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營經濟是浙江最亮麗的“金名片”,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得益于“四千精神”的指引?!八那Ь瘛笔钦憬髽I家艱苦創業精神的集中提煉,孕育于浙江民營經濟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同時也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在推動企業創新、產業轉型、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共同富裕先行和現代化先行目標下,浙江將持續傳承弘揚“四千精神”,以企業家精神建設為核心,持續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激情,推動浙江民營經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 “四千精神”;浙商精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重談浙商“四千精神”,再次強調了企業家精神在推動企業創新、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最大特色優勢,是浙江發展的一張“金名片”,更是推動浙江經濟的主力軍。浙江民營經濟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企業創新和穩定社會保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四千精神”引領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實踐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四千精神”隨著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推陳出新,引領著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
(一)民營經濟發展起步期(1978—1991)
浙江民營經濟產生于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的浙江資源貧瘠,缺乏政策、技術、人才和外資,浙江人民進行“自下而上”的市場化探索,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弄潮兒”。在探索市場化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的“四千精神”指引著浙江民營經濟從無到有、走向輝煌。一方面,“吃盡千辛萬苦,想盡千方百計”體現了浙江人民不畏艱辛、實干巧干的創業精神?!鞍滋飚斃习澹砩纤匕濉钡臏刂輦€體戶們開啟了自下而上的市場經濟探索。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臺州人民選擇“聚沙成塔”,以個人資金合股創立公司。為了解決技術問題,紹興、蕭山、慈溪一帶的鄉鎮企業從國有企業、高等院校聘請“星期日工程師”“大學生技術員”。另一方面,“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體現了浙江人民善于經商、胸懷天下的開拓精神。浙江人民憑借過硬的“百工”手藝、誠信的經營作風和靈活的商業策略讓浙江民營經濟從弱到強。浙江人手藝好、善推銷、好闖蕩,“撥浪鼓搖出大市場”和“走街穿巷”的“貨郎模式”拉開了義烏、永康一帶商貿發展的歷史序幕。依托產業優勢和市場需求,浙江自發形成了諸多專業化市場,并建立起遍布全省、輻射全國的經銷網絡。
“四千精神”孕育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農村工業化、“前店后廠”的個體工商戶和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實踐中,也指引著浙江人民謀發展、聚資源并建立起遍布全省、輻射全國的塊狀經濟,在市場化、工業化和國際化中行穩致遠。這期間,“草根創業”開始興起,全國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14萬人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2467.7萬人,私營企業第一次被納入官方統計數據,達到13.9萬戶。民營經濟的壯大是浙江經濟崛起的重要因素,而浙江的GDP總量也由1978年的124億元增加至1991年的1089億元,位居全國第六,年均增長12.2%,奠定了浙江在全國的經濟地位。
(二)民營經濟發展成長期(1992—2012)
隨著1992年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民營企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浙江民營經濟進入成長期。然而浙江的先發優勢也讓浙江最早遇到發展瓶頸,產業層次偏低、產業規模小、產業布局分散等問題亟待解決。為適應轉型升級發展需要,浙江在“四千精神”的基礎上提煉了以“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拓展市場,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為內涵的“新四千精神”。
“千方百計提升品牌,千方百計拓展市場”是浙江民企在全國布局、跨國經營和塑造“浙商”品牌中提煉形成的,指引著浙江民營企業從生產加工型企業向大規模品牌生產集團的轉變,發展成為國內領先或具有國際水準的企業。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浙江民營經濟牢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發揚“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的“四千精神”,建立了遍布全球的浙商網絡。
“千方百計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改善管理”是浙江民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索總結出來的,有助于壯大自身實力、提升技術含量,解決民營經濟規模小、產業層次與技術含量偏低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浙江民企逐步從傳統的手工業作坊和以家庭為單位的“夫妻”店向現代企業轉型。民營企業通過建立現代公司管理制度,聘請職業經理人,破解家族企業發展的制約。以吉利、萬象為代表的浙江民企通過優化公司治理結構、重組并購等方式轉變發展模式,通過強化研發、品牌建設和行業專注深耕等方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成功轉危為機、做大做強。
(三)民營經濟發展轉型期(2012—至今)
進入互聯網時代,民營經濟憑風而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浙江積極推進民營企業的數字化,領跑數字經濟的發展,成為全國第一批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涌現出了最大的網購平臺、最活躍的快遞企業、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云服務企業和短視頻直播領軍企業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培育“企業家精神”,以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作為經濟大省和民營經濟強省的浙江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抓住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契機,以“創新驅動”替代原來的“要素驅動”。結合浙江紅船精神的文化特質,提出要弘揚新時代“浙商精神”,即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興業報國的擔當精神、開放大氣的合作精神、誠信守法的法治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奮斗精神。
