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層是城市治理的基礎所在、重心所在、支撐所在,青浦區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上海市委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認真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推進“新時代幸福社區”這一青浦特色的基層治理創新,打響了青浦“溫暖家”的社區治理品牌,為提升城鄉人居環境品質、創新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
關鍵詞 新時代;幸福社區;青浦區
新時代幸福社區是青浦區統籌把握“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供需關系,基于村居自治范圍為居民群眾建設的安全、和諧、美麗的溫暖港灣,是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基層治理共同體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群眾活動空間。建設新時代幸福社區是青浦區創新基層治理,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也是在承接三大國家戰略框架下自覺行動、率先示范的探索。
一、青浦區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的實踐及成效
青浦區從2021年3月明確提出新時代幸福社區試點建設以來,已建成既符合幸福社區建設理念又各具特色的社區中心共45家,打造了一站式、集成化的社區服務綜合體,進一步拓寬了居民議事協商、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
(一)為民服務能級得到有效提升
青浦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推動4大類31項區級部門管理服務資源下沉社區,定期開展社區養老、康復健身、文化娛樂等各類嵌入式服務,讓社區不僅成為群眾生活的家園,更是心靈的家園、精神的家園。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群體服務需求,結合社區中心的區位特點和空間布局,因地制宜探索多樣化、各具自身特色的幸福社區功能和應用場景,讓人民群眾享受到“15分鐘”生活圈的便捷高效。
(二)樞紐平臺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為深入推進線上線下公共服務融合發展,青浦區積極打造全方位的信息化系統——“幸福云”智慧社區全景應用系統網絡平臺,系統化整合各條線20余個系統應用,以數字化轉型賦能基層治理。如利用“幸福云物業報修”功能,居民通過手機拍照或者輸入文字提交需求,系統將自動派發給物業人員,及時回應民眾訴求。
(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通過“幸福火種”“幸福志愿”“幸福合伙人”“幸福共建”等計劃的實施,青浦區全新的機制創新載體不斷涌現,一批青年黨員、社區志愿者、優質社會組織、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團達人、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等主體主動參與幸福社區共建,家園共同體意識不斷強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逐漸形成。
二、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面臨的困難
(一)居民參與程度有待提高
1.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主人翁意識有待提升。目前來看,社區居民比較愿意接受社區中心提供的各種服務,但參與社區治理與建設的積極性不夠,建言獻策仍不夠主動。社區是居民自治的組織,但多數居民受傳統文化和傳統體制因素的影響,認為社區治理是政府的事,與自身無關,參與社區治理意愿不高,存在被動參與多、主動參與少、政府依賴性高等問題。
2.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有待健全。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過程中過多注重硬件設施建設,而忽視了社區自治不可或缺的軟平臺建設,如基層民主協商、居民政治參與等平臺的建設方面投入力度不夠,居民利益訴求表達的渠道不夠暢通,影響了居民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主人翁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服務功能與居民需求尚有差距
1.服務供需匹配度有待提升。由于受到時間和資金的限制,青浦區新時代幸福社區只能以基本公共服務平均覆蓋為主,尚未針對不同群體做到精細化服務供給全覆蓋。如在滿足社區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幫扶、殘疾人就業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服務供給亦不足。
2.公共服務產品的利用率有待提升。新時代幸福社區以滿足群眾需求為抓手,打造了共享會議室、綜合教學點、兒童活動室等諸多公共服務空間,但調研發現部分公共服務產品的利用率并不高。如一網通辦、智慧健康驛站等智能化設備,對使用對象的知識儲備、能力素質有一定要求,而基層社區多是老年人,不太善于使用智能化產品,導致此類服務產品的作用發揮受限。
(三)創建隊伍素質有待提升
1.人員配備捉襟見肘。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過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投入使用后,有的社區由于人員配備不足,限制了服務效能的發揮。如新塘浦社區中心在編人員僅有5人,但服務群體龐大,他們只能根據職能部門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向社區居民提供有限的服務,在維持幸福社區其他功能運轉上難以面面俱到。
2.專業類人才隊伍有待培養。社區治理,關鍵在人。當前,參與幸福社區創建的人員總數不少,但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社區治理人才不多。如受農村社區發展空間的局限,專業治理人員參與共建的意愿不大。而幸福社區建設的高標準及“幸福云”智慧社區全景應用系統的推廣使用,都加大了對社區治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四)活動運行經費來源相對緊缺
盡管一直倡導社區資金來源渠道多元化,但幸福社區建設資金的供給較為單一。當前,幸福社區建設的資金供給主要依靠區財政和鎮財政,其他治理主體投入資金仍較少。同時,為提升服務效能,幸福社區每月要開展數十次的活動,經費支出大大增加,導致社區中心的水電費、電子設備采購費及各類活動經費均存在一定的缺口。
三、 強化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的對策思考
(一)加強黨建引領,推動多元參與
要始終把黨建統領作為貫穿幸福社區建設的主軸主線,推動各條線力量整合、資源下沉,確保工作推進到哪里,相關部門的扶持政策、項目資金、指導服務就配套到哪里。深化創新社區網格化黨建和區域化黨建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建+網格化”管理作用,持續推進街鎮、居村與駐區單位共建共治。結合青浦 “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探索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常態化志愿服務隊。通過完善民主協商制度、成立鄉賢咨詢委員會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樣的居民自治平臺,凝聚鄉賢、社區居民等力量。通過黨建引領,把職能部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青年黨員、居民群眾等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推動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二)對接居民需求,補齊民生短板
要精準把握需求,補齊短板,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在急需惠民項目上下功夫。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精準解決居民所盼所求,如健康養老、就業醫療等。二是在社區服務功能便捷上做文章。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如提供老人日托、事務代辦、物業保修、家政服務、矛盾調處等多層面服務,打造“一體化”“便捷化”的社區服務綜合體,讓社區中心成為百姓生活的“便利店”。三是在扶貧幫困、互濟互助上想辦法。提倡鄰里守望,弱有所扶,難有人幫,構建幸福社區和諧大家庭。四是在提升社區配套上動腦筋。合理配置街頭綠地、體育場館、中小學和幼兒園等友好、安全、舒適的生活服務設施,持續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治理效能
幸福社區建設離不開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對外,要加大宣傳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廣泛吸引知識層次高、政治素質好、懂經營善治理的復合型人才參與到幸福社區建設中來。對內,一是進行人才深“挖”。從本地區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學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和“鄉賢”中深挖社區治理“達人”,表現優秀的可吸納到居村“兩委”班子中。同時,鼓勵街鎮機關和事業單位干部到居村“兩委”交流任職,充分發揮基層帶頭人的“頭雁效應”。二是進行人才廣“育”。加大對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幸福合伙人的培養力度,將幸福社區建設隊伍納入區人才發展規劃,制定完善人才隊伍發展專項規劃和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三是完善激勵保障機制,穩步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推動其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打造社區人才新高地。
(四)強化機制創新,推動資源聚合
加強資源聚合,是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力保障。對此,一要探索和完善幸福社區建設運行機制,建立區、街鎮、居村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的平臺機制,集成各類社區治理資源,大力推進社區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結合區、街鎮、居村三級工作特點,區級職能部門著力加強常態化下沉管理服務資源工作機制,街鎮著力加強“沙漏型”資源集成分配機制,居村著力加強公共產品集成供給工作機制,聚力推動農村社區治理與城市社區治理同頻共振、融合提升。二要建立各類管理服務資源向社區匯聚的工作機制,整合各方資源,擴大社區服務資源導入,確保新時代幸福社區建設工作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
本文系上海市委黨校課題“長三角示范區公共服務協同治理創新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