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迅,1959年生,江蘇南京人,字正之、茂父,號心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非遺學院專業導師,莫愁印社社長,南京印社理事,南京篆刻推廣促進會理事,江蘇省篆刻研究會副秘書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理事,南京顏真卿書畫院、七賢書畫院副院長。
江南一隅,篆家雖眾,而多偏精能,寫意者十無二三。篆刻、篆書二道,實則為一體二面,首重者自為寫篆之筆意。重功力者必究點畫之妙,重性情者務求變化之趣。功力易穩,性情易漫,若存乎一心,便得神明。寫意之途,暢神而已,張揚性靈,必得通會之際,方有大成。放眼藝壇,童迅便是其中翹楚。
中書協會員、金陵篆刻名手童迅長于六朝古都,字正之、茂父,取《莊子?人間世》之意,又號心齋。帝王之州南北交融,篆藝之道雜糅混合,多元激蕩常生新質。精雅與疏放,工穩與爛漫皆得其善,而后者鉆堅仰高,唯慣寂寞者取之。
童迅之選擇寫意篆書,取其爛漫、樸拙、散淡一路,自有其緣由。一是個性疏放使然,眼界審美,不拘細行;二是自覺愛好,志在弘逸,非為時人參賽獲獎之功利目的;三是受荒園孫少斌、河西外史蘇金海、漏屋居士秦士蔚、玄廬馬士達、寬齋李剛田等先生之影響。故曰童迅者,其名已經暗含其意:童者,天真童趣也,若國寶熊貓之無邪;迅者,快捷迅發,兔起鵠落,不必循規蹈矩。其篆書之草意隸勢,正應“童迅”之名也。較之傳統篆書之運筆,他的節奏感分明,墨色變化豐富,意外之筆更多。他將平實之篆引、均勻之分布、封閉之構成打破重組,痛快沉著,惟求心性之暢達。故在闡釋靜態之大小篆書時,取精用宏,多體融通,真正達到“旁通二篆,俯貫八分”,求得“龍德之美”:恢宏、博大、矯變。其書在虛實、剛柔、枯潤、曲直等變態中駕馭自如,舉重若輕,這源于其長期臨池、查閱、背誦之功夫。唐孫過庭《書譜》中所謂“察之尚精,擬之貴似”,正是學書之津梁。童迅深諳此理,刀筆踐之而不悖。邇來鐫刻甚勤,書寫尤多,更將刀法之利落融入筆法,沉著痛快,放逸生奇。有時未免脫略形跡,卻又病處生妍矣。
耳順之年已過,童迅亦得筆順,筆順本乎心順。操筆即書,不計工拙;風骨嶙峋,直逼古人。檢點歷史,江南明清草篆者如楊法、趙宧光等人,對篆法并不精熟,或未能深入,或書寫拘謹,故難成典范。童迅之篆書情結,與生俱來,恍如天成。其膽識與睿智可見其集中。其《佛》《道》《儒》名言系列篆刻與書法,皆有進境,別開生面。再觀其人之拙誠、厚道、爽快,與篆書之風格相得益彰。觀書如觀人,觀人更觀書,唐張懷瓘所謂“一字見心”,誠不我欺哉!諸位觀其《將進酒》《心經》《桃花源記》《岳陽樓記》等長文篆書,自能感悟書道與人道之合一。
童迅之篆,正在走向沉厚樸茂、氣象渾穆之境,古為今用、新意迭出;當然個別爛漫凋疏之處也須繼續提升,力求大雅。童迅之印,意在筆刀融合、剛中寓柔,追求蒼古渾厚、以奇返正。清劉熙載《游藝約言》所謂“名家貴精,大家貴真”,乃至理名言。藝壇前賢徐無聞先生亦有詩云“白頭爭寸進,休負此生勞”,吾等作為童迅之好友同道,愿與童君共勉!藝無止境,天道酬勤,真心期待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創輝煌!
作者簡介:張冰,二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書畫篆刻藝術創作。
邱世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導,南航書畫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文藝理論,詩書畫印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