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石之愛,古已有之,根雕和奇石的意蘊都根植于自然和中國文化傳統,它們是藝術、是詩歌、是充滿哲理的雅趣。為促進根雕奇石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我們將奇石和根雕分為上下篇,上篇在2021年9月特別呈現《巴山蜀水" 天地烙印——四川奇石欣賞》(詳見《現代藝術》2021年9期“收藏”欄目),攜手29位藏石家,借藏石人的收藏視角,探尋巴蜀大地上美輪美奐的石頭王國。時隔一年,本期《現代藝術》“收藏”欄目再次推出下篇,特別呈現根雕藝術,我們同樣攜手29位根雕藝術家,與大家共賞根雕藝術,共探巴蜀大地的藝術魅力,讓民間文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這句話濃縮了根雕藝術的精髓所在。
中國的根雕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在古帝少昊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會用雕刻的木頭作為裝飾,或者用來辟邪和祭祀活動;到了商周時期,根雕的形態也變得生動許多,極富動態神韻;隋唐以后,根雕“身價”倍增,從民間流傳到皇室貴族,供皇親國戚賞玩,《李泌傳》里便記載有李泌用天然樹根制作“龍形爪”獻給皇帝的故事;到了宋元時期,根雕藝術廣泛出現在石窟、廟宇之中;明清時期,根藝的風格整體更趨于精細,誕生了大批飛禽走獸、人物神仙等題材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以及上海的豫園中,仍收藏著許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世界上的每一件根雕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往往擁有屬于自己的性格特質。每一件作品都是依據根料的形態、質地、色澤來確定題材內容,依形賦意。因此,選材對根藝創作來說至關重要,一塊好的根料是作品成功的一半。根雕在保留原有的自然形態下,最大程度去利用原材料的特性,賦予它自然的意境之美,而不是像木雕那樣追求極致的精雕細刻。
四川優越的山地環境和富饒的河流資源蘊藏大量的枯木古根,秉承祖輩先賢的靈氣古韻,倚仗大江大河的珍稀寶藏,四川的根雕藝術于20世紀70年代末應運而生。數十年來,四川各市、州、區、縣相繼成立了各級根雕協會,形成了各類的根雕市場。1996年6月,由四川省文聯業務主管的四川省根雕奇石協會成立,先后舉辦了數屆全省性根雕藝術專展,迅速推動了全省根雕藝術的發展。隨后,綿陽、宜賓、涼山、德陽、遂寧、瀘州、達州、大竹、內江、廣元、樂山、雅安、蘆山、甘孜、阿壩等地相繼成立了根雕藝術專業組織,并積極開展活動,與全國各地相關協會密切聯系。特別是雅安市蘆山縣的根雕藝術組織在四川省根雕奇石協會的引領下,蘆山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根雕產業基地。
奇木與石同為天賜神物,歲月與自然造就其完美之態,也賦予其不朽的靈魂。人們巧思妙鏤,隨物取形,亦盡得乾坤清絕之氣。本期呈現的根雕藝術作品,每一件都千姿百態、造型奇崛遒勁,它們的背后都有著匠心獨運、藝作天成的風格烙印。無論是它們的張揚多變,還是靜謐之美,都令觀者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