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毛澤東
長征路上再長征
2022年7月,正是炎熱的夏季,被人稱為“長征之子”的李崎利用假期又一次開始了他重走長征路的學習和考察。掐指一算,從2003年第一次重走長征路開始,到現在已經是第20個年頭了。一個人要重走長征路已經很難了,更難的是他年年走,這一走就是20年,他還在繼續走。
在中國,20年堅持不懈地重走長征路,宣傳長征精神和紅色文化,李崎是第一人。
李崎,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他說他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常常被書本上那些長征故事所感動,如《金色的魚鉤》《七根火柴》《半截皮帶》等,從小的夢想就是重走長征路,親自感受紅軍長征的光榮與輝煌。參加工作后,李崎成了一名新聞工作者,心中重走長征路的夢想變得越來越強烈了。他曾將重走長征路的想法和計劃告訴親戚和朋友,大家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也有人認為:紅軍長征已成為歷史,一個人重走長征路有什么意思呢?
這個時候,他的父親,一個生活在農村的老共產黨員堅定不移地支持他重走長征路,老人家說:“去吧,兒子,去把紅軍長征精神發揚光大。”
直到今天,只要是節假日或年休假,他都要背上背包,行走在當年紅軍走過的路上,至今已走了十多萬公里。大家都叫他“長征之子”。
一個人重走長征路
懷著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宣傳紅色文化的崇高信念,2003年8月,李崎背上簡單的行囊,只身踏上了重走長征路的路途。
重走長征路,李崎首先選擇的是紅軍在貴州的路線。遵義會議、婁山關戰役、四渡赤水……這些耳熟能詳的地名和故事,曾經無數次地在他的腦海中出現過,但當他一旦親自踏上這片熱土,走過這條紅色道路,親臨其境的感受仍然讓他一次又一次熱血沸騰。特別是那些紅軍在長征中住過的房屋、用過的槍炮、軍號,墻上留下的標語口號,甚至一個斗笠、一盞馬燈,都會讓李崎激動不已。他一邊看,一邊寫,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本能讓他覺得必須要把他在重走長征路上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從精神上接受一次長征的洗禮。他將感想和體會寫進《一個人的長征》一書中。
2004年春節,當千家萬戶的人都團聚在一起,喜氣洋洋地包餃子、看電視、放鞭炮時,李崎一個人又行進在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上。在井岡山頭,他仰望著“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輝煌歷史畫卷;婁山關上,他領略了“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蒼涼與悲壯;在雪山草地,他體驗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豪邁與英雄氣概。從瑞金到遵義,從湘江到大渡河,從兩河口到延安,凡紅軍三大主力長征所經歷的重要路線和地方,他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走。更為可貴的是,三大主力紅軍之外的紅軍,如紅七軍、紅二十五軍及北上抗日先遣隊走過的地方,他都一一重走,那些被時間逐漸湮沒、已經淡出人們記憶的紅色小縣城、小鄉鎮、小村落,他都一一尋訪,如黔北深山中的茍壩、四川通江的王坪、四川理縣的佳山、四川康定的金湯等。他用他的筆、他的鏡頭將它們帶回都江堰的長征書院,展現在世人面前。
2012年春節,當萬千家庭外出的人都急匆匆地趕著回家和家人團聚,李崎卻在大雪紛飛的寒冬再訪川陜蘇區,和老區人民一起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寧夏軍旅詩人、紅軍后代趙太國感而作詩贈李崎:蜀中萬家過龍年,李崎踏雪走巴山。縱橫千里留足跡,蘇區尋紅已三番。暮涉蓬溪嘉陵水,長征號角響耳邊。朝臨巴中將帥碑,嶺上石刻入云端。王坪憑吊紅軍墓,通江追尋婦女團。兩河口上長佇立,千軍萬馬奔眼前。英勇紅四方面軍,入川悠悠八十年。
長征書院中的長征精神
