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公地悲劇”理論闡釋了公共物品的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當前,公共文化建設模式及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存在類似“公地悲劇”問題:一方面,政府供給的公共文化物品供給不匹配;另一方面,民眾因為供給不匹配導致對現有公共文化物品大肆浪費。“俱樂部產權(物品)理論”為解決當前公共文化建設問題提供了有效支撐。要消解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困境,先要解決公共文化物品的供需匹配問題,同時要解決公共文化物品使用過程中的“公地悲劇”問題。
關鍵詞" 公共文化建設;“公地悲劇”; 治理之道;俱樂部理論
一、問題緣起與理論建構
(一)問題緣起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物品因為具有消費上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容易產生外部性和“搭便車”行為。如果由競爭性的市場機制提供公共物品,其結果要么是供給短缺,要么是消費閑置。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給只能由政府通過區別于市場機制的需求顯示偏好和稅收實現。然而,市場不能自發地或者高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提供或者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基于此,學界提出了公共物品供給的主體包括政府、公共部門、多中心(包括政府主導及市場競爭主導)等。
我國學界對于公共文化物品供給主體的討論,也部分吸取了上述觀點。我國學者提出了公共文化供給的三主體論:一是政府主體論,即政府是公共文化物品供給的主體,中國社科院李景源研究員為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李景源,2007);二是市場運作論,即市場在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人大教授毛壽龍是這一觀點的主要代表(毛壽龍,2008);三是綜合論,即區分不同公共文化物品性質,采用不同供給方式,國內也有部分學者持這種觀點。這些理論廓清了公共文化物品的屬性,有力地推動了公共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盡管如此,已有研究依然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在區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屬性的基礎上,政府成為公共文化物品供給的主體,引發了公共文化物品的輸入式供給問題。輸入式的公共文化供給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社會等多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物品供給的途徑和積極性被壓制。二是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存在忽視民眾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問題,也即供需失衡問題。供需失衡不僅會導致公共文化物品出現“公地悲劇”和“搭便車”現象,而且會造成浪費。
(二)理論建構
文化物品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這意味著增加一個人對此類公共物品的消費,不會影響、也不減少其他人對其消費,同時也不會增加生產該公共物品的邊際成本。根據公共物品的競爭性和排他性的有無來劃分,可將公共物品分為四類,如下表:
上表說明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比如國防;第二類公共物品的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卻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布坎南將這類物品形象地稱為俱樂部物品(club goods),如公共圖書館;第三類公共物品與俱樂部物品剛好相反,即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但是卻無法有效地排他,這是公共池塘資源物品。學界將俱樂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資源物品通稱為“準公共物品”,即不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準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擁擠性”的特點,即當消費者的數目增加到某一個值后,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準公共物品到達“擁擠點”后,每增加一個人,將減少原有消費者的效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延續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區分。當前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供給和消費是屬地主義的,供給是地方財政,消費是地方民眾,這使得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俱樂部物品。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物品既具有商品屬性,也具有準公共物品屬性,屬于公共池塘資源物品。從這一角度而言,二者都為準公共文化物品。
二、J市公共文化物品的發展歷程與演進
(一)J市農民畫的發展歷程
J市農民畫起發于“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江南水鄉,藝術創作靈感來源于灶頭畫、藍印花布、剪紙、刺繡、建筑等民間藝術,從稻作、紡織、民俗等地域文化中吸納精華,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其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創作的主體生活的土壤是息息相關的。
20世紀50年代末,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一些有一定藝術素養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紛紛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在政府文化機構的組織、扶植下,創作農民畫開始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化藝術活動。1983年,J市文化館為迎接《全國農民畫展》和《Z省首屆工農畫展》,組織了9名農民美術愛好者,創作出了一批農民畫,選送了14幅在Z省首屆工農畫展會上展出,獲得很高的贊譽。其中有7幅作品獲獎,3幅被Z省選送參加全國農民畫展。其中一幅作品獲得全國農民畫展一等獎,另外兩幅作品被列為文化部出國展品,J市農民畫從此步入藝術殿堂。
