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我國信息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已經沉浸于新媒體時代當中。新媒體進一步催化了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播路徑,突破了歷史文化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構建了新形式的歷史文化傳播模式。利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特點,研究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推動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從而為大眾提供可視化呈現、互動式傳播、沉浸式體驗的文化精品。
新媒體技術的概念
哈德羅·英尼斯在《傳播的偏向》中提出:“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新媒體技術是以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為基礎進而發展出來的一種全新的、多元的、開放的媒體傳播技術。新媒體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在空間和時間等傳統思維上的限制,特別是伴隨我國5G的普及和發展,促使信息能夠在新的載體上隨時隨地快速進行傳播、互動和保存。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下,自媒體作為新生事物迅速萌發并發展,自媒體使得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共享者,所有人可以通過不同的數字平臺載體,將自己想要分享的信息通過互聯網發送出去。海量的信息將人們真正帶到一個信息以指數級速度膨脹的新媒體時代。而新媒體技術能夠承載不斷增長的信息內容,并且以合適的方式在人們的面前展現,這催化了信息的變革,推動了新媒體時代的不斷更迭。
新媒體技術的特點
新媒體技術借助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技術,使得不論是現實生活場景還是虛擬畫面,均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化的呈現,同時在新媒體技術的加持下,進一步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局限性,增強了信息流動的疏通性,改善了受眾的體驗,能夠依托當今的硬件和軟件平臺以光速進行傳播,并具備可多次重復利用和查詢的呈現效果,提高了信息的傳播價值。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改變了傳播的定義。長久以來,人們已經習慣于單向接收傳播內容,同時傳播的主要目的是將傳播信息傳達給受眾,但傳播者很難得到受眾群體的反饋,受眾群體更難以將反饋內容準確、及時地反向進行傳播互動,只有突破交流和互動的瓶頸,才能夠使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產生更寬泛的聯系,讓受眾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再傳遞。目前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利用受眾群體的多角度反饋,拓寬傳播途徑,提高傳播質量,重塑傳播生態。
地方歷史文化的特點
中國地方歷史文化特點顯著,并且伴隨千百年來我國地方文化的反復交流和沖擊,地方歷史文化特點也產生趨同現象。經過時代的推演發現,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基石之上。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省作為中國最東北的邊疆省份,研究人員發現大約四五萬年前,黑龍江地區就已存在古人類生活棲息的痕跡。早在先秦時代,肅慎、東胡、穢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定居在黑龍江地區。黑龍江的歷史是一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是黑龍江人民首先進行了江橋抗戰,為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黑龍江地方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傳播和繼承黑龍江等有代表性省份的地方歷史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我們保護人類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現狀
作為邊疆省份和清朝歷史的發源地之一,黑龍江省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家建設的調整,黑龍江的經濟和社會歷史文化都變得越來越邊緣化,人們不能對黑龍江形成正確和客觀的認識,似乎農業大省就可以代替一切。然而,歷史事實告訴我們,黑龍江地區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內涵,它曾經擁有燦爛輝煌的文化痕跡。因此,保護和傳承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將會豐富黑龍江地區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我國邊疆歷史文化的主線。黑龍江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在老一輩學者和專家的辛苦耕耘中成果豐富,但是了解這種研究的人很少,其研究成果的社會推廣少,受眾面也很小。新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為黑龍江等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平臺,當前自由、寬泛、開放的新媒體平臺有利于豐富傳播的內容和形式,讓更多的人認識地方歷史文化發展,也愿意致力于黑龍江等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探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手段和方式方法,如何借助新媒體來傳播黑龍江等省份的地方歷史文化將成為展現各地區文化建設的鑰匙。
利用新媒體加載地方歷史文化