李崎在重走長征路的最初幾年,除了寫作大量的文章和拍攝大量的圖片在各種報刊發表,宣傳長征精神外,每到一處,他都有意識地收集和購買與長征有關的紅色書刊。只要看到紅色書刊,眼前就會感覺有一道亮光,在別人都不在意的時候,他卻感到如獲至寶,馬上收集起來。有些珍貴稀缺的書籍,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長征新記》等,他會不惜出高價將其收入囊中。就這樣,他在長征路上走一路搜尋一路,不覺間上千冊長征紅色書刊便擺滿了他的書架。
李崎在重走長征路的同時,為了宣傳和弘揚長征精神,在自己的家鄉都江堰市創辦了長征書院。
長征書院創辦之初,沒有房屋,李崎就租房;沒有資金,李崎就用自己的工資;沒有人員,李崎就動員自己的家人和熱愛長征紅色文化的愛好者來當志愿者。長征書院展出了李崎重走長征路所收集到的有關長征的書籍、圖片和實物,免費向社會開放。前來參觀和閱覽的人都贊不絕口,認為李崎以一己之力創辦了這個宣傳長征精神的紅色教育基地,難能可貴。
李崎以長征書院為依托,又創辦了一份宣傳長征歷史文化的《紅報》和網站。《紅報》至今已發行上萬份,在全國各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全國各地的老紅軍都為李崎的長征情懷所感動,紛紛為長征書院題詞、贈書、捐贈革命歷史文物,毛澤東主席的女兒李敏、李訥,李井泉的女兒李力清,紅西路軍婦女抗日先鋒團團長王泉媛的干女兒葉開敏等也對李崎的紅色義舉深表贊賞,以不同的方式給予鼓勵和支持。
長征路上有來人
長征之子重走長征路,傾盡全力宣傳和傳播長征精神的壯舉,感動和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全國數十家媒體報道了李崎的事跡,李崎也被人們稱為“長征之子”、長征精神的傳播者。在都江堰,有許多熱愛紅色文化、崇拜長征精神的人找到李崎,要與他一起重走長征路,宣揚長征精神和紅色文化。從最初的一個人重走長征路到今天的一群人重走長征路,李崎順應形勢,成立了都江堰長征歷史文化研究會,如今已發展會員兩百多人。
他們當中有學生,有工人,有農民,有教師,有機關工作人員,還有退休人員;其中甚至有耄耋之年的老人。重走長征路的隊伍中,有一位八十歲的退休教師張宗榮。他說:重走長征路,我不僅得到了鍛煉,受到了教育,人也變得年輕了。遠在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的女青年顧梅,受李崎重走長征路的影響,取名“寧夏紅娃”,多次隨長征書院重走長征路,在成都工作期間,一有空便到長征書院來當志愿者,宣講長征故事和長征精神。
隨著“長征之子”李崎重走長征路的事跡見諸各種媒體和長征書院影響的擴大,北京、上海、山東、陜西、山西、甘肅、寧夏等全國各地的紅色文化愛好者不斷到長征書院來參觀學習,交流宣傳長征精神的體會;許多黨組織把組織活動搬到這個極不起眼的農家小院來舉辦,其中包括許多央企黨組織,如中國民航、中國石油、中國建筑、中國冶金、中國水電等等。長征書院又順勢開辦了微黨課,各地黨組織來長征書院上黨課的更多了。
都江堰市黨政部門也非常關心和支持長征書院,將長征書院列為“黨史教育基地”“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黨員干部勤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熱愛長征紅色文化的群眾前來參觀、學習、交流,有很多單位的黨組織還將組織生活和入黨儀式都搬到長征書院來舉行。長征書院現在已成了都江堰市的一張紅色名片。
長征路上不停步
20年來,李崎利用每年的節假日,先后重走長征路、重訪革命老區總行程十多萬公里,走遍了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紅四方面軍、紅七軍、紅二十五軍及北上抗日先遣隊走過的地方,足跡遍及全國20個省市、300多個縣市,500多個鄉鎮(山寨)的革命根據地和紅色遺址。拍攝長征路上圖片25000多張,收集紅軍長征讀物6000余冊、書畫500余幅、紅色革命實物300余件,訪問老紅軍50多人,收集紅軍歌謠1000余首,走訪了50多位開國將帥(含十大元帥)故里,考察了全國100多家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軍烈士紀念館、開國將帥陳列館、紅色博物館及紅色旅游景區。
李崎堅持20年重走紅軍長征路,他根據歷年重走長征路的采訪,寫下了《一個人的長征》《尋找中國紅》《震撼、感動、奮起》《追夢》《尋夢紅飄帶》共5本紅色專著,并主編了《長征,永遠的豐碑》《紀念毛主席視察都江堰》等專輯。
李崎傾其一生精力重走長征路,創辦長征書院,宣傳長征紅色文化。愛人問他:你這長征路要走到啥時候才到頭哦?李崎說:長征之路我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