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四千四萬”精神作為改革開放精神的“江蘇符號”,包含著擔當、創新、領跑、奮斗等精神品質,始終激勵著蘇南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積極進取、接續奮斗。“四千四萬”精神積淀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的創業基因,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依然散發著恒久的魅力和價值,有助于江蘇人民繼續走好改革開放之正確道路,貫徹落實“四敢”之時代要求,大力推進“四個走在前”之實踐擔當。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需要認真學習、宣傳引導和篤行實干,在高質量發展中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關鍵詞" 新時代;“四千四萬”精神;實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四千四萬”精神作為改革開放精神的“江蘇符號”,始終激勵著江蘇人民在改革開放中積極進取、接續奮斗。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為江蘇擘畫了“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以下簡稱“強富美高”)的宏偉藍圖,賦予了江蘇“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江蘇代表團并發表重要講話,希望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新時代背景之下,繼續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的核心要義
“四千四萬”精神發源于20世紀50—70年代的蘇南地區,曾是蘇南地區鄉鎮企業艱難創業、異軍突起的強大精神動力,亦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率先發展的重要精神密碼。黨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國務院總理李強同志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深情期待廣大民營企業家繼續弘揚當年江浙等地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鄉鎮企業時創造的“四千”精神,譜寫新的更加輝煌的創業史。李強總理所表述的“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精神內涵與在蘇南地區發揚光大的“四千四萬”精神(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內涵是一脈相承、高度一致的。
(一)弘揚敢闖敢拼的擔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敢于擔當,既是黨和人民事業的要求,也是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精神狀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拉開全面現代化建設的序幕。1954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詞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四個現代化”,明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國防的社會主義國家。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之中,第一代中央領導明確提出要“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要“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2]但不可否認,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犯了急躁冒進的“左”傾錯誤,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課題并沒有獲得正確解答。在這樣一段艱難困苦的時期,為了改善人民貧窮落后的生活面貌,早年蘇南地區的農村草根們開始創造性地興辦社隊企業,“四千四萬”精神逐漸萌芽于其中,這一創業實踐勇于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極其不易的,有親歷者將“四千四萬”精神的發展歷程歸納總結為“在困難中誕生,在非議中成長,在光明中騰飛”,[3]形象地折射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探索階段的艱難,充分體現出“敢闖敢拼”的擔當精神品質。
(二)弘揚善于突破的創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4]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了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化為重點,從此,我國現代化事業邁出新步伐,“四千四萬”精神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逐步凝練明確并獲得充分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度肯定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提出“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5]1984年5月至6月間,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也曾帶領縣經濟考察團到江蘇考察鄉鎮企業發展。1984年5月16日,習近平同志在石家莊地委召開的縣委書記會議上,把當年的正定縣和無錫縣作對比,指出兩者“面積、人口相差無幾,但在經濟效益、發展速度、平均生活水平方面都差了很多”,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差在人才上,“無錫縣從上海請入大批科技人員、退休工人,得天獨厚地擁有一個強大的智力后盾”。[6]調研分析之后,1984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提出深化改革思想上“五破五立”的觀點,要破除所有權和經營權不能適當分開的觀念,破除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的觀念,破除社會主義就是要絕對平均的觀念,破除社會主義經濟越純越好的觀念,破除年輕干部缺乏經驗,知識分子不可重用的觀念。[7]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敢于擔當,銳意改革,重視人才引進,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組織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草案)》。正定的實踐,使習近平同志對經濟工作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思考。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這個偉大覺醒是從破除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開始的。可以說,蘇南地區干部群眾“善于突破”的“四千四萬”精神在當時打開了很多干部領導的視野,轉變了他們的觀念。