改革開放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文化部門的指導下,J市培育了一大批鄉土畫家,這些農民畫家用畫筆熱情描繪江南水鄉農家的生活、富裕起來的現代農民生活的真實景象和J市當代新農村建設的新風貌、新氣象,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農民的文化素質、精神面貌和藝術風采。
進入新世紀,J市歷屆黨委、政府把“建好一個基地、抓好一支隊伍、抓出一批作品、打響農民畫品牌”作為全力打造“J市農民畫畫鄉”建設的總目標。2006年5月,J市出臺了《J市畫鄉建設規劃(2005年—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建立了金額達100萬元的“J市農民畫”建設專項基金;《規劃》明確規定,通過10年努力,到2015年,初步構建起J市農民畫藝術展示體系、農民畫人才資源培育保護體系、農民畫宣傳推廣體系、農民畫發展全國論壇體系和農民畫藝術產業發展體系等“五大體系”,充分展示區域文化特色,使農民畫成為Z省重點民間藝術品牌項目。當地宣傳部門把農民畫當成地方公共文化建設(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基層公共文化等方面建設)的一面旗幟,不僅將一些農民畫家身份從農民轉換為當地文化館的專職人員,而且每年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
(二)J市農民畫的演進
首先,J市農民畫由政府文化部門扶持發展。農民畫創作成本較高。農民畫每一幅作品都采用手工創作,不存在復制和臨摹,因此,每一幅作品的創作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創作時間通常會比較長,創作成本較高,產業規模較小,往往投入越多,虧損越多。J市黨委和政府將農民畫作為J市的一個文化標識,通過政策推動與扶持促進農民畫的發展。無論是骨干培育、基地建設,還是作品推廣,政府投入巨大。在創作基地方面,20世紀80年代,當地文化館只有美術創作室;1997年,當地財政投入300萬元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農民畫陳列館;2001年,耗資2800萬元建立了農民畫藝術中心;2011年,又投入4000萬元建立了8650平方米的農民畫藝術中心。這些藝術中心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J市農民畫創作隊伍由政府文化部門出資推動。針對J市農民畫創作題材狹隘、原創性不夠、創作盲目性大、與市場需求不對接、作品不夠精細、缺少精品力作、農民畫主題與內容缺乏吸引力、農民畫后繼乏人等問題,自1983年至今,J市的區、鄉鎮兩級每年舉辦各種農民畫創作培訓班,組織農村青年參加專業培訓。1990年6月,當地農民畫家成立了“J市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畫友會”民間非盈利社會組織,吸納當地對農民畫感興趣的畫友。2009年,為了給農民畫作者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展示平臺,又成立了J市美術家協會、文聯等組織。通過政府搭臺,農民畫家唱戲的方式,促進當地農民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最后,J市農民畫由政府搭建平臺加以推廣。迄今為止,J市已連續舉辦了數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和“中國當代民間繪畫畫鄉作品邀請展和理論研討會”。2009年9月,《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蹲點采訪J市農民畫,并整版發表了《跟著農民學畫畫》介紹當地農民畫。同時,J市農民畫“走出去、請進來”,多次走出國門,成為全國農民畫的領頭羊。如組織優秀作品到國外友好城市進行展覽展示,鼓勵畫家赴國外舉辦個人畫展,組織來訪的國外代表團參觀農民畫展覽,組織畫家參加國際性的繪畫比賽等。
三、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困境及原因
(一)以J市農民畫為代表的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困境
盡管J市和其所在的Z省對于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投入巨大,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一是供給中供需不匹配,也就是民眾的需求和政府的供給有偏差。二是城鄉之間產生錯位,經常將城市的偏好輸入農村。三是城鄉之間供給不平衡,城市的公共文化供給明顯優于農村。四是供給內容單一、層次較低。這主要源于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模式存在弊端。
(二)以J市農民畫為代表的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困境的原因
首先,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模式在供需方面存在偏差。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決策時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偏好而非當地民眾的習俗偏好。眾所周知,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民眾的分層化傾向較為明顯。不同階層民眾有不同的公共文化物品偏好,如果不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無法切中民眾喜好,從而偏離民眾需求,結果就是公共文化物品出現供需錯位。同時,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模式也難以持續,造成公共文化物品的閑置和浪費。
其次,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模式也會形成公共文化建設在各地區、各村社之間的分布不均。當前,輸入式公共文化供給主要是以項目制方式下沉資金和資源,而項目制在實踐中會受到諸如政績、形象、人情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將有限的項目資源投入到本身條件已經很好的地方,從而形成條件越好的地方越容易得到公共文化物品投入、條件越差的地方越不容易得到公共文化物品投入。由此導致出現公共文化物品的富者益富、窮者益窮的馬太效應。
