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科創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科技體制改革滯后、科創產業融資不暢、創新生態亟待優化等難題,南京市玄武區強化系統布局與資源整合,不斷激發老城區創新活力。其科技創新實踐啟示,當下必須圍繞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補齊科創人才短板、完善政策供給體系、做優金融信貸服務、營造創新創優氛圍,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關鍵詞" 科創產業;新動能新優勢;玄武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南京市玄武區以“建設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為目標,以改革思維激活資源稟賦、融合多元主體、破解發展制約,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調發展,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先鋒,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老城區轉型發展之路。
一、科創產業發展的玄武實踐
2020年以來,南京市玄武區從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到搭建以集萃醫工交叉技術研究所為代表的30家省級以上科創平臺,再到設立15家新型研發機構,逐步打通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不斷放大科創平臺在人才培養、企業孵化、產業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以平臺激發創新、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2022年躋身全國創新百強區。其相關做法如下:
(一)摒棄各自發展的傳統思路,推動創新產業“雙鏈融合”
在優勢產業領域,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抓住轄區新醫藥與生命健康主導產業,鏈接鼓樓醫院、江蘇中藥產業研究院、先聲藥業、柯菲平醫藥等多家產業主體,圍繞臨床醫學開展早期技術攻關,多維度布局醫藥科創平臺,打造醫藥產業總部創新經濟;建設精準醫療 “科技創業綜合體”,打造百家匯精準醫療創新中心、南京醫工交叉研究院等科創平臺,精準構筑醫療產業創新鏈布局。在技術有優勢的領域,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在省科技廳指導下,組織南農、南林、省農科院等8家涉農科研機構積極打造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為發展智慧農業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推動大華種業、中江種業、紅旗種業等龍頭企業參與實驗室的合作,構建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全產業鏈。
(二)打破不同身份的固有界限,形成創新主體“協同融合”
引導創新主體參與。加強校地融合,通過吸引高校院所、中介機構、科技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深度參與,實現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發揮創新發展、硅巷科技、金融產業等各類聯盟的重要作用,構建交流合作機制,推動多元個體緊密對接、協同發展。促進產業整體發展。與萬谷、匯通達等龍頭企業合作,通過產業落地,推動熊貓萬谷金融科技中心、匯通達產業園等平臺轉型升級;通過產品市場化運作,引導先聲、柯菲平、魚躍等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國家級眾創空間精準醫療百家匯為抓手,通過科研項目孵化,實現科研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三)發揮政府和市場雙重功效,實現創新生態“互促融合”
注重創新生態培育。推出“創新18條”,聚焦科創平臺全生命周期釋放政策紅利,提供最優的創新生態;出臺《“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玄武區建設最具競爭力的創新高地若干意見》,支持龍頭企業與科創平臺多元合作,打出創新“組合拳”。筑牢企業金融支撐。在政府層面,用好產業引導基金、科創基金,打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發展通道,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和特色金融服務措施;在市場層面,引導投融資機構和銀行創新“應急貸”“線上融”等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定制開發科創平臺專屬金融產品,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提升企業融資能力。
二、當前科創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批科創產業不斷突破瓶頸,發揮自身優勢,敢想敢干、敢闖敢試,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遇到的創新人才缺乏、體制改革滯后、產業融資不暢、環境亟待優化等難題,在不少科創產業發展中較為普遍,玄武區也不例外。
(一)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首先,人才結構不科學。高校與科研院所人才多為專業理論型人才,涉及交叉學科或綜合知識理論的復合型人才較為匱乏;同時,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導致引領創新型人才供給不足,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高精尖”人才非常缺乏。其次,人才分布不合理。科研人才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國企央企等單位,民營企業和應用型基層科技人才占比較小,難以適應科技協調發展的需求。最后,交流合作受限制。科技人才面臨外部打壓形勢依然嚴峻,向世界先進水平學習的機會不斷減少。同時,引才方式政策創新不足,難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引智方式行政色彩仍較重,合法合規風險評估不足,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二)科技體制改革滯后
首先,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夠。科技創新資金一般投入多、風險大,技術投入回報預期難以把握,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多為被動型,尤其是民營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其開展科技創新的動力更為不足。其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少一線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后的利益分配持有不同意見,導致相關科研成果要么“科研成果進籠子”專利技術僅停留在紙上,要么“墻內開花墻外香”高端人才、項目到上海和浙江落地開花。最后,相關配套管理制度不完善。當前,較為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沒有給研發人員較大的試錯空間,導致科研人員不敢冒險嘗試創新研究。同時,科研創新人才受限于行業、地域、身份等,研發活動單打獨斗的現象比較普遍,較難形成創新合力。
(三)科創產業融資不暢
首先,銀行系統支持科創產業發展的規模不足。在銀行現有以規模、利潤、現金流等指標為主的信用評級模式下,科創企業難以獲得較高的信用評級。相較傳統產業,科創產業的核心“軟實力”如發明專利、技術密鑰和工程方案等無形資產,很難得以充分利用進行融資抵押。其次,資本市場提供債權和股權融資渠道不暢。我國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在投早、投小、投科創產業方面的比重仍然偏低。融資體系發展不足,對科創產業可利用性不高,募、投、管、退各環節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對處于成長早期的科創企業支持力度較為不足。最后,缺乏權威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構。相關政策配套不足,金融機構無法有效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一攬子服務需求,在專業化市場中,科技成果的評估、流通、轉移、交易較為困難,難以形成客觀的價值判斷。
