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情發于聲, 聲成文謂之音?!?/p>
文學與音樂自古交融源遠流長,雖表達方式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是人類感情流露的藝術表現手段,是情感的抒發與呈現。
作為中國文學界璀璨冠冕上的一顆耀眼明珠,可以說“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而王立平先生創作的87 版電視劇《紅樓夢》的插曲音樂,雖已上演三十余載,但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面若秋月的賈寶玉、肌骨瑩潤的薛寶釵、八面玲瓏的王熙鳳仍舊躍然眼前,悲劇性的愛情讓人哀嘆,轉瞬即逝的青春讓人動情。彈指一揮三十六載,時至今日,《葬花吟》《枉凝眉》《晴雯歌》等每個人都能哼唱兩句的曲調,前奏一響起就勾起無數人的回憶與感慨。這些音樂創作極具古典韻味和情感震撼力,是風靡全國的“流行樂”,是不可復制的“詩與樂”的互文,是中國影視音樂創作史上的經典之作。
為紀念8 7 版電視劇《紅樓夢》,“天姿國樂”秋季音樂會以民族器樂與聲樂相結合的方式創新演繹中華文學名著,帶你伴隨著音樂的腳步,品味一首首經久不衰的動人旋律,在感懷中,重溫歷史中的永恒經典……
音樂會開始后, 首先是女聲獨唱與樂隊《序曲》,此曲是87 版電視劇《紅樓夢》的片頭音樂,音樂傾瀉了《紅樓夢》整個故事所要表達的情愫。吟詠般的歌聲,愁腸百轉的韻致, 渲染出《紅樓夢》獨特的意境氛圍。樂隊旋律響起,流動的音符以綿長的音調帶出, 空曠而寂寥,給人以強烈的空、靈、奇、幻之美感。
“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苯酉聛硎恰兑印?,此曲是《紅樓夢》支曲的總體引序,也是書中女性人物情感及悲慘命運終結的引序。悠揚的旋律、動人的音色,將觀眾帶入《紅樓夢》的世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居于四大雅事首位。古曲演奏音色圓潤、音響細膩,將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巧合表達得淋漓盡致,與其他樂器進行對話,體現出其音樂的可創性與無限可能。弦樂聲部,高胡、二胡、中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演奏線條流暢,如歌如訴,演奏家投情的表演將音樂娓娓道來。
《葬花吟》采用了獨唱、合唱與樂隊的演奏形式。作品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勾畫,對歌詞的意境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展衍和渲染,集中深化了“葬花”的精神趨向。
作曲家創作此曲整整耗時一年零九個月,把曲譜寫成了“天問”,由于作曲家王立平對此段歌詞意境的深刻理解與音樂手段的恰當運用,使得這段音樂特別動人。演奏中,彈撥樂默契配合,演唱者傾情投入,訴盡黛玉內心所有的心事和辛酸,讓人聽了蕩氣回腸無法釋懷??梢哉f,這是林黛玉生命的吶喊,靈魂的控訴。魯迅曾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贝禾焓敲篮玫?,青春是美好的,愛情是美好的??墒?,這一切有價值的,最后都碎作一場紅樓癡夢……在場聽眾靜靜聆聽,隨著音樂的結束,迎來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接下來,演奏的是一曲《枉凝眉》,此曲出自《紅樓夢》第五回,音樂形式為女聲獨唱與樂隊。曲子采用先揚后抑兩相映襯的手法,表現了遭受封建社會迫害,有情人不能成眷屬者的內心憋痛,不絕如縷地傳達出傷感哀怨的情緒,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音樂特點鮮明,風格既有中國古典藝術的含蓄美,又結合了當代人的審美習慣,成為“當代人心中的古曲”。整首曲子旋律流暢,看似如波浪般隨意的旋律中卻蘊含著深深的、難以散去的愁緒,將寶黛二人愛情沒有結果的遺憾表達得淋漓盡致。