新時代“浙商精神”體現了浙江民營經濟在“互聯網+”的風口下搶抓機遇、創新驅動、全民參與的精神風貌。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牢記以創新提升競爭力,以新產品、新技術掌握市場主動權,在消費、金融等領域推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在“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的政策號召下,浙江的民營經濟也紛紛以互聯網為載體“上云用數賦智”,開展數字化轉型,搶抓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機遇。2022年,浙江的GDP達7.77萬億元,是1978年的628倍,其中民營經濟占比約67%。2022年底,浙江境內上市公司655家,位居全國第二,43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9家入選世界企業500強,企業總體實力不斷提升。
二、浙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
“四千精神”引領下的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致勝法寶”和“金字招牌”。2022年,浙江新增營業收入5億元以上的民營企業465家,總量達到1387家,取得新增數量與累計總量“雙第一”的成績。
(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民營經濟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浙江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產業結構以傳統農業為主,工業與服務業較弱。1978年,浙江農業占GDP的比重為38.1%,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高達74.8%。隨著民營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浙江經濟結構呈現出“三二一”的特征,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4.8:50.0:45.2升級為2022年的3.0:42.7:54.3。同時,隨著浙江民營經濟從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的拓展,浙江的經濟結構也由原來的“低小散”逐步向“高精尖”跨越。2022年,浙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已連續9年保持11%以上的增速,其中民營經濟的引擎作用不可忽視。浙江民企重視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在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中表現亮眼。2022年,浙江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01家,累計入選企業達1068家,新增數量與累計入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在民營企業的推動下,浙江依托專業市場優勢和塊狀經濟特點,以數字技術為契機提升省內產業集群的能級。在2023年全國百強產業集群榜單上,浙江以17個產業集群的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中小民營企業重視加強創新、研發的投入,民營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浙江民營企業Ramp;D經費及Ramp;D人員投入不斷上升,2022年,浙江民企研發投入百強企業的平均研發強度為5.28%,上規模民企平均研發強度為3.15%。民企百強的研發投入的入圍門檻達到3.3億元,相比2021年提高了39%。百強企業的研發費用總計達到2000億元,相比上年度增長了44%。根據2023年發布的《民營經濟驅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浙江全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3萬家。阿里巴巴等頭部平臺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吸引了大量人才、金融等創新資源,以前沿科技創新突破支撐其商業模式創新,逐步形成了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互動發展格局。
(三)企業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
浙江的民營經濟在技術驅動和政策引導雙重作用下,積極布局研發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探索平臺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數據價值化的“主力軍”。一方面,民營企業積極投入數字化轉型,依托技術、產業變革契機和自身業務需要制定數字化發展戰略。據《浙江省云計算大數據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浙江累計上云企業已達49.9萬家,上云企業總數和工信部全國企業上云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積極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產業融合。按照現代服務業的理念指導商業實踐,加快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開展直播電商、無人電商等新業態。
(四)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民營企業是國際競爭和貿易交流的主體。從國際貿易來看,民營經濟是浙江外貿進出口的主力,且民營經濟占浙江全省的貿易比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2年,浙江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6.9%,占全省78.3%,比重提升2.5個百分點,拉動全省進出口增長12.8個百分點,全球五百強企業中的“浙商”數量逐年攀升。2022年,浙江百強民企及其子公司在外投資企業數達到700余家,新增海外投資較上年增長8.8%。從國際競爭來看,浙江民營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積極搶占話語權。浙江民企善于通過反向收購業務相關的國際企業獲取相關技術專利、實現品牌國際化和擴大市場份額。浙江民企敏銳的嗅覺、前瞻的眼光和務實的態度,是實現“地瓜經濟”高水平走出去闖天下與高質量引進來強浙江有機統一的典范。
(五)社會建設貢獻不斷增加
民營經濟在貢獻稅收、吸納就業、公共服務和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建設貢獻持續增加。民營經濟是浙江貢獻稅收、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據《中國民營經濟(浙江)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2022)》,民營經濟貢獻了浙江約73.4%的稅收和87.5%的就業機會。民營經濟是養老、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事業的重要貢獻者。吉利控股不僅積極承擔員工社保,還為員工及其家屬購買商業保險。娃哈哈秉承家文化理念,投資建設惠及員工的保障性住房,2023年計劃建成交付1364套住房。民營經濟是山海協作、共同富裕的落實者。浙商是浙江對口幫扶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重要執行者,為幫扶地提供了大量的產業資源和就業機會。2022年,約有2400余家浙江民營企業(商會)響應“萬企興萬村”行動,對省內外行政村進行結對幫扶,助力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及多元產業發展。