(三)弘揚敢為人先的領跑精神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以蘇南為經驗參照,不僅系統地闡述了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而且還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目標,鼓勵東部地區要大膽地先行先試。1992年,在南方視察過程中,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要抓住時機發展經濟,“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8]后來,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也都曾指出,“江蘇經濟基礎比較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搞得快一些,力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四次對江蘇進行調研考察,不僅賦予江蘇未來發展“強富美高”的總命題,而且還強調江蘇要努力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積極試點,積累經驗。2020年8月,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包括江蘇在內的長三角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要著重在“一體化”和“高質量”上下功夫,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以及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要求江蘇“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在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以下簡稱“四個走在前”)。由此可見,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實現率先發展,這既是黨中央對江蘇的殷殷囑托,也是一項嚴格的政治任務。對此,必須認真領會黨中央精神和戰略意圖,要以高度的責任自覺和使命擔當,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接續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排頭兵。
(四)弘揚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要保持艱苦奮斗、不懈奮斗、接續奮斗的精神狀態。”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在新時代的發展,不僅需要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孕育的偉大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揚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所探索和孕育的奮斗精神。“四千四萬”精神帶有鮮明的奮斗精神品質,“踏盡”“吃盡”“說盡”“歷盡”這些表述,來源于不怕吃苦的實踐,又激勵著江蘇人民在新征程上繼續苦干實干。當年的民營企業家“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精神狀態,至今也能讓人肅然起敬。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2017年12月,中共江蘇省委在十三屆三次全會上又提煉出新“四千四萬”精神,以推動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即要積極適應時代的“千變萬化”,主動接受創新的“千錘百煉”,在發展的前沿展現“千姿百態”,在新的征程上奔騰“千軍萬馬”。[9]新“四千四萬”精神傳承了過去“四千四萬”精神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指引著江蘇人民在新征程上接續奮斗,不斷開辟了在高質量發展中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的新境界。
二、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的價值意蘊
“四千四萬”精神積淀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的創業基因,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依然散發著恒久的魅力和價值,有助于江蘇人民繼續走好改革開放之正確道路,貫徹落實“四敢”之時代要求,大力推進“四個走在前”之實踐擔當。
(一)繼續走好改革開放之正確道路
改革開放初期,蘇南干部群眾在解放思想、敢于創新的“四千四萬”精神的激勵下,在危機中尋發展契機,在逆勢中求生存發展,大力解放農村生產力,率先探索出一條激發農民發展社隊企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城鄉二元格局下城市化發展的“蘇南模式”。1995年以后,鄉鎮企業進入了短暫的衰弱期,但蘇南人民不囿于思維定勢,開始積極探索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新路,逐漸走上了以抓外向型經濟、抓第三產業和提高運行質量與經濟效益為重點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帶動了大批小城鎮迅速崛起,蘇南進入了城鄉一體化時期。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蘇南地區依靠資源要素低成本的“比較優勢”獲得發展的方式難以為繼,蘇南各地不斷轉換發展動力,將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強大引擎,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追求更加高質量的發展。[10]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和挑戰并存,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表示,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從實踐成效來看,“四千四萬”精神始終激勵著蘇南地區把很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為蘇南人民繼續走好改革開放之正確道路提供了強大的勇氣支撐。
(二)貫徹落實“四敢”之時代要求
2022年12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堅持真抓實干,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江蘇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指出:“邁上新征程,我們要繼續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擔當作為,闊步向前,開好局、起好步,不斷匯聚起創新創業創造的磅礴力量。”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是貫徹落實“四敢”的積極舉措,兩者之間的內在體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四敢”要求的提出背景與“四千四萬”精神的形成一樣,都是為了解決特定時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四敢”要求的核心要義與“四千四萬”精神基本一致,針對“干部、地方、企業、群眾”等不同群體提出了不同要求,其中“干部敢為”就是敢闖敢拼的擔當精神,“地方敢闖”就是敢為人先的領跑精神,“企業敢干”就是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群眾敢首創”就是善于突破的創新精神。“四敢”要求的實踐導向與“四千四萬”精神的實踐擔當亦是一致,都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尊重“人是決定性因素”這一普遍真理,不斷在制度體制、經營方式、人才引進等方面,解放思想,大膽地改革創新,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三)大力推進“四個走在前”之實踐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腳點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懂弄痛做實,落腳點在做實。”“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11]2023年5月20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上發表主旨演講,表示要扎扎實實、踏踏實實繼續向前走,大力推進“四個走在前”之實踐擔當:聚焦“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將致力把江蘇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始終處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的“第一方陣”;聚焦“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將致力建設制造強省和“一帶一路”交匯點,把江蘇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聚焦“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將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把江蘇建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聚焦“在強化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將著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打造高品質生活。[12]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四個走在前”,不是輕描淡寫、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關鍵還是要靠干在實處,要真正以“拼”的精神、“實”的干勁、“敢”的擔當,敢為善為,帶動并凝聚起江蘇發展“四個走在前”的強大合力。
