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繁體是師,《說文解字》中從幣,從垖,垖(duī)是指小土山,帀(zā)是指包圍,大意是說,四周都是小土山,表示眾多,所以一開始“師”是用在軍隊編制中,二千五百人為一師。在現(xiàn)代釋義中,師更多是指老師,好比軍隊中的軍師,老師也是以一對多的指引、指導。“老師”這個稱謂到現(xiàn)代才確立,“師”這個角色,卻是貫穿古今中外。畢竟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必有我?guī)熝伞薄?/p>
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作“師”?我們有在學校體系下陪伴我們成長的各科老師,也有步入社會后的各路師傅;我們有“片言之賜,皆事師也”,也有“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求”……那些在我們?nèi)松缆飞辖o予我們指引的,給予我們生長的養(yǎng)分和力量的,在我們成長的節(jié)點給予我們點撥和幫助的,那些值得我們銘記和感謝的人,都是“師者”。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即當老師的,首先要“身正”,這里的“正”是指品行端正。所謂既為人師表,必品學兼優(yōu),而“品正”是首要條件,其次才是學識。《禮記·學記》中講,“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師道尊嚴”。教師不僅是授業(yè)的經(jīng)師,也是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師道尊嚴”,人們自然“尊師重教”。
師者再具體到人,“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授業(yè)”。從我們的孔夫子開始,那些不走或者沒走上仕途的讀書人,通常退而做學問,并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人師。
而老師“上班”的地方,自古便有公私之分。在周代,學校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兩種,國學中的大學有“五學”之稱,依次名為東序(東學)、瞽宗(西學)、成均(南學)和上庠(北學),中間的稱“明堂”或“辟雍”。明堂和辟雍自殷商就有,辟同“璧”,即有水流如同玉璧般環(huán)繞著正中的建筑明堂,它們也作為皇家禮制建筑,用以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及祖先。從這里也可以得知,祭祀的禮儀和音樂從先民時便是學習的內(nèi)容,政教或教化歷來不可分割。
到了西周,國學學習的內(nèi)容就更多了,大家所熟知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禮樂之后是習射,書數(shù)排末位,前四者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必備技能,且“習射飾之以禮樂”。作為一個貴族,你射箭的動作還一定要帥,才有讓人敬畏的范兒!
到了春秋時期,更關(guān)心統(tǒng)治地位的貴族們無暇顧及官學,百花齊放的私學繁榮起來。私學當中,孔夫子依舊鶴立雞群,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只要交束脩(學費),都能成為他的學生。那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老師和學生間教學相長,并肩前行。教育家、思想家等等,人才輩出。
秦時酷法不論,漢代學校教育體系發(fā)達,官學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主要有太學、官邸學、鴻都門學。地方政府所辦的學校,郡國稱“學”,縣稱“校”,鄉(xiāng)稱“庠”,更小的聚稱“序”。東漢班固曾贊頌漢代“學校如林,庠序盈門”,“庠序”代指學校,也是從此而來。
魏晉南北朝興“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職由大士族把持,以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學校教育荒廢。一直到隋煬帝設(shè)進士科創(chuàng)科舉制,百姓才可以“學而優(yōu)則仕”。經(jīng)濟繁榮的朝代,教育也興盛,隨后的唐宋,中央有太學和國子監(jiān),地方有私塾和書院。“塾”本義指位于王公列侯私宅大門內(nèi)外兩側(cè)的堂屋,或街坊里巷大門內(nèi)外的公共堂屋,這樣的公共空間除特定時間聚合人員,平時就作為孩子們的就讀之所。北宋時私人講學的書院也大量涌現(xiàn),在書院講學的老師受到社會資助,部分老師的收入遠高于公辦編制內(nèi)的老師,這樣的帶動效果,讓宋代教育空前發(fā)達。
尚武的元代不表,桎梏的明清也不論,為人師者,可能都羨慕那些思想開放、崇文重教的年代,不僅教書育人、桃李芬芳,還能在書齋做學問,自成一體,成名成家,流芳百世。畢竟無論古今,師者,都是掌握著文化技術(shù)“機要”的人。不過,是人,就會有各自稟性,也有著各自的“龍門陣”,接下來就擺一擺老師們的那些趣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