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變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實踐,能夠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不斷尋找教學切入點,通過靈活的變化,引領學生舉一反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緩解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達到培養數學素養的目的,讓學生成長為高素質人才.現階段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存在學生解題正確率下降的現象,原因是教師沒有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所以,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高中數學教師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在變式訓練中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意識,提高學生的解題正確率與效率.
關鍵詞:變式教學;高中數學;解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03-0065-03
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開展變式訓練可以提高數學解題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掌握多種解題技巧,不斷提高數學理論知識學習的效率以及解題的正確率.變式教學是圍繞常見題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幫助其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完成對求解變式題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以及解題正確率會下降,教師需要強化引導,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使之能夠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提高舉一反三的能力.
1 高中數學解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概念性質模糊不清
解題錯誤一直是困擾廣大高中師生的難題,因為在解題教學中,頻頻出現解題失誤會影響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通過實地走訪以及調查研究發現,一些高中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存在理解偏差、知識掌握不牢固等問題,這就導致了學生對數學概念性質模糊不清,直接影響其解題效率與正確率.
1.2 忽視分析問題條件
在解題教學過程中分析問題,可以了解題干中的顯性條件與隱性條件,有助于為后續解題提供幫助,降低解題難度.而在實際的解題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未能強調分析問題條件,導致學生在解題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全面分析問題條件,盲目根據
顯性條件進行求解,導致解題的正確率和效率下降.
1.3 思維定式導致失誤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通過循序漸進地思維引導,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對抽象數學知識的抵觸心理,使其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和分析,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促進自我抽象思維的發展.然而,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有些教師沒有注重分析解題錯誤原因,僅為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后,便鼓勵學生自行分析和反思,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良好引導,逐漸會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勢,從而導致解題失誤.
1.4 教學缺乏有效銜接
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立足于不同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糾錯、反思,可以強化不同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善于捕捉和整理錯誤信息,提高解題效率.但是,一些數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存在前后脫節、不連貫等問題,導致教學活動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在解題教學中,有些教師還會憑借經驗,照搬教材解析內容,導致教學活動違背教學原則,不利于強化不同教學活動之間的聯系,從而影響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和創新發展.
2 變式教學的現實意義
2.1 為嫻熟運用數學思想打基礎
轉化思想、化歸思想是解題教學中最常用的兩種思想,以開展變式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幫助其快速分析復雜問題,為嫻熟運用數學思想打下牢固基礎.變式教學可以在不同的問題之間進行適當鋪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配合,積極主動地進行分析和思考,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過程中,促進自我思維發展,為后續的學習以及正確解題奠定思想基礎.
2.2 串聯相對分散的數學知識點
高中數學知識板塊的劃分,視覺上并無聯系可言,而通過開展變式教學,則可以將相對分散的數學知識點串聯起來,讓學生把握數學知識規律,逐步構建完善的基礎知識體系.在解題中,學生能夠根據問題的條件迅速提取數學知識并進行解題,有助于深化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印象,進而強化對數學知識點的認知,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3 變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實踐策略3.1 一題多解,促進學生舉一反三
在同一道數學題的解題過程中,高中生的解題過程和思考角度不盡相同,開展一題多解變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提升,使之能夠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同一問題,在分析條件關系的過程中,選擇最優或最適合自己的一種解決方法,通過變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
比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二數學《面積和體積公式》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幾何體展開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圓柱、圓錐、圓臺、球的表面積公式.然后,出示習題“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a,過頂點B、D、A1截下一個三棱錐.(1)求三棱錐的體積;(2)以BDA1為底面時,求三棱錐的高.”此題考查學生運用公式求解四面體(三棱錐)體積的能力,四面體的每個面都能作為底面,可以運用體積轉換法(等積法)進行求解.在解決本題后,教師可將問題中的截面BDA1變為其他截面,從而通過變式教學,激發學生的一題多解意識,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多種解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學生一旦在解題中出現細小的失誤,教師則要逐步呈現運用體積轉法(等積法)求解的步驟,幫助學生排查解題過程,使之能夠找到失誤原因,在一題多解中提高創新意識與解題能力.
