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是濟寧地區傳統民間曲種,自清代發源傳承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八角鼓的說唱藝術隨著歷史變遷,其藝術形式也在不斷演變。時至今日,濟寧八角鼓作為民間曲種,經過不斷發展現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魯西南地區傳統曲藝代表和文化結晶。民間曲藝與地域文化之間相輔相成,不斷融合,碰撞出了精彩紛呈的濟寧特色曲藝。
八角鼓最先名為“八旗鼓”,最早出現在清代軍營中。八角鼓又稱“單鼓”,是古時滿族人用于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鼓體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鼓框是用烏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和骨片拼貼而成,七面框邊內各嵌兩至三枚小銅鈸,一面嵌釘柱綴鼓穗,寓意五谷豐登。八角鼓發端于軍隊,后又傳入民間得到充分發展,形成了民間獨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八角鼓曲藝以說唱為主,清乾隆年間傳入民間后迅速風靡,自北京傳入山東等地。最初的八角鼓演繹以北京音韻為主,傳入山東后逐漸以方言演唱。在傳播過程中,八角鼓曲藝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和語言習慣,尤其在濟寧,當地的曲藝工作者在八角鼓基礎的曲藝形式上增加了地方特色,形成了獨具風韻的濟寧八角鼓藝術。

進入山東的八角鼓經過本土文化熏陶后被稱為“山東八角鼓曲藝”,隨著山東民間經濟蓬勃發展,這種曲藝形式在民間受到廣泛歡迎,對曲藝形式和內容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清代以來,山東及河南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加上山東與河南地緣相連,河南鼓子曲也隨著人口交流等方式進入到濟寧地區,八角鼓曲藝形式也將鼓子曲的藝術形式融入,逐漸形成了以濟寧為代表的特色曲藝形式——濟寧八角鼓。濟寧八角鼓的曲藝內容大氣磅礴,具有民族特色,唱及民生政治,廣受民間喜愛。現代曲藝講究市場環境,濟寧八角鼓的發展以濟寧區域為主,融入了更多魯地文化。
八角鼓的演唱形式以說唱為主,說中帶唱,唱中有說,表演形式有別于戲曲,但是又含有戲曲唱腔,多被民間稱為“八角鼓帶小戲”。發展至今,濟寧八角鼓已經融合了三弦、琵琶等多種樂器,曲藝內容也更加多樣化,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八角鼓因曲藝形式特殊、內容通俗易懂而不斷傳唱至今,傳承悠久并深受山東文化熏陶,目前國內的八角鼓曲藝在各地均有傳唱,傳承以山東為最。八角鼓曲藝形式深受魯西南地區人民群眾影響,但仍有部分京音內容,八角鼓的發展仍然以此為基礎,傳統與地方特色結合,深度反映了時代變遷。
據傳八角鼓源于北京,傳至山東大致分為兩路,一是陸路,傳至濟南及濟南以東地區;二是水路,通過大運河傳至聊城、濟寧一帶。八角鼓初入山東只有少部分藝人專職演出,其余多為民間自娛自樂,所以傳承之間也有差異,但是傳承下來的曲牌和曲目變化不大。據傳,八角鼓的曲牌在鼎盛時期曾超過300首,至今仍能找到的僅有90多首,保留完整的只有30余首。傳承至今的八角鼓曲藝與源頭北京八角鼓演變而來的單弦不同,目前濟寧地區的八角鼓曲藝仍然保留了清朝時期的風韻。
濟寧八角鼓演出曲目眾多,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篇幅較小的段子,如《梅隴鎮》;二是民俗性較強的中篇故事,如《拷紅》 ;三是傳奇性較強的神話故事,如《昭君出塞》。傳統書目豐富但大多已經失傳,濟寧八角鼓作為傳統曲藝藝術,近年來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保護,八角鼓藝人的待遇也在不斷提升。濟寧八角鼓作為一項傳統文化,傳承至今已近300年,因八角鼓曲牌豐富、伴奏靈活而長盛不衰、生生不息,受到濟寧當地老百姓的喜愛。但是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獲取娛樂渠道的多樣化使傳統曲藝逐漸落寞,淡出群眾視野,濟寧八角鼓同樣面臨著嚴峻的傳承難題。

