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10月11日晚,由上海音樂學院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原創民族歌劇《康定情歌》亮相第 29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在成都城市音樂廳成功上演。
原創民族歌劇《康定情歌》以在黨中央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由解放軍、工程技術人員和當地人民群眾組成的 11萬筑路大軍,在 1954年修建完成總長四千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原稱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一段往事為主線,講述了大學畢業生尚鏞懷揣少年時的理想來到雪域高原,在高山哨卡與神秘的藏族老人次旺、藏族姑娘嘎瑪和身負重傷后脫下軍裝轉業到地方的道班班長洪忠義之間的動人故事。
演出現場,一座可旋轉的“雪山”屹立于舞臺,演員們歌聲嘹亮、氣勢磅礴,宛如雄鷹展翅飛翔于雪山之巔。在指揮家張國勇的執棒下,上海音樂學院師生高唱對祖國和民族的深情眷戀與對真善美的執著追尋,用歌劇的形式,展現了筑路大軍的勇敢、熱情及對祖國的忠誠。
時代使命與漢藏情誼
歌劇《康定情歌》總導演廖昌永表示:“創作之初我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講什么?要表現怎樣的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希望這部劇能勾起大家的回憶及對先輩的緬懷。”
《康定情歌》源自四川省甘孜州的民歌小調《溜溜調》,由吳文季采編,江定仙編配,喻宜萱于 1948年灌錄了唱片并發行,至今已傳唱七十多年。《康定情歌》曾在維也納世界青年狂歡節上獲得銀質獎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首民歌之一,并在 2005年隨我國發射的“神舟六號”飛船唱響太空。《康定情歌》是一首積淀著深厚民族情感的情歌,也是一首反映漢藏文化交融的民歌,具有曲調優美動聽、情感樸素無華的特點。原創民族歌劇《康定情歌》正是基于同名傳統民歌的 IP打造,講述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漢藏文化交融的一段動人往事。
天塹變通途,英雄惜英雄。雪山之巔的每一公里路都有烈士英靈的守護,歌劇《康定情歌》以 20世紀50年代進藏筑路為背景,以真實人物和事件為素材,講述那段震撼世界的筑路奮斗史,激勵新時代青年賡續精神血脈。
歌劇《康定情歌》的戲劇沖突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守護神山與開山修路的矛盾,二是青梅竹馬與同窗的情感抉擇,三是建設者們無所畏懼的奉獻精神的展現。歌劇《康定情歌》共分為兩幕,第一幕:大學畢業生尚鏞懷揣少年時的理想來到雪域高原,參與川藏公路的勘測與修建,但部分藏民對修建公路的阻攔與反對,把正在勘測公路的“外鄉人”尚鏞打暈在地。嘎瑪在雪地里救起尚鏞,昔日同窗相逢,二人互訴衷腸。藏族青年洛丹(次旺養子)也愛慕著兒時玩伴嘎瑪,將尚鏞視為“情敵”;第二幕:不安寧的雪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犧牲,嘎瑪父母不幸遇難,次旺又遭土匪埋伏受傷,臨終前拿出一封家信,表明自己是隱姓埋名的共產黨員,也是尚鏞的親生父親。在尚鏞決心沿著父輩的信仰之路繼續前行時,善良的嘎瑪又在搶險途中遭遇雪崩離開人世。最終,在經歷了公路建設、心上人和親人的離世后,尚鏞與洛丹終于明白愛的真正含義,并從“情敵”成為了朋友。他們在雪山之上守望著心中那份貞潔的情感,為堅守共和國建設之路而歌唱,實現了從追求個人情感的“小愛”到追求家國情懷的“大愛”的心路轉變。
守望相助的熾熱深情
擔任歌劇作曲的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主任的周湘林教授告訴筆者:“把一首幾分鐘的歌曲制作為一兩小時的歌劇,難度極大。”為了讓歌劇《康定情歌》的內核更有溫度,周湘林教授和丁櫻教授在創作初期便前往甘孜州采風。在甘孜州期間,他們走訪了甘孜州文化館、博物館、甘孜州藏族民歌傳承發展數據中心等地,和當地的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深入交流,以了解當地藏族音樂的特點。
