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五育并舉;啟蒙音樂課程;音樂“V”課
一、五育并舉的概述
我國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在 1912年《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首次提出五育并舉,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育雖各有側重,但相互聯系,是當時教育中所涉及的內容,其中道德教育、美感教育、世界觀教育是五育教育的核心。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兒童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幼兒階段是兒童音樂啟蒙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科學的引導、音樂啟蒙課程的構建,對培養兒童的音樂感受、感知、素養及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啟蒙音樂課程的構建
(一)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學情分析
五育并舉視域下,兒童啟蒙音樂課程要以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為前提,集趣味性、知識性為一體開展音樂活動,關愛與教育并重,促進每個兒童的個性化發展,幫助兒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啟蒙音樂課程主要針對學齡前兒童,即學前初期、學前后期的孩子,其身心特征如下:
1. 學前初期
該階段的兒童年齡為3~4歲,該年齡段的兒童情緒起伏大、獨立性較弱、模仿性強,對事物的認識、認知主要依靠肢體動作、聽覺與視覺。這一時期,兒童的大腦處于快速發育階段,通過音樂啟蒙教學過程中充滿想象、記憶與感知的音樂活動,讓其感受音樂的節奏、律動、情緒變化,獲得身體、心理的感受與知覺,從而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2. 學前后期
該階段的兒童年齡為4~6歲,對新鮮事物充滿著極大的好奇心,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開始萌發,能夠遵守一定的生活規范和行為規則,具有一定的個性。這一時期的兒童有較強的求知欲,因此,可以逐步培養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及理解力,通過對音樂的聯想和想象,激發其想象力及創新意識。
(二)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現狀
1. 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師資匱乏
課題組對分屬兩個城市的幼兒園,即四川師范大學啟夏幼兒園及涼山州普格縣夾鐵鎮幼兒園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研,結果發現,目前幼兒園的專職音樂教師嚴重不足,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大多由非專職教師兼任或由幼教專業畢業的老師兼任,無法完全滿足學校開設啟蒙音樂課程的需求。部分城市幼兒園因為硬件條件好、地理位置優越,以外聘音樂教師參與本校的日常音樂課程的教學。2019年,四川師范大學對涼山州普格縣夾鐵鎮幼兒園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計劃,每年定期抽調音樂專業的師生進行對口幫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兒童啟蒙教育的音樂師資不能一味地依賴“外援式”教學, 應著力對本校兒童啟蒙音樂課程教師進行培訓與培養。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定期組織短期培訓、假期培訓、國培計劃等,加強引進音樂方面的相關專業人才,努力培育一批素質高、能力強的音樂師資隊伍,提高兒童啟蒙音樂教育的教學水平,實現“有蒙共啟”的最終目標。
2. 兒童啟蒙音樂課程流于形式化
目前,很多幼兒園啟蒙音樂教學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教學形式陳舊、教學方法不當、內容單一、教學隨意等問題。啟蒙音樂的課程設置往往虛而不實,在多數兒童啟蒙音樂課中,教師讓學生學習唱歌的方法主要是聽錄音、跟錄音學唱,音樂課成了“聽歌課”“演唱課”,弱化了音樂課程在兒童啟蒙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偏遠的鄉村地區,學校甚至無法滿足開設音樂課程的基礎需求,未能觸及啟蒙教育的真正內涵,以致兒童啟蒙音樂教育本義的偏離。學校及相關部門對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兒童啟蒙音樂教學內容與課標要求存在“脫節”“滯后”,教材缺乏實用性。加上城市之間、城鄉地區間資源分配不均衡、發展不平衡、教學理念的差距、教學設施薄弱等原因,導致兒童啟蒙音樂教學落實不到位等現實問題,使課程流于形式化。
3. 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教學創新不足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化、多媒體已影響到了工作、學習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先進的教學軟件、高智能的AI技術以及3D影像技術等能夠為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兒童啟蒙音樂課程也應在遵循科學、實用教學原則下,對音樂課程的授課形式、教學手段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創新,如歌曲教唱課、器樂教學課、游戲課、活動課等,調整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兒童啟蒙音樂課程教學新模式。
4. 課程銜接缺乏合理性
在當前的兒童啟蒙音樂課程中,課程間的交叉與有效銜接還不夠,課程設置較為單一,綜合性不強。為適應新時期發展,應構建豐富多元的課程模塊及科學、合理的兒童啟蒙音樂課程,要充分體現課程的多樣性,以培養兒童的綜合音樂感知、感受、感覺能力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兒童的綜合音樂素質。
三、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的設置構想
(一)音樂“V”課
音樂“V”課作為兒童啟蒙音樂課程,始終堅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以兒童的生活、游戲、探究為目的,通過形式多樣(various)的課程在拓展兒童新視野(visit)、發展想象力(vision)、培養審美情趣(virus)的同時,融入非遺音樂,實現活態化(vital)傳播。該課程自2019年在涼山州普格縣夾鐵鎮幼兒園開始實施,經過四川師范大學支教師生的不懈努力、不斷修改完善,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音樂“V”課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兒童啟蒙音樂課程資源,采取“四線并行”即線上、線下、走課、送課等四種方式及“5V并舉”的模式來進行兒童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以古詩詞誦讀、民俗文化故事、民族民間童謠演唱、兒童民族民間舞蹈為主要內容,從兒童音樂基礎、團隊合作意識、音樂創造潛力開發、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關愛兒童身心特征等方面,對兒童啟蒙音樂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規劃。從個體到集體、從獨立到綜合,以階梯狀發展來全面提升兒童的綜合藝術素養。音樂“V”課積極探索啟蒙教育階段教學的新路徑,努力構建多元、立體的課程體系,積極有效地發揮了啟蒙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課程理念