(四)創新環境仍待優化
首先,未形成多元化合作模式。部分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有合作關系,但大部分僅停留在零星項目上,沒有形成長期而穩固的戰略合作。在技術創新的開發與實施上,出于財力限制和安全因素的考慮,同一類型或同一產業鏈的企業沒有形成合力,單兵作戰較為普遍,難以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其次,作風建設成效還要鞏固。干部隊伍中的一些作風頑癥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從近年查處的案件來看,有的干部變向違規收取“好處費”、有的接受企業安排家人旅游、有的往企業跑得多解決實際問題少,還有的干部對政商關系的界線、分寸把握不準,存在“清而不親”“清而不為”等問題。最后,政府服務仍有短板弱項。中小科創企業實施技改缺乏有力支持,企業對鼓勵創新的政策理解不透,找不到匹配點;同時,在審批許可、招投標、要素獲取等方面仍有許多隱性壁壘。
三、優化科創產業發展的路徑思考
推進科技自力自強,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當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面對挑戰和壓力,要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依靠科技創新積蓄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提供有力支撐。
(一)補齊科創人才短板
一要轉變培養方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從改變教育和人才培養方式入手,把創新思維貫穿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注重國家戰略導向與社會實際需要,加強高校學科建設規劃,在不同研究方向和領域整體規劃人才結構。制定實踐與理論培訓基地雙向合作方案,打造人才制度優勢,形成良性循環。二要建設創新平臺。積極探索“企業為主導、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力”的組織模式,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推進基礎研究和產品研發,支持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組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將創新貫徹到各領域、各環節。三要拓展工作思路。一方面,在“引”上求突破。千方百計引進高新技術企業、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招才引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集聚各級各類創新要素,讓創新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培”上做文章。引導企業關注創新能力,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創新平臺、創新綜合體建設,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強化產業鏈上下游聯動,打造“鏈主企業引領、單項冠軍攻堅、專精特新企業鑄基”的新型產業集群。
(二)完善政策供給體系
一要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設置科技創新專項補貼,表彰科技創新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健全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通過政府搭建平臺,建立高效企業服務通道,鼓勵企業創新發展,破解人才、資金、技術等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二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主管部門要深入高校院所調查研究,找準根源和癥結,形成問題清單,列出解決措施;健全領導干部直接聯系服務人才制度,完善人才優服體系,支持科創平臺探索人才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政策,吸引人才集聚。三要深化人才評價體制改革。轉變以往把研究成果數量作為評選職稱和聘用人員的標準,構建以應用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實際貢獻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鼓勵科技人才在基礎研究工作中尋找突破口,依據其對企業發展、研究成果轉化、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貢獻,確定培養方向和福利待遇等。
(三)做優金融信貸服務
一要構建綜合信用評價體系。傳統銀行低風險偏好屬性決定了其審慎經營風格,針對科創產業特征,需建立適應科創產業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政府職能部門可以根據銀行合理需求,提供科創企業的稅收、社保、水電等相關數據,進一步“豐富企業畫像”,增強對無形資產的評估能力,擇優提供信貸服務。二要加強宏觀政策適度調配。在省級層面,根據各地產業發展情況和相關數據,統籌空間布局,既要避免重復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又要防止產能過剩引發過度競爭,實現資金、資源有效配置;在市級層面,構建多層次政府基金體系,聚焦投資重心,提升使用效益,促進科創產業蓬勃發展。三要推動風險投資要素集聚。以省內創投平臺為依托,積極引入知名創業投資機構,選擇潛力較大的高新區、開發區,打造創業投資集聚區,提升江蘇創投氛圍,培育本土創投品牌。打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發展通道,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和特色金融服務措施,通過正向宣傳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創新創業。
(四)營造創新創優氛圍
一要提升載體增量價值。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成為創新主體的科技策源地,與當地產業緊密結合,由政府主導定期分層級開展協調會商,加速各類創新要素匯聚。綜合利用轄區資源優勢,引導部委、省屬高校院所與地方政府良性互動,打破校地之間的“圍墻”,將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動能,變“單打獨斗”為“軍團作戰”。二要營造“親清”政商關系。完善運行機制,研究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激勵清單和負面約束清單,明晰政商交往邊界。引導干部撲下身子與企業家真心交朋友,多角度傾聽企業呼聲,拜群眾為師,真心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三要強化政策精準把控。面對經營主體一些不了解規定的“無心之失”和緊急情況下的“無奈之舉”,要主動給予合法尺度內的容錯空間,引導其自覺主動糾偏改過。加大對科創企業的扶持力度,樹立風向標,吸引更多企業加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的投資。依托優勢產業鏈加速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和獨角獸企業,做優終端產品,培育知名品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切實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力自強根基[N].人民日報,2023-02-23(001).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信長星在全省機關作風建設暨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強調.以永遠在路上韌勁和奮起再出發姿態鍛造一流作風營造一流環境創造一流業績[N].新華日報,2023-03-29(001).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
【責任編輯: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