3.2 問題延伸,拓寬學生解題思路
在原有數學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利用變式教學來幫助學生尋找解題規律,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使之能夠降低解題失誤率,在考試中節省時間,不斷提高解題效率.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圍繞常規性問題進行延伸,鼓勵學生廣泛論證、充分思考,在此基礎之上發現規律并求取問題答案.
比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二數學《直線的斜率》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介紹直線的斜率定義式“k=tanα”與公式“k=y2-y1x2-x1(x1≠x2)”,分析斜率與傾斜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懂得“當α=90°時,k不存在”.然后,再出示高考常考熱門類型題“求經過點P1(2,1)和P2(m,2)(m∈R)的直線l的斜率,并求出直線l的傾斜角α的取值范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當m=2時,x1=x2=2,可以知道直線l與x軸垂直,直線斜率是不存在的,則傾斜角α=π2.此時可以延伸問題,提問“問題條件發生變化,當兩點為P1(2,1)、P2(m,4)(m∈R)時,該如何求解直線l的斜率?”通過簡單的變式,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使之能夠根據發生變化的條件進行思考,拓寬解題思路,進行正確求解.最后,針對題中的第二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當m≠2時,可以得到直線l的斜率為k=1m-2,因此,有以下兩種情況:①當mgt;2時,kgt;0,即α∈(0,π2);②當mlt;2時,klt;0,即α∈π2,π.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還可以給出題目中的未知量,讓學生求解已知量;利用傾斜角的取值范圍來確定直線經過的點.由此發揮變式教學優勢,利用問題延伸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直線的斜率,使之把握解題規律.
3.3 改變題干,規避數學解題陷阱
保持題目不變,改變問題條件,是變式教學的常見形式,可以幫助學生規避數學解題陷阱,使之能夠把握數學知識點之間的相似特征,利用所學知識靈活解題.教師可以將問題中的顯性條件進行改變,確保題目性質不變,引導學生按照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思路來進行思考,分析問題差別的同時,防止學生答非所問、掉入陷阱,逐步引導其提高解題效率.
比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二數學《正弦定理》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根據正弦定理內容思考正弦定理能夠解決的三角形問題,使之明白“解三角形”的意義.然后,教師可以呈現例題“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請解此三角形(角度精確至1°,邊長精確至1cm)”這是一道典型的根據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題目.教師可以在解題前提問正弦定理公式,逐步引導學生求“sinB”,并根據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解三角形.最后,教師可以改變題干中的條件,給出不同的角度條件,讓學生運用正弦定理求解,同時提示學生不要忘記問題中“角度精確至1°,邊長精確至1cm”.在變式教學中,規避數學解題陷阱,不斷提高解題效率.
3.4 同題多問,提高正確解題能力
同一道題目的不同問法,能夠為變式教學提供不同的切入點,有助于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高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讀題,通過分析題意來把握不同問題的意圖,以尋求關鍵點進行突破,在變式教學中把握解題規律,在與教師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促進自我思維發展,把握不同問題中的重要信息,運用科學方法求解,不斷提高解題正確率.以同題多問的方式來開展變式教學活動,能夠立足于學生解題中存在的易錯點,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分析,使學生在明白解題錯誤原因的基礎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反思和總結,懂得自己失誤的原因并積累解題經驗,在后續的學習和解題中,準確理解和把握概念、公式、性質等知識,逐步提高解題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高,通過開展變式教學,能夠利用解題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之能夠提高思辨能力,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解題的正確率以及效率,形成一種終身受益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技能.變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解題能力培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學生能夠真切感受解題過程中的“舉一反三”,體會到數學的獨特魅力.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視情況盡量擴大變式教學的比例,合理歸納總結數學知識,把握變式尺度,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在提高解題效率與正確率的同時,促進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健.例談單元教學設計下的變式教學探索[J].數學通報,2020,59(12):45-48.
[2] 王建波,劉金月.核心素養觀下高中數學變式設計的反思與優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1):81.
[3] 魯勝利.新媒體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究[J].中國報業,2020(24):124-125.
[責任編輯:李 璟]
收稿日期:2022-10-25
作者簡介:黃桂春(1981.3-),男,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