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東北民歌《小看戲》的藝術特征
(一)風格特點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肥沃的黑土地養育了熱情豪放的東北人,使此地的民歌有了獨特的地域風格,大大豐富了我國民族音樂風格體系。東北民歌產生于東北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當中,其審美特征和藝術表現形式與東北的風土人情息息相關。
清道光年間,有專門記錄民間俗曲的《霓裳續譜》《白雪遺音》等俗曲總集,《小看戲》便屬于其中的“剪靛花調”。東北民歌更喜歡接近于純粹自然的嗓音,語言講究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歸韻自然。還有些歌曲會加入一些念白式的唱詞,類似于“唱著說”的表現手法,充分反映出東北人民的性格特點。
(二)音樂特點
東北民歌調式主要是通過五個聲部的音階來表現,通常伴隨有重復的句式和段體,主要是以大小三度為主的音程和調式進行創作。《小看戲》是五樂句結構的單段體宮音五聲調式,節奏十分清晰鮮明,在東北民族民間音樂中,這是一種較為重要的節奏之一,可以很好地營造氣氛,將音樂推向高潮。
二、東北民歌《小看戲》演唱技巧分析
(一)歌唱語言
語言的分析在民歌演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可以決定一首歌曲的風格韻味。自古以來漢語都講究字正腔圓,民歌的演唱也是如此。我們在演唱時需將字頭、韻母都進行歸韻,再結合東北方言來處理。東北方言音調較重,語氣有時會加重或下沉,語速較快,通常給人一種較為夸張的感覺。因此東北民歌在演唱時自然、流暢且瑯瑯上口。
《小看戲》全曲共三個段落,以主人公“姐兒”為中心展開。第一段由一小段歡快的前奏帶領演唱者進入狀態,第一句“姐兒巧打扮哪,去把戲來觀”在咬字時應短促有力,字頭清晰明亮,其中“姐兒”的兒化音是重點,演唱一定要自然,不要刻意。“哪啊”在東北民歌中屬于較為常見的襯詞,一般是一字多音,在演唱時要歸韻到“a”音上。“觀”字的韻母要歸在“an”上,演唱時要飽滿。“模樣兒那個長得喲”當中,“那個”和“喲”都屬于語氣詞,強烈展示了東北民歌的風格特點,演唱過程中需富有彈性,展現出東北姑娘的可愛俏皮。“依得呀得喲喲喲喲,得兒啷叮當”,這段襯詞較長,也是最能體現歌曲風格韻味的部分。演唱時小腹需要保持緊張感跳躍起來,“依”和“當”的時值較長,需要將韻母歸韻。其中“得”是彈舌音,需要一定的彈舌技巧才能夠充分展示出東北民歌的韻味,舌頭輕觸上牙發出“得”音即可。演唱這個樂句時,演唱者可以搭配一些活潑可愛的表演動作,這樣更能彰顯出主人公的音樂形象。演唱上需要唱得比之前的樂句更加飽滿,語氣和字頭更加夸張、突出(見圖1)。
第二段主要描寫“姐兒”的容貌并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詞匯,使此段唱詞更加生動活潑,情緒更加遞進,其中“蛋兒”“鮮兒”“水兒”都是需要加重語氣的詞語,結合兒化音并將最后的韻母歸韻來進行演唱。
第三段的唱詞主要描寫“姐兒”打扮好出門看大戲的情景,到這里整個歌曲的情緒達到最高潮,在音調上表現出一種高亢、夸張的風格特點,唱詞中語氣詞的語氣、情感要拿捏到位。最后的結束句在“煙兒啊”處開始漸慢,最后歸韻在“a”上,情緒飽滿地延長“a”音,給聽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二)氣息運用
演唱中氣息的運用是最基本的演唱技巧,氣息和聲音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在演唱時演唱者不需要氣息過于涌動,腔體過于打開,而是需要有較強的氣息控制能力來控制演唱這首歌曲。金鐵霖教授曾經指出“歌唱時的呼吸就像是聞花一樣”的自然的深呼吸。我們在吸氣時應感覺到的是氣息上至頭腔、下至腹腔的全身通暢的感覺。
在演唱時,第一個樂句的氣息尤為重要,可以起到引領一個樂段的作用。在第一樂句中,“姐兒”的氣息不能橫,要搭住丹田自然地唱出來,之后的每一個樂句氣都要飽滿地吸進來,再控制著氣息均勻地演唱,使整個樂句連貫自然,避免氣息里出外進的現象。這首歌的節奏較快,吸氣的速度和氣息的流動性也需隨之加快,如“喲喲喲喲”時小腹短促有力地跳動控制著吸氣的外出,并且要做到“聲斷氣不斷”地去演唱,彈舌音的演唱也更需要深氣息的支撐才能演唱得更加完整。
