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義務戲”?研究者陳賡對此有較為全面的定義:“所謂義務戲,是舊時梨園界為救助貧苦同業,或為賑濟各種災荒,或為各種公益、慈善事業募捐、籌款而召集各個班社的主要演員聯合舉行的一種演出形式。義務戲演出的收入除必要的開支外,全部交梨園公會或有關機構。”對應舉辦義務戲的目的,義務戲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救助貧苦同行、賑濟災荒、為公益事業籌款。因“紅樓戲”演出廣告中暫時沒有發現“救助貧苦同行”這一類型,故我們從后兩種類型的義務戲演出了解“紅樓戲”在民國時期的演出熱度與演員責任。
一、賑濟災荒的義務戲演出
大凡各省遇到水災、旱災以及其他各種災荒時都會有義務戲為之籌款賑災,“紅樓戲”也較為經常地出現在籌款賑災的義務戲單中。
1917年2月,故都(北京)一班慈善家為安徽籌賑,在第一舞臺演唱兩晚義務戲,第一晚的戲碼有:德珺如《轅門射戟》,余小琴、傅小山《惡虎村》,程硯秋《祭塔》……梅蘭芳、姜妙香、姚玉芙《黛玉葬花》。
1919年9月29日和30日兩天,又有兩場義務戲。29日的戲碼有:李蘭亭《三岔口》,林顰卿《陰陽河》,老十三旦《新安驛》,孫菊仙《舌辯侯》,陳德霖《四面觀音》……梅蘭芳、姜妙香《黛玉葬花》。這天義務戲的大軸就是梅蘭芳、姜妙香的《黛玉葬花》。
1920年11月23日至25日共3天,大昌煙公司假大世界乾坤大劇場開籌賑大會,第一天的戲碼有:呂月樵《戲迷傳》(日戲)、荀慧生《寶蟾送酒》(夜戲)。
1920年12月10日至12日,上海大戲院特請廣東“群芳艷影”女班及著名女藝員李雪芳演劇助賑三天,初一夜演《仕林祭塔》、初二夜演《曹大家》、初三夜演《黛玉葬花》。
1921年3月29日至31日共3天,上海佛教居士林演劇籌賑,地點是大舞臺,這三天的戲碼有:小翠花、李桂芳、小寶翠《寶蟾送酒》,景德泉《滿堂紅》,馬俊山《背鞭認子》……羅仲全、薛蘭芬、劉春秀、趙竹卿、趙東昇、張永林《御碑亭》,全臺合演第十三本《宏碧緣》。
1921年10月26日至28日共3天,八班會串合演拿手好戲籌賑江蘇水災,地點在新舞臺,演出規模龐大,上海有名的武行、生行、旦行等悉數到場。這三天的戲碼有:張文艷、李桂芳《寶蟾送酒》,王九林《滿堂紅》,趙君甫、侯云峰、張金安、沈韻秋、張德俊、應寶蓮、薛銀麟、李人俊、李云鋒《大蓮花湖》,筱金鈴、筱金翠《大紅梅閣》,孟小冬、李秀英《桑園寄子》……汪優游、周鳳文、林樹森、夏月珊、趙君玉、馮子和、麒麟童、王靈珠、趙如泉、夏月潤、邱治云《哀鴻淚》。
1922年11月4日至6日共三天,久記社京劇部各演員赴蘇演劇籌賑浙災,第三日夜戲的戲碼有:馮雛鳳、趙慕云《寶蟾送酒》,廬江慵樵《孟津河》,沈谷人《天雷報》,殷方齋《宇宙鋒》,張四可《陽平關》,何介園、陸夢薇、陳容《武家坡》,錢一粟、陶有成《黃金臺》,洪珍白、朱示其《托兆碰碑》,裘劍飛、朱棟君《鳳凰山》。
1924年8月9日和10日兩天,律和票房將演籌賑劇,《申報》登載廣告:“律和票房自成立以來,各票友對于公益事無不熱心贊助,頃以贛省本年大水為災,秋收絕望,被難災民流離失所,待哺嗷嗷。據江西旅滬同鄉之請,擬懇演劇助賑,各票友均首肯。茲定于本月初九、十日,假座更新舞臺,演夜戲二天,每券價洋二元,售得戲資悉數助賑,藉襄善舉。擬定劇目如下:……初十夜班串《樊城長亭》,戴又宸《黃金臺》,余樂君《落馬湖》,李劍侯、王凌云《南天門》,戎伯銘、葉雪塵《寶蟾送酒》,裘劍飛《活捉呂蒙》,郭少華《空城計》,王清塵、王凌云、樊耘卿、金仲林《打漁殺家》,春風館主陶鏡寰《四郎探母》,共十八出云。”