周湘林教授表示,歌劇《康定情歌》的作曲特別注重作曲的結構安排,每個章節都運用了一定的民族音樂元素。因此,歌劇中貫穿著《康定情歌》的動人旋律和藏族音樂的鮮明風格。歌劇是一種特定的音樂題材,重唱與合唱在歌劇中發揮著重要的戲劇功能。重唱,可以同時表達同一場景內不同人物角色的不同感受,著重刻畫了情節中的戲劇矛盾。合唱,則在歌劇中起到抒情、敘事和增強戲劇性的作用。為積極推動情節發展和矛盾展開,歌劇《康定情歌》的重唱與合唱比重相當大,形式呈現多樣化。其中,重唱有20多首,包括二重唱、三重唱乃至六重唱等;除合唱以外,還有合唱與獨唱、合唱與重唱等多種形式。比如,第一幕中,尚鏞和道班班長洪忠義的二重唱,尚鏞唱“我家三代皆戎裝”“父親留下六個字,國家強人要強”,表明自己出身軍人家庭,為次旺是他親生父親埋下伏筆;第二幕中,當受傷的索朗(嘎瑪父親)告知眾人嘎瑪母親遇害,緊接著一首六重唱,由次旺、尚鏞、洛丹、嘎瑪、余芬芳(醫生)以及洪忠義依次唱出“雪山一直不安寧”,音樂上形成源源不斷的動力感,情緒上漸漸加深的緊張感,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波。隨后,合唱如同幫腔,重復著“情況緊急”“情況不明”,將戲劇推向高潮。《黨旗相信》和《家書》兩首歌的多人重唱,迅速交代了劇情發展,完成了“次旺遭遇埋伏受傷、表明身份、與尚鏞父子相認”等情節的敘述;當眾人積極投入搶險任務時,這兩首歌的合唱也發揮了戲劇氛圍的烘托作用,唱出為堅定的信仰而無懼犧牲的精神。混聲合唱《次第花開》是對嘎瑪年輕而純潔的生命的懷念與贊美。結尾,傳統民歌《康定情歌》以交響合唱的形式,完整呈現,全劇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值得注意的是,歌劇《康定情歌》是一部“全唱型”的歌劇,宣敘調代替口語對白,采用分曲結構,展現作曲家追求“戲劇與音樂相統一”的藝術理想。
在一部歌劇中,演員的演繹也至關重要,作為主演之一的劉丹娜把人物的情緒和聲音的變化拿捏得恰到好處、動情動人。劉丹娜也是第一次出演藏族姑娘,“爬山,看似簡單的動作,對我來說卻是挑戰,怎么樣可以表現出爬山的艱辛過程,其實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不斷地練習。嘎瑪是一個淳樸善良的藏族女孩,是一位堅強的女生……”劉丹娜為了塑造好這一角色,在排練之余會觀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紀錄片,探索對劇中女主嘎瑪的形象的塑造。
劉丹娜表示,這部劇讓她對《康定情歌》這首歌曲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出演康定情歌之前,我認為康定情歌僅僅是一個簡單美麗的愛情故事,在演出了歌劇《康定情歌》之后,才明白原來《康定情歌》背后還有民族團結、‘兩路’精神等深厚的感情寄托。”劉丹娜說。
在演出現場,當《康定情歌》的旋律響起,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再聽這首歌,已經不再僅僅是一首歌,而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傳奇,有了更強烈的情感。而《康定情歌》從一首地域民歌到一部謳歌民族英雄與家國情懷的民族歌劇,其間凝聚了主創團隊的藝術理想和敢于挑戰的創作勇氣。
歌劇《康定情歌》在全國多地巡演,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2 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項目,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項目,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2023年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2021年度第一期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資助項目,上海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從一首歌曲到一部歌劇,《康定情歌》打造著屬于自己的IP系列。
(本文圖片由《康定情歌》劇組提供)
作者簡介吳欣睿,就職于四川省音樂家協會。
責任編輯 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