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演故事,曲藝唱情懷。“以文化人,以曲通心”的曲藝藝術深深植根于群眾心中,具有群眾性、普及性、及時性、諷刺性與批判性,千百年來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曲藝藝術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其在歷史長河中有如長青之樹,歷久彌新,不僅自身充滿生命活力,而且在每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都以其藝術性與時俱進,不斷傳承、創新和發展。
以清音、揚琴、金錢板等為代表的四川曲藝是中國曲藝百花園中的一朵絢麗奇葩。近年來,以曲藝音樂為主要表現形式和手段的新編曲藝劇在四川戲劇舞臺上不斷涌現,佳作頻出。主題鮮明、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更是成為近年來曲藝作品的特色與亮點。《望紅臺》《周永開》等由巴中市文藝創作者創作出的多部本土現實題材曲藝劇,在傳承基礎上進行再創新的清音、揚琴和曲藝聲腔,為當代曲藝新增了另一種可能。曲藝劇《望紅臺》作為一部有思想深度、藝術高度和人性溫度的舞臺劇作,2018 年成功入選第九屆中國曲藝節展演。該劇以清音、揚琴、金錢板、竹琴、車燈、蓮花落、荷葉、盤子、翻山鉸子等十一個四川曲藝種類為基調,有機融合了巴山歌謠與民俗舞蹈,深情回望八十多年前川陜蘇區人民群眾的堅定信仰和紅色初心。內在精神崇高、外在形式優美的曲藝劇《望紅臺》充分發揮四川清音、揚琴、竹琴、蓮花落等說唱曲藝種類特點,在運用并發展四川曲藝音樂的同時,有效地實現了傳統曲藝音樂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同樣由巴中市文藝創作者創作的另一部現實題材曲藝劇《周永開》,把以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為主的傳統曲藝音樂與當下流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融于一體,以創新的藝術形式表現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周永開“一生追隨黨、赤誠為人民”的英模事跡。創新傳承傳統曲藝,創造轉化曲藝音樂劇形式,在現實題材舞臺劇創作與曲藝音樂劇的舞臺演出實踐中探索傳統曲藝的現代化與時代化、音樂劇的民族化與本土化之路。曲藝音樂劇《周永開》自首演以來已在巴中、成都等四川多個市州演出。引人入勝的劇情,讓觀眾喜聞樂見。此劇與曲藝劇《望紅臺》一起成為巴中曲藝的兩部新編曲藝劇精品佳作。
同時,作為四川曲藝領軍院團的四川省曲藝研究院也在不斷探索新編曲藝劇的創作,持續推出優秀曲藝新作,從曲藝情景晚會《花繁新征程》,到曲藝劇《成都家書》《玉石調羹》,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在新編曲藝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如果說戲劇故事是曲藝劇的基石,舞蹈是曲藝劇的翅膀,那么,曲藝唱腔則可說是曲藝劇的靈魂。清脆、明亮的四川清音與渾厚、沉郁的四川揚琴作為四川曲藝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大演唱聲腔,在新編曲藝劇中得到了創新。新編曲藝劇《玉石調羹》中充分展示了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兩種主要曲藝演唱種類在敘事與抒情方面的豐富性與獨特性。
在此,本文謹以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在2023年7月創作并演出的新編曲藝劇《玉石調羹》為例,論曲藝音樂在新編曲藝劇中的運用與發展。
曲藝劇《玉石調羹》以一段20世紀初婦女解放纏腳的傳奇往事為故事藍本,運用四川清音、四川揚琴、金錢板等曲藝種類以歌舞演傳奇。
懷抱琵琶唱清音,最是相思春望郎。彈撥而起的聲聲琵琶,和著淺嘆低詠的清音童謠,緩緩拉開大型曲藝劇《玉石調羹》在成都首演的帷幕。“鉸腳布”“反封建”“嫩黃瓜剛剛才起蒂”一句句幽默風趣的四川方言,引來觀眾陣陣會意哄笑,一幕接一幕的舞美如詩如畫,寓意象征,出淺入深,在幕與幕之間響起觀眾陣陣掌聲。新編曲藝劇《玉石調羹》于2023年7月12日晚在成都的四川大劇院首演,獲得蓉城觀眾的好評。如果說演出進程中不經意間就在觀眾席里出現的一波又一波會意哄笑,是觀眾對編劇包德賓在劇本創作中埋下“笑果包袱”的褒獎與回響,那么,在每幕之間自發響起的掌聲,就是觀眾對導演風格創意、舞美寫意與演員傳神表演的點贊和肯定。
曲藝劇《玉石調羹》,由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國家一級編劇包德賓執筆,國家一級導演敖曉藝執導,知名曲藝作曲家顧磊、向勝擔任作曲,國家二級舞美設計師吳宇擔任舞美設計,優秀多媒體設計師袁朝偉擔任多媒體設計,清音青年演員吳薇主演。該劇以舊社會中國婦女“裹小腳”為線索,透過劇中主角白玉在20世紀初“剪腳布放大腳,奔南方鬧革命”的傳奇人生演繹,隱喻婦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解放等宏大主題。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擅長透過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折射宏大時代變遷題旨,用鮮活獨特的人物形象、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生活氣息,來表達傳遞深刻的人生思考和人性哲理。
清音、揚琴、金錢板、盤子、琵琶、鑼鼓點等,導演敖曉藝將曲藝門類有機融合在敘事與抒情的風格中,呈現出一個具有深刻寓意而又飽含情感與唯美色彩的清新雅趣的風格。由極簡抽象線條與寫意簡潔背景結合的舞臺,呈現出了傳統審美意蘊與現代舞臺質感兼具,現代聲光電與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也為全劇的演繹增添了一抹亮眼的色彩。用極簡線條在舞臺上營造寫意時空來實現場景自由轉換和寓意象征的外化浪漫藝術手法。
《玉石調羹》作曲顧磊、向勝為全劇設計的清音、揚琴為曲藝唱腔,琵琶、盤子等為曲樂,旋律流暢優美,詞曲動人走心。清音青年演員吳薇主演的白玉個性獨特,外形靚麗,她的演唱聲情并茂,表演樸實自如,以聲傳情,以曲塑人。她和扮演文若峰的蔡寧一道,塑造了20世紀初的兩個青年舞臺人物形象。琵琶歌隊、清音盤子舞隊等群演也在演出進程中呈現了嚴謹的臺風和活潑的演唱。
離亂人世離亂情,曲藝劇《玉石調羹》以載歌載舞的傳統曲藝表現形式,表達了20世紀初婦女解放運動中女性內心深處的感召與向往,對“吃人禮教,封建綱常”給予無情的諷刺和揭露。在白玉因失手誤傷人命而被槍斃這一故事情節的表現上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事件來承載,結尾處白玉赴死的悲劇力量,增加了整部片子的張力。
連續頓音的清音“哈哈腔”細膩圓潤,“坐地起情”的揚琴唱腔輕盈傳情,人板合一、唱打分離的金錢板老樹發新枝,曲藝劇《玉石調羹》充分發揮清音、揚琴與金錢板三大四川曲藝種類的個性與特點,《半邊月》《疊斷橋》《羅江怨》等清音大調及《鮮花調》《玉娥郎》《四季調》等清音小調,在新曲唱新詞的新編曲藝劇中有了傳承、創新的運用。寫人狀物,抒情繪景,夾敘夾議,生動靈活,新編曲藝劇傳承并繁榮了曲藝音樂。
作者簡介
樊明君,四川省川劇院國家二級編劇。
責任編輯 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