五育并舉視域下,啟蒙音樂課程應實施以“育內融合、育間融合、跨育融合”為核心的課程教學理念。
“育內融合”為教學核心:通過音樂“V”課,結合德智體美勞元素,拓展兒童對音樂知識與初級基礎技能的認知與感受,實現素質教育的相互交融,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國旗國旗,我愛你》這首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兒歌時,在兒童有了一定的歌唱體驗后,教師可以鼓勵兒童根據對歌詞的理解來編創動作,根據敬禮等生活經驗為歌曲增編律動動作。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通過感知、體驗、實踐等進行形式多樣的音樂學習體驗。
強調“育間融合”:注重將智育、美育、勞育等與音樂相結合,引導兒童感受音樂的樂趣,進一步提升孩子的整體感知。例如在教學《小母雞》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以農場管理員的身份介紹農場,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兒童要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學唱歌曲時通過“小母雞啄米”“小母雞散步”及“母雞下蛋”的動作,在模仿體驗中學會演唱,聲音輕快且有彈性;引導兒童注意歌唱時的力度變化,同時通過肢體動作及表情,生動活潑地詮釋歌曲的內涵,并將德智體美勞等元素充分融合,進一步發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
“跨育融合”教學觀:多學科融合是“跨育融合”的顯著特征,通過音樂“V”課內容,著重融合“五育”要素,秉持以學生為本,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樹立積極的價值觀,進行文化自信的啟蒙教育。例如在教學《涼山什么最美麗》時,運用互聯網等多媒體設備,展現彝族服飾及彝族特有樂器來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欣賞和了解彝族風俗文化的同時,對兒童進行美育浸潤,從而增強兒童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兒童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程創新
課程設置凸顯五“V”并舉內涵:即形式多樣(various)、新視野(visit)、啟發想象力(vision)、培養審美情趣(virus)、非遺音樂活態化(vital)。
通過教學四步法:興趣引入——聆聽模仿——律動演唱——展示分享,結合3~6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突出多樣性、多類別、多維度,推進音樂啟蒙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滲透,并與基礎學段教學內容相銜接。教學內容方面,積極開發地方兒童啟蒙音樂資源,探索具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及校園特點的課程模塊,全方位、多樣化、高水平地構建兒童啟蒙音樂教學,助推兒童啟蒙音樂教育的完善與發展。例如在教學《媽媽的五指歌》時,兒童通過聆聽,在教師引導下模仿五官及各身體部位的表達,教師加入課堂簡易樂器感受音樂的節奏節拍特點,從多角度入手,帶領兒童感知音樂。在對口幫扶過程中,結合彝族兒童年齡特征,支教團隊積極開發了漢彝校本教材《彝音鄉韻》。
(四)建立課程模塊
音樂“V”課還結合數據時代的特征,建立兒童啟蒙音樂課程教育資源:共享云端——音樂“V”課數據庫。該數據庫包含四大課程模塊:古詩詞誦讀、民俗文化故事、民族民間童謠演唱、兒童民族民間舞蹈。
古詩詞誦讀:3~6歲的兒童,正是語言學習的啟蒙階段,國學經典啟蒙教材如《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弟子規》《千字文》等都可以作為音樂的詩詞素材引入到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當中。
民俗文化故事:兒童啟蒙音樂課程將民俗文化故事進行分類,如神話故事、英雄傳奇故事、寓言故事、風俗故事等。以彝族音樂為背景,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激發兒童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民族民間童謠演唱: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的地區、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地方童謠。支教學生結合對口幫扶幼兒園的學情,搜集整理相關的彝族歌謠,然后對收集的曲譜進行編配,通過圖文聲像聲情并茂地教授兒童學習彝族童謠。
兒童民族民間舞蹈:結合原始樂舞“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概念。在兒童啟蒙音樂課程中,將民族民間舞蹈與兒童舞蹈、兒童歌唱、兒童音樂相結合,使不同表現形式形成學科交叉,有效提升兒童綜合藝術素養。
結語
音樂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模塊的構建,兒童大膽地表達、表現、表演,逐步培養兒童的音樂綜合能力,激發兒童感受美、表達美、展示美,豐富審美體驗,從而感受自由表達和創作的快樂。
兒童啟蒙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兒童的文化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V”課通過對兒童啟蒙音樂課程設置,以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為核心,為兒童啟蒙音樂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充分發揮了音樂教育在兒童啟蒙時期的功能和價值,促進形成育人合力。兒童啟蒙音樂教育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提升基礎音樂教育水平仍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①高明星:《淺析音樂教育啟蒙中的特性》,《北方音樂》,2010年,第3期。
②車麗珠:《奧爾夫音樂對學前音樂教育的啟發與思考》,《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第1期。
③蔡斯喬:《淺論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戲劇之家》,2021年,第33期。
④武玉桃:《音樂教育重在啟蒙》,《學苑教育》,2014年,第6期。
⑤李穎:《淺談音樂啟蒙教育對兒童的影響》,《教育教學論壇》,2017年,第39期。
⑥馮立宜:《音樂美學思想對音樂啟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戲劇之家》,2021年,第32期。
⑦張楠:《淺析音樂啟蒙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好家長》,2021年,第53期。
⑧李昱菲:《優秀傳統文化與音樂教學的融合——以幼兒音樂啟蒙教育為中心》,《遼寧高職學報》,2021年,第2期。
本文系2023年度瀘州市兒童啟蒙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五育并舉視域下兒童啟蒙音樂課程現狀研究”項目(項目編號:Lrtqm-23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品簡介
譚春艷,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賈麗潔,四川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