1935年8月19至25日,上海市各界籌賑水災游藝大會,《申報》登載廣告:“今日雜耍游藝二十余場,仍由各名家會串。平劇方面,由大成劇社相任。其劇目如下:葛載華《行善得子》,陳鵬《鳳鳴關》,萬永泉《女起解》,陳雪君《轅門斬子》,曹振康《兩將軍》,胡樹森《寶蟾送酒》……董燕飛、朱德芳、王益芳、尤菊蓀、孫蘭亭、劉君麟、孫瑤芳、劉志奎《惡虎村》。”25日,小喬紅演《黛玉焚稿》。
1939年6月1日至4日共4天,婦女兵災會舉辦大規模演劇籌賑,演出戲碼為《紅樓夢》《貂蟬》。主演基本都不是專業戲曲演員,而是藝術名流與名媛,《申報》對此有詳細介紹:“本港中國婦女兵災籌賑會自成立以來,在譚藩夫人、劉慶萱女士等領導之下,對于籌款賑濟傷兵難民工作異常努力,歷次匯有大批款項藥品至國內各前后方,充實抗戰力量。其成績極為社會人士所欽贊,我軍政當局亦曾屢次獎勉有加。現該會以際茲第二期抗戰,更由于財力與物力之接濟,故籌賑工作彌加積極。現該會為作大規模賑籌款濟起見,特邀請本港藝術名流及閨秀名媛籌備舉行大規模演劇籌款,經月余之籌備,一切已就緒。現已敦請戲劇名家編就《紅樓夢》與《貂蟬》兩偉大名劇,正在加緊排演中,將于下月底在利舞臺公演。查《紅樓夢》一劇內容分為六出:(一)林黛玉初入大觀園,(二)黛玉葬花,(三)寶釵撲蝶,(四)晴雯撕扇,(五)史湘云醉眠芍藥裀,(六)怡紅祝壽。由本港名媛關碧霞小姐飾林黛玉、辛慕韞小姐飾寶釵、簡明小姐飾史湘云、羅琴素小姐飾紫娟、李惠蘭小姐飾晴雯。其余諸角均系本港閨秀擔任。”“全體演員在四個月當中得薛覺先君、陳少倫君和羅舜卿小姐,常常訓練,暨戲劇先進歐陽予倩先生、許地山先生指導,藝術上就跨進美滿的境地。”
1940年5月11日,香港各界籌款救濟中山難胞,李雪芳主演的戲碼有《仕林祭塔》《夕陽紅淚》《黛玉葬花》《曹大家》等。《申報》廣告對此有濃墨重彩的介紹:“李雪芳女士既有意表演《黛玉葬花》名劇,則主角林黛玉外,其他大觀園姊妹及王鳳姐、襲人、晴雯、紫鵑、王夫人之戲正多,所需要角亦眾,倘李雪芳能以造福難胞為前提,虛心羅致深入侯門之蘇州妹、譚玉蘭及蝴蝶影等擔任寶釵、晴雯、襲人等角,則不獨四美具,且大足為該劇增色不少。”
1947年12月26日,《益世報》登載廣告:“本市山東同鄉會,為救濟魯省難民,特舉辦義演,除魯籍名票參加外,并約新被選中之四小名旦之一許翰英參加。許為魯人,對此極為熱心。昨晚演全部《紅娘》,今晚為《紅樓二尤》。”
綜上所述,“紅樓戲”出現在賑濟災荒的義務戲中共13次,劇目6個,其中《寶蟾送酒》出現次數最多,共6次;其他分別是《黛玉葬花》4次、《千金一笑》1次、《紅樓夢》1次、《紅樓二尤》1次、《黛玉焚稿》1次。從劇種來看,京劇最多,梅蘭芳出演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是京劇,《寶蟾送酒》《紅樓二尤》《黛玉焚稿》也是京劇,合計10次;粵劇有李雪芳《黛玉葬花》2次和《紅樓夢》1次。從賑災性質來看,13次中有6次不詳,因水災籌賑的有4次,因戰爭籌賑的有3次。從演員來看,梅蘭芳、姜妙香、姚玉芙、李雪芳、張文艷、李桂芳等名角都參與了賑濟災荒的義務戲的演出,體現了作為演員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為公益事業籌款的義務戲
