斑水腫采用OCT 檢查可以明確發現黃斑水腫的高度和范圍[3]。黃斑水腫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眼病,它可以由多種原因造成,像視網膜血管性疾病,如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炎癥性眼病、白內障手術等。本次研究患者均為白內障手術引起的黃斑水腫。白內障術后出現黃斑水腫的原因尚不明確,考慮與手術引起的炎癥反應以及術中的眼壓變動有關。黃斑水腫一般發生在白內障術后的4~12 周,做完白內障手術以后,患者視力明顯提高,但是很多患者在出現黃斑水腫以后,視力會發生下降情況或者視物出現變形,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曲安奈德可以穩定血-視網膜屏障,增加血管張力,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血管內液體的滲出;曲安奈德能夠抑制花生四烯酸產生前列腺素及抑制白三烯的合成等炎癥反應,并適當減少VEGF 轉錄,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使得患者眼部組織細胞的免疫反應得到有效減輕[5-7]。但曲安奈德藥物具有一定毒副作用,有用藥安全隱患[8,9],可以產生眼壓升高及晶狀體混濁等副作用,而且在停藥一段時間以后常常復發水腫。康柏西普是新一代的抗VEGF 融合蛋白,競爭抑制VEGF 與受體結合并阻止VEGF 家族受體的激活,從而抑制內皮細胞增殖和血管新生。在患者玻璃體內注射康柏西普,能夠讓患者血管通透性得到有效降低,減少患者液體滲出,減輕黃斑水腫[10,11]。康柏西普與其他抗VEGF 藥物比較,分子量更大,半衰期更長,親和力更高,且用藥安全性更高,故而康柏西普近些年在臨床中有廣泛運用[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1、3、6 個月后的BCVA 均高于對比組,CMT 均低于對比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比組的6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患者采用康柏西普治療的效果優于曲安奈德。
綜上所述,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患者在臨床當中采取玻璃體內注射康柏西普治療,可以獲得顯著的治療效果,促使患者CMT 下降甚至恢復正常,使得患者視力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