對于我國邊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相對較少,采用數字化手段去研究的更是稀缺,以“黑龍江+文化遺產”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和短視頻平臺上進行搜索,有關黑龍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的成果少之又少。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省市的博物館逐漸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手段,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等進行建模處理,并以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進行展示,通過建立數字化的文化遺產體驗館、展覽館、博物館服務學習者和研究人員。伴隨新媒體進入人人參與的時代,尤其是虛擬現實技術、沉浸式體驗、5G新一代網絡技術研究與應用的發展,為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奠定了重要的現實基礎。
向移動型、交互式方向發展
目前許多國家正在通過新媒體技術,全方位地把文化遺產轉換成數字文化形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持續推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許多國家也跟進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雖然歷史文化能夠通過數字化暫時保留下來,但如何廣泛進行傳播和互動是有待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短視頻等形式打破傳統的網站信息平臺的局限,例如國家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快手、抖音、嗶哩嗶哩平臺等以年輕化、網感化的特性表達吸引著新一代網絡受眾,使用新媒體平臺能夠真正實現移動型、交互式的認知和傳播。
展現智能化傳播優勢
黑龍江地區作為邊疆省份之一,其歷史發展本身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沒有獲得主流話語權,如何讓黑龍江歷史文化獲得推廣和傳播,是實現歷史保護和傳承的關鍵。特別是關于邊疆歷史,學校的正規教材中介紹的很少,但是邊疆歷史對地方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越發展,越要求歷史探求更加多元化和多樣化。利用新媒體技術能夠將歷史文化進行系統性展現,也能夠通過短視頻技術對系統的歷史文化材料進行微化處理,并通過視頻平臺進行大數據分類和整理,科學地推送給有需要的學習者。同時,根據學習者的互動和反饋,經過大數據分析,可以選擇性推送相關學習資源,也可以引導歷史文化產品的制作和傳播,用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式對文化進行傳播。
新媒體改變了地方歷史文化的呈現方式及內容
新媒體時代地方歷史文化體現了新時代的文化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歷史文化也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逐漸更新。以往不同媒體時代催生了歷史文化不同的呈現樣式,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媒體相互交融,通過媒體滲入社會和人類文明當中,特別是伴隨媒體的改革和迭代更新,二者的交融方式隨之調整,進而使歷史文化更加豐富、準確地進行傳承。因此不同媒體時代對歷史文化的呈現方式和內容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新媒體真正證明和表現了地方歷史文化與之交互的特殊性。
歷史文化選擇性地對新媒體進行了促進和引導
歷史文化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鮮明的引導作用,特別是對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選擇性的關鍵作用。歷史文化能夠主動地對新媒體進行篩選和融合,能夠促進新媒體向著適應歷史文化傳播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同時新媒體也利用自己的技術特性和文化特性與歷史文化進行交融,使人類社會不斷從技術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中汲取營養,并反哺新時代的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
新媒體時代地方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確定性
相比于社會各項事務發展的不確定性,新媒體時代地方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確定性,特別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歷史文化空前發展,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獲得了展現文化優勢的機會。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基于正確的意識形態,我國地方歷史文化得到了正向的發掘,促進了民族精神的傳承,引導著教育、科技、生活的繁榮發展。
新媒體時代下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具備新時代的特點和優勢,相比以往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主要依靠傳統媒體平臺和媒體技術,新媒體時代拓寬了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促使新媒體向著更加融合的方向發展。新媒體技術在傳播學的領域獲得了更多的認可,但也存在需要繼續改革的內容。如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變局,地方歷史文化不只是需要記錄和總結,還需要繼續前行和發展,特別是現在的文化即將成為未來的歷史,采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記錄有利于地方歷史的保護,也更加有利于未來地方歷史文化的發展和交流。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播路徑已經改變,并且將持續不斷更新,伴隨著歷史文化發展趨勢的相對穩定,新媒體將與地方歷史文化共同向前推演。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黑龍江地方史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項目編號:202110229029。
作者簡介:劉玉渟,女,河南信陽人,牡丹江醫學院。
通信作者:劉明明,男,黑龍江牡丹江人,牡丹江醫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教學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