三、傳承弘揚“四千精神”,推動浙江民營經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持續弘揚傳承“四千精神”,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企業家精神建設為核心,持續激發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激情,將企業家內在的創新動力與外部環境的持續優化有機結合,推動浙江民營經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一)營造民營企業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氛圍,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浙江要更好弘揚“四千精神”,激活人的內在潛力與主觀能動性。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必須落實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尊重企業發展主動權和選擇權,塑造良好的企業發展生態。一要持續建設數字化服務型政府,強化問題導向,挖掘企業需求,通過優化審批流程、提升辦事效率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增強企業獲得感。二要持續優化“親清”政商關系,鼓勵干部與企業家在法律道德底線內正常交往,既以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實現“清”,又以強化服務意識實現“親”,做到親而有規矩、清而有作為。三是政策制定中要敏銳把握創新主體的差異化需求,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企業制定差異化政策,真正打通創新全鏈條各個環節的堵點、難點,讓惠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二)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動能,增強核心競爭力
以“四千精神”的創新內涵持續激發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攻關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帶動區域產業整體提質增效。一要引導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稅費減免、科技獎補力度,以各種產業政策助力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發展戰略的落實,優化金融機構信貸結構,拓寬科技型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二要強化龍頭輻射帶動作用,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孵化中心,積極參與行業產業大腦建設,促進前沿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與大規模商業化應用。三要構建良好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推動民營企業與重點高校、省級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創新聯合體。
(三)鼓勵民營企業高水平“走出去”,高水平“引進來”
以“四千精神”蘊含的開拓內涵指引民營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全方位多元化的開放發展中,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競爭力。一要強化企業作為開放主體的地位作用,在重視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同時,要重視品牌塑造和差異化的市場營銷,向高附加值區域進行業務延伸。二是重視標準規則國際化,民營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全球行業標準和相關規則的制定,重視國外專利的申請和對自身知識產權的合理保護。三是企業家要積極擴展國際視野,民營企業要有全球戰略眼光,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對外直接投資或跨國并購,也要重視跨國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把握機遇不斷發展壯大。
(四)推進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新時代民營企業要發揚“四千精神”,抓住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機遇。一是加強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制定適宜公司實際情況的轉型方案,著重關注技術對產業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二是強化數字化人才隊伍的培養,在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數據管理等領域著力培育新技術人才,要強化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導向,構建滿足產業生態需求、人才梯隊合理持續的數字化轉型人才的培育體系。三要推動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尤其是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先進制造業、改造傳統制造業,以“產業大腦+未來工廠”為載體,鼓勵民營企業圍繞核心技術優勢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產業集群中的企業轉型發展。
“四千精神”隨著浙江民營經濟的實踐和發展而不斷演進,推動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引著民營經濟在產業結構升級、科創能力提升、數字化轉型、參與國際競爭和社會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未來,要深刻理解并傳承好以“四千精神”為代表的“浙商精神”,為浙江市場主體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商業環境,發揮民營企業家在自主創新中的先行軍作用,引導企業積極投身數字化轉型,提升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助力其在新發展格局的當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參考文獻:
[1]陳國權,陳潔瓊.新時代浙商精神的歷史方位[J].浙江社會科學,2018(04):71-73.
[2]趙靜.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之民營經濟篇[J].統計科學與實踐,2022(5):22-24.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平臺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理與優化對策研究”(編號19CGL003)的階段性成果。
(楊大鵬系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王凌聰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