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洋碳匯價值實現的前提是海洋資源如何資產化進而產品化的市場化過程,構建多層級的海洋碳匯市場體系是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本文通過對海洋碳匯相關文獻的理論分析,明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化的實現路徑及相關制度構建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提出要構建多元化的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形成自愿市場為主,履約市場、普惠市場為補充的復合型市場格局,以完善核證體系為首要前提,明晰碳匯產權為基礎,統籌中央和地方立法推進,在多元共治的市場監管和制度保障下,共同推動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化路徑實現。
關鍵詞" 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制度構建
海洋碳匯價值的實現是海洋碳匯資源化、資產化、產品化、市場化的過程。其中,厘清海洋碳匯與海洋生態產品的關系,科學界定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的概念和類型,進而有針對性將其融入碳履約、自愿和普惠市場之中,是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化實現的前提。本文以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界定為切入,從路徑設計和制度構建層面展開論證,以期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的市場化實現提供理論參考。
一、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的厘清
(一)海洋碳匯
海洋碳匯又稱藍色碳匯(以下簡稱“藍碳”),與海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及氣候變化息息相關。2019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中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明確了藍碳的定義,指出易于管理的海洋系統所有生物驅動的碳通量及存量可以被認為是藍碳。2022年我國自然資源部批準發布的《海洋碳匯核算辦法》行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海洋碳匯定義為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等從空氣或者海水中吸收并存儲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海洋碳匯不僅能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減緩全球性氣候變暖的進程,還是維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碳匯,發揮其資源效能,對實現“雙碳”目標具有積極意義。
(二)海洋碳匯與海洋生態產品
海洋生態產品應包括海洋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能夠提升人類福祉的各種物質類及服務類產品,分為供給類海洋生態產品、調節類海洋生態產品及文化類海洋生態產品,其中調節類海洋生態產品中的“氣候調節服務”可以通過海洋生物的物理固碳、生物固碳等,實現溫度、濕度、輻射強度等方面的調節。結合海洋碳匯對氣候、溫度等方面產生的調節作用,本文認為海洋碳匯屬于調節類海洋生態產品范疇。固碳載體、服務項目等,亦屬于調節類海洋生態產品。
(三)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的類型
海洋碳匯生態產品進入市場交易的首要前提是能夠對其進行監測、報告、核查。自然資源部批準發布的《標準》將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等固碳載體納入核算對象,進一步明確了海洋碳匯交易的客體。同時,《標準》對以上固碳載體規定了詳細的核算辦法,解決了海洋碳匯量化問題,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了前提和政策指引。實踐中能進入到碳市場的海洋碳匯生態產品,主要以濱海濕地修復、紅樹林生態修復 、海洋牧場等項目為依托,來實現固碳的價值市場化。
二、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化路徑
根據我國碳市場交易實施現狀,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形成以自愿市場為主,履約市場、普惠市場為補充的復合型市場格局,共同促進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將海洋碳匯資源轉化為有效經濟資本。
(一)履約市場提供價格指引,促進控排企業低碳轉型升級
碳履約市場是我國當前碳交易的主要實施平臺。其買方主要是被納入配額市場需要強制性履約的排放企業,賣方除強制控排企業之外,還包括在法律規定抵消機制下的部分紅樹林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等管理單位,貝類養殖基地、海洋牧場、海洋立體綜合養殖等項目開發單位及擁有小規模海洋碳匯資源的當地社區等主體開發的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當前,履約市場對可納入交易的碳匯產品要求嚴,門檻高,為減少海洋碳匯生態產品進入履約市場的阻力,應完善CCER核證體系,適當減少抵消比例限制。履約市場是由國家管控,其交易可在國家的監管下,充分發揮碳市場的價格信號功能,在不斷完善碳價格指數的同時,進一步反映不同時期碳市場價格的變化趨勢,為自愿市場和普惠市場提供價格指引。此外,控排企業間的碳排放權交易,可以讓企業在衡量企業轉型與購買碳排放權的成本中,形成“綠色低碳”企業有盈余、“落后高碳”企業有缺口的市場供需格局,促進企業低碳轉型升級。
(二)自愿市場以生態補償為支點,助力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自愿市場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充分開發利用提供交易平臺,其相較履約市場具有交易靈活、抵消比例不受限、成本低、潛力大等優勢。自愿市場下的海洋碳匯生態產品交易賣家與上述履約市場中的賣家無明顯差別,其買家主要是自愿抵消碳排放的環保企業事業單位等其他非碳市場控排企業。在自愿市場中,賣方需將海洋碳匯生態產品通過官方核證后在市場中進行交易,其交易所得可以反哺于項目修復及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形成海洋生態保護與固碳的良性循環。基于上述優勢,政府應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如降低準入門檻,簡化交易流程以及將購買資金按比例折抵納稅額等,鼓勵買賣雙方加入自愿減排隊伍,實現互利共贏。目前,國際碳市場正處于由《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CDM)中的CERs向《巴黎協定》中的可持續發展機制(SDM)轉換時期,盡管新形勢下國際碳市場交易規則尚不完善,但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應抓住機遇,鼓勵我國項目業主主動對接國際市場,并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同時,積極與國際碳交易市場規則對接,共建長效久治的國際監管機制,減少碳信用國家間的雙重核算等問題,維護國際碳市場交易秩序。
