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數學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方面,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界限,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在的數學學習能力,為學生全面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從大學數學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教授學生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學數學;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3-0020-03
數學教育應結合社會需要與學科核心素養展開.核心素養為傳統大學數學教學模式引入了更具體、更高級的數學理念和策略.考慮到數學的學科特點,加之大學生具有獨立、活躍、個性多元的特點,授課教師應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所學內容,建立良好的數學意識,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1 核心素養促進大學數學課堂發展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推動學生進一步發展
與中學階段的數學課程相比,大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更具有復雜性,更具有明顯的深度,這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通過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更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實現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全面發展.
1.2 有利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過程中,授課教師需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習慣以及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使設定的教學計劃更加符合學生的特點,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授課教師要和學生加強互動交流,避免填鴨式教學,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促進授課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
1.3 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與中學生相比,大學生不僅更加成熟穩重,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自控壓力.所以,對于大學時期的學生而言,個人核心素養十分重要,也是日常教學的重中之重,能夠使學生在面臨生活問題時,會選擇更加理性和客觀地分析,更好地體驗生活.
2 核心素養理念融入大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2.1 培養學生學科意識,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理解,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培養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提高獲取有價值信息和分析有效數據的意識和能力.數學意識還能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在面對大量數據時,能夠快速篩選有用的數據信息,所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非常重要.
2.2 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傳統的數學教學理念已經不再適應現如今的教學環境,因此授課教師不必拘泥于傳統教學方式,必須突破創新,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教學模式.只有不斷地創新發展,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同時,授課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風格,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充分體現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滿足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大學數學函數極限的定義中,授課教師不能直接灌輸定義,而應該通過具體的例子,以形象的動畫逼近,逐步引導學生慢慢深入感受“無限接近”,提升學生的課堂融入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進行數學的思考,以增強學習體驗并豐富其在課堂中的影響.
2.3 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針對大學數學而言,只有將數學與其他學科聯系在一起,才能幫助學生理解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這門學科的內在含義,例如通過物理學的瞬時速度引出導數的概念.
2.4 注重學生自我發展,樹立正確的數學意識
伴隨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核心素養理念的應用也得到逐漸普及.教育工作者越來越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其創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當前市場經濟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進行改革和創新,也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養,改善教育環境.一方面,數學基礎能力的培養應本著創新的原則,鼓勵教師在了解當前教育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時代特點以及國際化元素,使學生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全面性教學原則,擴大挖掘力度和多方面培養人才.
3 目前大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教學內容難度過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與中學數學相比,大學數學難度大大增加,同時學生的學習壓力也會變大,這不僅抑制了學生對數學的進一步深入學習,而且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使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3.2 教學內容容量過大,阻礙學生理解
大學數學比起中學數學,容量大,課時緊,一節課就要涉及很多知識點,另外這些知識還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如果不注重教學方法,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去理解和接受,還易堆積問題,導致有的學生補考、甚至難以畢業.
4 課堂的構建原則
4.1 符合社會的需要
伴隨時代的進步,人才已經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發展趨勢,社會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因此,需要加強課堂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是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的分界點,現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人才的個人學習能力以及溝通交流的能力.如果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能力相對欠缺,那么必定會影響其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
4.2 滿足學生個人決策的需要
學生不僅要擁有個人學習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能力,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決策能力.在個人層面,決策能力是需要經過一定地培養的,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主動做出決定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際關系方面,學生在一項活動中分擔責任或作出負有特定責任的決定是很重要的.
5 提高大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5.1 授課教師主要任務為引導,刺激學生自主探究
目前,核心素養觀念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重點,授課教師在授課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積極性,將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落到實處,使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多鍛煉的機會,建立自信心,獲得更多經驗.
5.2 深度挖掘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重要的紙質教學資源,其編制的內容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目的是幫助授課教師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工具.針對大學數學而言,教科書中包含了很多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數學思維模式的相關內容,學生通過更深層次地挖掘學習,不斷地練習和思考,能夠有效地提升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5.3 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要想很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就要具備相對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傳統的面對面教學中,常常缺少授課教師和學生有效地溝通和交流,授課教師只單單依靠板書或者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刻板式教學,沒有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課堂氛圍非常壓抑和緊張,致使很多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失去了應有的積極性,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授課教師要能夠利用科技產品,例如網絡平臺、多媒體教學工具等等,充分發揮時代的優勢,有效調動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5.4 促進授課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進步和轉變
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及學生應試心理壓力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使學生成績快速提高,但從長遠角度分析,對學生的發展卻是極其不利的.通過運用數學核心素養理念引領授課教師進行日常的教學工作,能夠調整授課教師的教育理念,使其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重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幫助授課教師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
5.5 教師要設計具有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計劃
授課教師在課前要進行充足的準備,要分析教學大綱的內容,并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的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的過程,不僅能整合數學教學知識點,同時也能整合教學思路,使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更加連貫.由此可見,教學計劃的作用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授課教師要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調整為主動學習.所以,授課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時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教學計劃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融為一體,建立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理念,為國家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5.6 對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提高重視
大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與中學數學相比,無論從學習難度、計算量還是知識含量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所以一些剛剛升入大學的學生會感到不適應,感覺學習壓力過大,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固定思維,有效防止學生因遇到困難而失去學習知識的信心.
5.7 關注課堂引領,吸引學生注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授課教師依然在運用板書的方式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死記硬背,這樣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同時也抑制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5.8 巧設問題,培養學生拓展思維
大學數學是幫助學生建立邏輯思維能力的重點學科,在核心素養觀念的影響下,授課教師可以運用巧妙的提問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第一,授課教師要結合課程的實際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出有關課程的相關問題.第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授課教師要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將問題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思索.第三,授課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使學生根據授課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推理分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李士琦,李俊.數學教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美]舒爾曼.實踐智慧[M].武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 陳華,王偉超.以專業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0(06):173.
[4] 謝祥,周北川,趙刊.數學方法論在數學教育中的應用[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李 璟]
收稿日期:2022-10-25
作者簡介:徐梅(1972-),女,江蘇省連云港人,碩士,副教授,從事圖論與組合及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9SJA1633(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