“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币皇住蹲狭庵薷琛芬郧选⒐殴~、中胡與獨唱的形式演繹。管樂、彈撥與弦樂默契配合, 笛吹響,古箏緊隨,中胡呼應,像是一陣秋風,吹落一池塘的花葉。樂隊進入,古箏的吟揉是墜落的點點落葉,其刮奏將力量傳導給人聲,音樂畫面由水波逐漸拉遠至整個紫菱洲,一片凄涼的景象。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薄额}帕三絕》一曲采用琵琶、古箏、獨唱與朗誦的演奏形式。一聲聲清新的音符從指尖瀉出,如行云流水,靜靜流淌。彈撥樂對音色的變化收放自如,旋律千轉百回,用音樂將這份深情表達。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本o接著是《聰明累》,獨唱與樂隊默契配合,歌聲表達出哀怨的情緒,與樂隊相互呼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封建社會制度徹底崩潰之情景。 全曲語帶諷刺,充滿著悲傷氣氛。
一曲《嘆香菱》, 演繹著香菱的無奈和凄涼,在獨唱與樂隊的演繹下,更加惹人嘆惋。伴隨著空靈的古箏聲,聽者腦海中映出一個清秀、溫柔嫵媚的浪漫少女形象,音樂中摻雜出隱約的碰鈴聲,更加渲染出人物的性格形象。二胡的音色千般柔情,帶著一絲幽怨,讓整個曲譜染上了憂傷的顏色。
接下來是《紅豆曲》,此曲采用彈撥樂、打擊樂與獨唱的演繹方式。曲子的旋律、節奏,以及配樂,明顯有地方曲藝的特點,使得樂曲既符合這首詞原本“小曲”的特點,又生動、親切,極有韻味,仿佛寶玉就在我們眼前深情地吟唱一般。此處“紅豆”又名相思豆,整首詞開篇便有“紅豆”二字,代表兒女相思之情,而整首詞又多寫相思之情,故后人稱其為“紅豆曲”。一句“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唱出了癡情兒女不勝相思之苦。音樂表達流暢,將這愁苦之情溢滿紙間。
由琵琶、古箏、二胡、朗誦與獨唱演奏的《秋窗風雨夕》,將一位孤弱少女的滿懷愁緒和無邊傷感,以及她難以逃脫的悲劇命運用音樂娓娓道來。從作品結構來看,音樂速度平緩、稍慢,全曲音樂結構方整,起承轉合有序。音樂的句子與歌詞的句子相對應,仿佛黛玉正淺吟低唱、娓娓而來。整首旋律哀而不怨、悲而不傷,一唱而三嘆。
《晴雯歌》是根據歌詞內容命名的一首曲子,此曲以齊唱與樂隊的形式表達,盡顯含蓄和深情。全曲構思規整、節奏明快,仿佛就像晴雯爽朗、純粹的個性。樂曲前奏對應“心比天高”,尾聲對應“空牽念”,像一輪皎潔的明月空掛,像一江流逝的春水追懷。
緊接著,是大提琴與樂隊演奏的《分骨肉》,整首曲子曲調哀怨動人,敘述了骨肉分離之苦,充滿傷感之情。音樂一開始,即刻將人帶入一種悲傷別離的情緒之中,刻畫出賈探春遠嫁時的心理。大提琴抒情流暢的表達,樂隊各聲部的密切配合,在指揮的帶動下,使其整首樂曲彌漫著古樸典雅的韻味。
“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弊詈笠皇住逗昧烁琛芬远春?、三弦與獨唱的方式演繹,盡訴世間悲歡離合。簫聲縹緲,空靈幽靜。綿長哀婉的音符,把思緒引向一個千回百轉的精神世界。它是一種心靈上的憩息,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思考。演奏家嫻熟的技藝,贏得觀眾陣陣喝彩。
此次音樂會圓滿結束,觀眾遲遲不愿離開,有人沉思、有人高呼……這是對民樂的熱愛、對經典的致敬、對人生的感悟!此次演出不僅展示出民樂的魅力,同時也體現出民樂已深深根植于我們民族的基因當中,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是我們的傳承,是我們骨子里的驕傲,是血脈的吟唱。
(本文圖片經“天姿國樂”授權使用)
作者簡介
黃宋穎,國家三級演奏員 。
責任編輯 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