(三)普惠市場解決“小微散”排放源,引領社會減排降碳新風
普惠市場通過激勵舉措推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節能減排,營造全社會減排降碳的良好氛圍。目前,我國多省均在探索創新碳普惠的有效實現路徑,如上海探索建立的區域性個人碳賬戶、廣東省上線的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森林”等均是碳普惠的成功案例,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普惠市場經驗。為推動普惠市場的良性運行,應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建立普惠市場運行平臺,開設個人海洋碳賬戶,包含碳排放場景應用、數據采集核算以及積分跨界兌換等碳減排體系,與日常生活進行綁定。同時,推動海洋碳賬戶與商業應用場景關聯,碳積分不僅可以兌換景區門票、酒店、餐飲等優惠券,還可以兌換海洋工藝品、食用品等海產品,帶動海洋相關產業發展,實現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此外,可借鑒“螞蟻森林”模式,公眾憑借個人海洋碳賬戶積分在紅樹林、鹽沼等生態保護區認領植被和捐種,保護海洋生態。普惠市場的構建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科普宣傳教育,鼓勵社會公眾積極行動,共建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的新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三、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實現的制度構建
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制度構建是一個復雜系統性的工程,應在全局視域下進行市場交易體系的構建,推動我國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化價值實現。
(一)市場交易體系構建
1.完善核證標準
建立科學的核算核證體系是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的關鍵環節。首先,對海洋碳匯項目實施常態化動態監測,開展海洋能力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落實監測、報告、核查重要環節,確保海洋碳匯項目數據的客觀精準。其次,加快海洋碳匯前沿性技術研究并與國際海洋碳匯核算體系接軌,形成科學完備、國際認可的監測、報告、核查體系,夯實統計基礎、開展方法學研究、建立排放因子庫和完善支持政策等保障措施。最后,應盡快重啟暫停6年之久的CCER核證體系,不僅可以對碳履約市場形成有益補充,還有利于最大范圍地調動全社會力量減排。然而,重啟CCER會面臨著碳市場供給和需求兩端不均衡等阻礙。對此,有關部門要抓住空檔期,積極做好頂層制度設計,完善核證程序,開展相應的制度規范修訂工作,加快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
2.統籌推進立法
對于復合型交易市場的構建,現有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等規范,效力層級較低,無法滿足多元化市場的交易需求。首先,加強頂層設計,盡早形成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交易納入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各項規則,為海洋碳匯資源的開發、交易及保護提供法律政策支持;同時要對海洋碳匯核算辦法、海洋碳金融、產權確權認定等重點問題進行專項立法,為市場的良性運轉提供法治保障。其次,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下,地方應先行先試,積極開展試點,為全國性的統一立法積累經驗。最后,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立法需與其他法律規范相協調,如在國際層面,我國海洋碳匯生態產品核算標準、交易機制等規則要在《巴黎協定》、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等國際規則框架下構建,避免與其他關聯性國際公約發生抵觸;在國內層面,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立法需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影響評價、金融財稅等法律制度相協調與銜接。
3.明晰碳匯產權
海洋碳匯權利的法律確認是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目前,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層面并未明確碳排放權以及碳匯權利屬性,當前學術界針對碳匯屬性亦存在不同學術觀點。如鄒麗梅等學者認為,林業碳匯是森林碳匯的孳息物,它是森林資源所有權權利人所擁有的一項具體權利,為海洋碳匯屬性界定提供了借鑒。李海棠等學者肯定了海洋碳匯權的客體是核證減排量,具有“物”的一般屬性,并認為海洋碳匯權是準物權?;诖耍瑧Y合我國實際情況,在法律層面明確碳排放權及相關聯的碳匯權屬,解決海洋碳匯權屬模糊等問題,推動海洋碳匯權交易順利展開。此外,還應將碳匯損害納入到侵權責任之中,明確該領域侵權責任的認定標準,保障碳匯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4.加強市場監管
完善市場監管是保障海洋碳匯運行的重要環節。基于項目的生態整體特性,應建立多元共治的市場監管機制。首先,完善政府監管職能,特別是應加強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政府環保督察,并將海洋環境質量目標及相關聯的減碳降污舉措納入政府目標考核,通過以上兩種手段的有效結合,維護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秩序的健康運行。其次,碳項目開展的高度專業化需要組建專門性的碳市場監管人才隊伍,為政府監管提供智力支持。最后,完善第三方監管機制,授權有資質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對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進行監督,防止企業數據弄虛作假、政府徇私等亂象的發生。