三、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的實踐路徑
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四千四萬”精神作為一種主觀層面的產物,其本源在于蘇南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之中。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不僅可以繼續為新時代江蘇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而且可以再次繼續譜寫出這一“江蘇符號”的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一)在認真學習中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
從本質上看,“四千四萬”精神是一種敢闖敢拼、善于突破、敢為人先和堅韌不拔的干事創業精神,是蘇南干部群眾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所形成的主要精神象征和實踐成果,它鮮明表征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回顧歷史成就,需要探尋學習其背后的理論思維。“一個民族要站立在時代的頂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四千四萬”精神發軔于無錫鄉鎮企業發展初期,改革開放以來,無錫市委始終高度重視“四千四萬”精神研究,2020年5月28日,在中國企業管理無錫培訓中心批準成立“四千四萬”精神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深入挖掘“四千四萬”精神的時代價值,為無錫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注入精神動力。2021年9月9日,《“四千四萬”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蘇南的生動實踐》干部教育讀本首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主要作者胡福明發來賀信,該讀本獲評2022年江蘇省黨員教育培訓7部精品教材之一,近期又獲評第六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精品特色教材。新時代弘揚“四千四萬”精神離不開認真學習,要認真理解“四千”精神的核心要義,提高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充分發揮其重要的當代價值,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二)在宣傳引導中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強調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挖掘優秀企業家感人事跡,運用好新媒體宣傳矩陣,通過各種宣講活動讓“四千四萬”精神飛入社會各個角落,激勵全社會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在宣講中,尤其需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職業院校青年學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功不可沒,已為各行各業累計培養輸送2億多高素質勞動者。在新征程上,職業教育繼續承擔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歷史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進一步立法明確職業教育要培養“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四千四萬”精神及承載其核心要義的優秀企業家、優秀企業無不可以作為教育資源,可以納入“大思政課”大平臺建設之中,引導職業院校學生“德技并修”,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在篤行實干中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干。”[13]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指出:“‘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的體現,不僅指引江蘇全面小康建設,更引領江蘇現代化建設的未來。”實干就要腳踏實地,不空談精神,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繡腿,不搞好高騖遠,而是要繼續拿出“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勇氣和干勁,向最難處攻堅,向最關鍵處挺進,在“強富美高”的藍圖之上,“我們要工工整整、一筆一畫地描繪,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論斷新要求不斷賦予新內涵,與時俱進繪就更加生動的中國式現代化現實模樣,讓江蘇成為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省域范例”。[14]回首過去,“四千四萬”精神是江蘇人民干出來的“江蘇符號”;展望未來,江蘇人民依然要大力弘揚“四千四萬”精神,以永不懈怠、苦干實干的奮斗姿態實現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0.
[2]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57.
[3]中共無錫市惠山區委黨校課題組.淺談“四千四萬”精神的核心內涵和時代價值[J].江南論壇,2020(增刊):73-75.
[4]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9.
[5][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5-376.
[6][7]習近平.知之深 愛之切[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156,175-178.
[9]有一種精神叫“四千四萬”[N].新華日報,2019-9-3.
[10]中共無錫市委組織部,南京師范大學,中國企業管理無錫培訓中心.“四千四萬”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蘇南的生動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3:110-115.
[11]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 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N].人民日報,2019-3-2.
[12]信長星.以高質量發展共創江蘇美好未來[N].新華日報,2023-5-21.
[13]習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政協報,2023-1-20.
[14]牢牢把握“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這個總藍圖[N].新華日報,2023-3-30.
本文系第五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機制研究”(編號ZYB607)和“高職院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特點及難點問題研究”(編號SZWT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國企業管理無錫培訓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
【責任編輯:江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