最后,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模式并未促進村社自助互助文化發展模式的形成。村社自助供給的公共文化建設模式無法興盛,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村社過于依賴輸入式的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忽視村社成員的自主性和需求;二是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的“搭便車”困境。因為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基本屬于無法排他的準公共物品,因此,“搭便車”的人會越來越多,這又從另一面破壞了村社公共文化物品自主自助內生的動力。
四、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困境的消解
(一)消解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困境的理論支撐
針對以J市農民畫為代表的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困境,美國公共選擇學派的學者詹姆斯·布坎南的“俱樂部產權(物品)理論”提供了一種探索和解決思路。布坎南認為由于公共物品使用者之間的交易費用帶來的過度使用和擁擠現象可由“俱樂部產權”解決,由俱樂部提供的公共物品被稱為“俱樂部物品”。布坎南的俱樂部產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排他性。即只有具備某種資格、并遵守俱樂部規則的各個成員組成的社團才能占有和支配俱樂部財產,并享受相應的權利,非俱樂部人員不能享有社團產權的收益。二是不可分割性。俱樂部產權不同于私有產權的重要特點是,俱樂部產權在社團成員之間是完全不可分的,即完全重合的。因此,即使每個成員都可用社團財產來為自己服務,但每個成員都沒有權利聲明這份財產是屬于他的。三是俱樂部成員的有限性。作為俱樂部產權,不論其對成員條件的要求是什么,其成員人數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只有一些人能夠成為俱樂部的成員和分享其產品,而不是所有人。如果一項資源什么人都可以享有,那么這項資源的產權就是公共產權,而非俱樂部產權。本文沿著俱樂部物品的路徑思考當前政府公共文化物品供需之間的張力問題。“任何集團或者社團因為任何原因決定通過集體組織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都將被定義為公共商品或服務……包括‘公共性’程度從0到100%的其他一些產品和服務。”
俱樂部理論的核心包括兩方面:一是從公共物品生產的成本分攤考察,隨著某一個社區(俱樂部)接納新的成員,現有社區(俱樂部)成員所承擔的公共物品生產成本就由更多成員分攤,從而相對降低其負擔;二是從公共物品的消費來看,隨著社區(俱樂部)接納新成員的加入,會使社區(俱樂部)更加擁擠,從而公共物品使用更加緊張,若不相應地增加公共物品的供給,現有社區(俱樂部)成員原來對公共物品消費的數量與質量都不能維持。于是,一個社區(俱樂部)的最佳規模,就在外部不經濟所產生的邊際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員分擔運轉成本所帶來的邊際節約這一點上。俱樂部理論解決了當前政府公共文化建設的問題,既有效維持了村社的自主性,又能夠降低政府主導的輸入式公共文化物品供給的“公地悲劇”。
(二)消解公共文化物品供給困境的路徑
為了消除前文描述的準公共文化物品的供需張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按照俱樂部理論提出的生產成本分攤來考察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和消費。當前,政府供給的公共文化物品的供需都是按照行政邊界或地理邊界劃分成員資格。而這種成員資格又或多或少地具有血緣、地緣或業緣關系。這些具有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的村社成員對公共文化物品的需求相近或相似,這與俱樂部物品類似,能夠最大程度地消除“搭便車”行為,降低供給成本。
其次,按照俱樂部理論推進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和消費。俱樂部物品的產權既具有一定排他性,又具有產權不可分割性,消費成員有限性。在此基礎上的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能夠有效避免其過度使用或閑置。從這個角度而言,政府的主導性與基層村社的自主性能夠產生交匯和有機銜接,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物品的供給和治理之道也由此形成。
參考文獻:
[1]麥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258.
[2]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3]毛壽龍,李梅.有限政府的經濟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2000:161.
[4]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James
M.Buchanan Economica,New Series,Volume32,
Issue125,1965:1-14.
[5]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0.
[6]閏平.服務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理論學刊,2008(12).
[7]李景源.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8]陳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6.
[9]周曉麗.毛壽龍,論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及其模式選擇[J].江蘇社會科學,2008(1).
[10]吳高,韋楠華.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8(2).
[11]左蘭.農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何解[J].人民論壇,2019(7).
[12]高迎剛.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理念、模式與路徑探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7(3).
[13]韓鵬云.鄉村公共文化的實踐邏輯及其治理[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3).
[14]趙迎芳.新時代中國文化民生建設的戰略選擇[J].東岳論叢,2019(4).
[15]顏玉凡,葉南客.認同與參與——城市居民的社區公共文化生活邏輯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9(2).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行政學院〉教授、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后)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