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

2 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做其軍師。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走出隆中,盡忠蜀漢。他全心全意輔佐劉備,力圖復興漢室。

3 諸葛亮為說服孫權共同抗曹,與孫權的謀士進行了一場激辯。他沉著應戰,或引經據典、或轉換論題、或厲聲責問、或反唇相譏,最終贏得了辯論。從此,建立了孫、劉聯合抗曹的聯盟。

4 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一帶巧用火攻大破曹軍,史稱“赤壁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5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從而結束了漢王朝的歷史。得知曹丕篡漢自立的消息后,蜀漢上下自然是憤怒不已。于是,諸葛亮等人勸說劉備登基稱帝,從而延續漢朝的正統。次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以“漢”作為國號,諸葛亮任丞相。

6 章武二年(222),劉備在猇亭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蜀漢精銳損失殆盡。章武三年(223),劉備憂憤成疾,在白帝城病死,臨終托孤于丞相諸葛亮。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在成都即位,蜀漢由此進入新的時代。

7 諸葛亮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復興漢室的理想。從“白帝托孤”到“秋風五丈原”,在這12年里,諸葛亮力撐蜀漢局面,日理萬機,殫精竭慮。

8 諸葛亮念念不忘劉備的托孤之重,一心希望克復中原,他在建興三年(225)大舉南征,平定了雍闿、高定和孟獲的叛亂,穩定了蜀漢的大后方。兩年后,諸葛亮屯兵漢中,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大業。

9 魏文帝曹丕死后,曹叡繼位,諸葛亮認為魏國新皇帝缺乏統治經驗,蜀漢應抓住有利時機出兵北伐,先后進行了大大小小五次北伐,卻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始終未能如愿。

10 在外有強敵、內有弱主的艱難形勢下,諸葛亮以極大的智慧和毅力,做出了非凡的功績。最后一次北伐,他積勞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軍的安危和蜀漢的存亡,近至眼前的退軍節度,遠至今后的方針大計,唯獨沒有想到自己的家小。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被追封為忠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