(三)情感表達
演繹東北民歌獨具的風格特色,除了在演唱上要處理好氣息和唱詞外,還要在形體語言上下功夫,從神態、動作、手勢等方面表達歌曲意境,表現出東北的淳樸民風。我們在演唱時可以嘗試忘掉自我,將自己變為歌曲中的“姐兒”,采用角色互換法和心理視像法來詮釋人物角色:想象著“姐兒”坐在鏡前梳妝打扮和出門看大戲的喜悅心情,并將之進行細致的動作和神態設計。東北民歌風格特點較為突出,想要完整地演繹出其韻味,就需要表演的輔助來推動表現歌曲情境,增加敘事感和代入感,以便進行更好的二度創作。
三、鋼琴伴奏演奏分析
(一)速度的把握
速度是決定整首音樂作品情緒的關鍵,音樂是輕快、抒情還是悲傷都是由不同的速度來詮釋的。在東北民歌《小看戲》的演繹過程中,鋼琴伴奏者與演唱者要在原有速度的基礎上再結合歌曲的意境做出相應的音樂處理,使觀眾進一步感受音樂帶來的聽覺效果。
東北民歌《小看戲》分為三段,整體的速度為Allegretto小快板(稍快速)。第一段的前奏部分出現跳音記號,因此音樂要彈奏得更具有彈性。第3小節出現了similar這一音樂術語,意思是要以前奏的伴奏速度來進行。隨著音樂的發展,進入第二、三段,速度也要逐漸推進加快,但要注意控制速度,以免對演唱者造成影響,鋼琴伴奏時刻都要跟隨演唱者。
(二)力度的變化
在表演中,伴奏需要與演唱者在音量上達到一種平衡。伴奏者在伴奏過程中,不能音量過大或者蓋過演唱者的聲音,沉浸在自己的伴奏當中;也不能音量過小、懶散地演奏。這都會使鋼琴伴奏者與演唱者在表演時分離。要時刻保持伴奏的積極性,與演唱者達到一定的契合。
在東北民歌《小看戲》的第一段,鋼琴伴奏的第3小節的開頭標注了mp這一力度記號,所以要在伴奏中控制住力度,突出演唱者在開頭的情感表達。值得一提的是間奏之后的55—83小節的反復樂段。反復樂段就是為了更加強調樂句的表達。這就要求鋼琴伴奏既要充分地表達反復樂段,也要在力度變化上做出一定的對比。第75小節,要在標注的f的力度的基礎上予以加強,讓情感更加濃烈地表現出來。
(三)鋼琴伴奏者與演唱者合作分析
使用鋼琴來為聲樂進行伴奏,演唱者可以更好地表現歌曲的內在含義,同時也可以找到合適的情緒。音樂表達若想要達到更高的境界,就需要演唱者和鋼琴伴奏者的配合達到一定程度的默契。兩者在配合前都需要熟悉作品的背景,體會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緒。在練習的過程中,鋼琴伴奏者和演唱者要在互相協作的同時達到平衡,這樣可以更加展現出作品的魅力。
在表演音樂作品時,我們都知道演唱者需要進行呼吸,音樂作品中的分句相當于語言中用于停頓的標點符號,所以每一首作品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鋼琴伴奏者要留意演唱者的氣息運用得是否流暢,對于演唱者換氣和偷氣是否做到了協助,并及時做出調整,而不是一味地記住某個地方需要減慢或者延長幾拍。在東北民歌《小看戲》這首作品中,呼吸配合的地方結構較為完整,演唱者要在每一個樂句之后進行換氣。其中的15—21小節,此處演唱者出現彈舌音,鋼琴伴奏則是四個十六分音符,這時就需要觀察演唱者口型進行伴奏,不要拖拍。隨后出現歌詞“喲,喲,喲,喲”,演唱者需要把這幾個字唱得輕巧短促有力,鋼琴伴奏也出現裝飾音,所以鋼琴伴奏更需要加入跳音,與演唱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四、結語
東北民歌《小看戲》運用淳樸的東北方言演唱,完整地敘述了在節日來臨前大家梳洗打扮去看大戲的場景,每一個瞬間都耐人尋味,聽后會讓人流連忘返,這就是東北民歌的魅力所在。本文通過對東北民歌《小看戲》音樂特點、風格特點、演唱技巧以及鋼琴伴奏技巧進行探究,了解和掌握東北民族民間音樂。近年來,東北民歌也在不斷地吸收和借鑒其他地區傳統民歌的精華,進行改編和創新,使本地區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和發揚,進而展現新時代東北人民的精神風貌。
[作者簡介]張一凡,女,河北石家莊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張瑋璐,女,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