本人接觸濟寧八角鼓源于家母楊維云女士,她曾任濟寧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濟寧市工人文化宮副主任。母親最早唱南路山東琴書,師從姜憲德先生,后加入濟寧曲協,致力于發展和挽救瀕臨失傳的曲藝形式。母親有一位長輩,名叫林小華(又名林華),她的丈夫是楊毅先生,按照輩分母親稱其為五爺爺,稱林女士為五奶奶,自然這兩位我要尊稱為老爺爺和老奶奶。老奶奶本不姓林,由于是孤兒,不知道本姓,后遇到一位好心人收留撫養長大,并拜好心人為師父,從此跟了師父的姓,此人就是林紅玉。林紅玉生于1907年,于1972年逝世,她先習京劇和梅花大鼓,后改學習京韻大鼓,1926年在天津走紅。林小華女士最初跟隨師父學習京韻大鼓,后又改為單弦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其嗓音清亮、唱腔優美且形象氣質俱佳,被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招收入伍,后在部隊中嫁給了同是軍人的楊毅,之后來到濟寧定居,與母親經常走動,因此,母親也開始逐漸接觸單弦和八角鼓。
20世紀90年代,林小華女士一家跟隨老爺爺從濟寧移居至北京定居。母親專程去北京多次,在老奶奶家陸續住了幾個月,將濟寧八角鼓的唱腔、表演等技藝進行系統學習和整理,老奶奶還將自己用的八角鼓送于母親。后來母親與濟寧市曲協的各位曲藝家們,共同創作了濟寧八角鼓《佛光普照》,1994年,母親作為主唱參加了山東省曲藝匯演,獲得了一等獎。但之后卻因為工作繁忙等各種原因,沒有將濟寧八角鼓繼續傳唱下去。
2022年,我進入濟寧曲協工作,深知傳承濟寧八角鼓的重要性。因此,我特別邀請杜方玉先生(山東嘉祥人,1953年生人,1975年參加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1980年到濟寧市豫劇團工作,國家二級演奏員)作為弦師,還有濟寧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劉勇和濟寧市曲藝家協會黨支部書記林現溫兩位老師一起研究創作了《運河之都譜新章》,在山東省“中國夢·新時代·新征程”主題活動中獲得了曲藝類二等獎。濟寧八角鼓《運河之都譜新章》勾勒出了新時代的濟寧面貌,向廣大群眾展現了運河之都—濟寧的深厚文化和壯麗景色。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曲藝藝術的政策,濟寧八角鼓不斷受到關注,傳承機制不斷完善。如今,濟寧八角鼓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受到地區文化的影響,山東人民更喜歡人數多的表演,八角鼓也順應時代需求,由最初的一人獨唱發展為多人聯唱,可以5人甚至8人一起表演,演員人數限制的突破是區域文化影響的表現之一。八角鼓的表演形式呈現多樣化,傳統單一的表演形式并不能受到當地群眾的普遍喜愛,編演形式的變化應運而生。濟寧八角鼓的表演者多以三弦奏樂為先,坐在一旁,擊鼓者正對觀眾進行合作表演。在山東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八角鼓融入扇子舞形成了獨特的歌舞表演,扇子舞的融入讓八角鼓的形式更加豐富,體現了山東濟寧的傳統文化特色。八角鼓通過從單一的說唱形式逐漸衍生出豐富多樣的表演形式,這些表演形式貼近群眾生活,凸顯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憧憬。
近年來,八角鼓藝人從一開始的自娛自樂走向了更加專業化的表演道路,逐漸實現藝人的職業化轉變。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開始鉆研表演技巧,不斷豐富八角鼓的說唱內容。尤其國家近幾年開始大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部門聘請專業人士對八角鼓的說唱表演進行培訓指導,逐漸讓山東濟寧的八角鼓藝術擁有了綜合性特征。雖然八角鼓藝術越來越綜合化,但是八角鼓的傳承發展仍然需要全能型人才的加入。同時,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夠給予八角鼓表演藝人更多的鼓勵和扶持,擴大曲藝教育培訓覆蓋面,引導從業者加強曲藝創作,豐富各類曲藝演出活動,規范表演形式。只有這樣,八角鼓表演藝人才能更好地從業余走向專業,使濟寧八角鼓展現出新的時代特征。
(作者:濟寧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