1920年12月12日、13日,旅滬粵僑商業聯合會為北省災民收養工藝所籌集資金,對此《申報》有詳細介紹:“群芳艷影女班,為粵省梨園之翹楚,而李雪芳、崔笑儂又為該班之領袖,聲色技藝,卓絕一時。此次全班來滬,獻技月余,聲譽頗濃。近因回粵在即,旅滬粵僑商業聯合會,因本埠紳商各界,將有北省災民收養工藝所之設,特挽李雪芳等,假海寧路域多利戲院,于本月初四初五,演劇兩日,集資襄助此舉,所有群芳艷影全班演劇之代價,則悉數捐助北省災民收養工藝所經費云。又聞預定兩日戲目,初四夜為李雪芳之《曹大家》,初五夜為崔笑儂之《寶玉哭靈》《寶玉怨婚》、李雪芳之《陳姑追丹》《仕林祭塔》,皆為李崔諸伶之拿手好戲云。”
1923年12月8日,中國商業公學為了籌集經費,假新舞臺演義務戲,戲碼有《濟公活佛》《寶蟾送酒》《鐵公雞》等。
1924年3月31日,青年自省會為籌募義務學校及慈善部經費,假中央大會堂開游藝會,戲碼有:俞家谷、林琴言《慶頂珠》,翟雪痕、曹亦飛《寶蟾送酒》。
1928年4月28日,滬海公學開游藝會籌款,請大舞臺全體藝員演義務戲,戲碼有:白鳳英、張桂芬《梅龍鎮》,孟麗君《寶蟾送酒》,姚玉蘭《女起解》,林樹森《水淹七軍》,王秋芳《罵殿》,王艷芳《蘆花河》。
1931年7月18日、19日,新春秋劇團為上海伶界聯合會籌募榛苓學校及戲劇圖書館經費假廣東大戲院演劇,戲碼為:18日是陳非儂《兩個林黛玉》,19日是陳非儂《寶蟾送酒》。
1934年3月27日,廣東旅滬同鄉會為擴充粵民醫院舉行演劇籌款大會,戲碼有:唐雪芳、李雪芳、薛覺先、蘇州女、林驚鴻、小瑤仙、何少鳳、子喉華、陳非我、陳少偉、薛覺明《紅樓夢》,陳非儂、陳非我、丁公醒、王中王、王千歲、黎明鐘、小達子、陸云飛、錢醒俠《貞淫騙局》。
綜上所述,在為公益事業籌款的義務戲中,“紅樓戲”共出現6次,劇目共5個,其中《寶蟾送酒》出現次數最多,共4次;其他《寶玉哭靈》《寶玉怨婚》《兩個林黛玉》《紅樓夢》各一次。從劇種來看,粵劇最多,分別是崔笑儂的《寶玉哭靈》《寶玉怨婚》,陳非儂的《林黛玉》《寶蟾送酒》,唐雪芳、李雪芳、薛覺先、蘇州女、林驚鴻、小瑤仙、何少鳳、子喉華、陳非我、陳少偉、薛覺明的《紅樓夢》,共5個;京劇《寶蟾送酒》演出3次。從演員來看,諸多粵劇名角如薛覺先、崔笑儂、陳非儂、李雪芳等都參與了為公益事業籌款的義務戲的演出。
基金項目:2021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清代民國‘紅樓戲’演出與評論研究”,項目編號:21C0674。2021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晚清民國‘紅樓戲’的演出與接受研究”,項目編號:21YBA175。
[作者簡介]許蓮花,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夏多多,湖南城市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近代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