(二)制度適用保障
1.拓寬融資渠道
海洋碳匯項目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故應將金融創新引入海洋碳匯項目中。首先,設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碳銀行制度。借鑒域外優秀經驗,根據海洋碳匯項目的特點,開發多元化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海洋碳匯信貸的發放力度,保障海洋碳匯項目的資金投入。其次,建立海洋碳匯基金。借鑒綠色碳匯基金會的發展經驗,針對紅樹林修復、海洋牧場等海洋碳匯項目開展全國性的募捐活動,形成“藍碳+”的多元融資渠道,為海洋碳匯項目的開發實施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總之,應加大對海洋碳匯項目的資金投入,創新海洋碳匯融資模式,制定海洋碳匯項目信貸產品優惠政策,保障碳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2.完善生態補償
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首次將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納入法律,為海洋碳匯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其仍存在法治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對此,首先,基于NbS(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理念,對海洋生態系統進行綜合管理,制定具體的投資預案和行動計劃,為海洋生態系統補償提供指引,提高海洋生態系統韌性。其次,進一步明確海洋碳匯生態補償主體、補償方式、補償對象、補償標準等內容,并采取多元補償措施保障參與者的經濟利益,形成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同時,各地區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精準補償,避免資源浪費。最后,應加強海洋碳匯項目的實施評估,在評估基礎上,完善其方法學,科學矯正海洋碳匯生態補償價值估量。
3.創新GEP核算方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計價器,對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意義重大。首先,可將海洋碳匯生態產品納入GEP核算體系,對其進行有價標識。并將GEP金融(GEP貸、綠色賬本等)與海洋碳匯金融有機結合,開發多元化的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協同推進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內在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其次,建立“評級—獎懲”激勵機制,實行GEP與GDP 雙考核制度,將生態服務系統價值納入各級政府和企業的決策、考核過程中,激勵各地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最后,完善核算體系,解決核算遺漏、實物估量辦法不確定性及定價機制主觀性大等問題。
4.加強風險應急
加強海洋碳匯風險應急是有效規避市場交易風險發生的重要舉措。首先,加強海洋碳匯項目實施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科學評估海洋碳匯項目存在的風險,在風險發生之初就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其次,完善保險制度,避免海洋碳匯項目存在的風險。對海洋碳匯項目保護修復所產生的成本、海洋碳匯權價值的變化所造成的損失、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過程中因失信行為所增加的運行成本等問題提供風險保障,為海洋碳匯生態產品市場參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的同時,也為市場流動增添了活力。最后,加強海洋生態系統監測預防,加大資金投入,建立“?!憽铡币惑w化的監測體系,完善海洋生態系統營養評估制度,預防海洋資源向經濟資本轉換的過程中所導致的生態環境營養流失、破壞生態系統平衡、海域富營養化等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海洋生態修復,保障海洋碳匯項目實施的健康可持續。
參考文獻:
[1]趙鵬,姜舒,石建斌.《氣候變化中的海洋與冰凍圈特別報告》的藍碳內容及其影響[J].海洋科學,2020,45(02):137-143.
[2]王曉莉,劉倡,張健,等.海洋生態產品概念特征及分類方法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020,18(04):36-40.
[3]劉伯恩,宋猛.碳匯生態產品基本構架及其價值實現[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2(4):4-11.
[4]楊越,陳玲,薛瀾.中國藍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與策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09):92-103.
[5]唐人虎,陳志斌.通過構建多層次碳市場推動生態文明建設[J].環境經濟研究,2018(02):149-156.
[6]鄒麗梅.林業碳匯交易的法律規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0(17):9353-9355.
[7]李海棠.海岸帶藍色碳匯權利客體及其法律屬性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1):25-38.
[8]郝海青,朱甜.氣候變化訴訟語境下中國能源企業環境責任探究——以“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案”為切入點[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37(02):137-146.
[9]白洋,王曉涵.我國自然保護地碳匯功能實現路徑及其法律制度之完善[J].知與行,2021,11(06):51-5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藍碳交易法律制度構建研究”(編號22BFX098)的階段性成果。
(李姿瑩" 董雨瑞 山東理工大學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白洋〈通訊作者〉系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