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是我國裝甲裝備總體單位和兵器地面無人平臺研發中心。1959年建所以來,成功研制了以一代水陸坦克、二代步兵戰車、三代主戰坦克為代表的30余種裝甲裝備,在總體、傳動、行動、防護、火控、人工智能、兩棲、機電、信息等技術領域形成鮮明特色,研發了防暴車、路障車、無人車、軌道交通、懸置系統、AT、油氣懸掛、散熱器、加溫器等民用產品。研究所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特種車輛研發、創新、試驗基地,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陸基機動平臺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推動現代化新型陸軍建設和兵器工業科技進步的骨干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研究所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加快推進集團公司“1+5”戰略落地、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聚焦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努力奮斗。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在新質新域作戰能力研究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比重,加快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發展,統籌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研究所堅持守正創新,下先手棋、打主動仗,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有效供給。一是堅持場景驅動、理技融合發展理念。緊貼實戰場景,打造虛實融合的軍事元宇宙,模擬對抗仿真,發揮數智賦能作用,加快整體OODA循環,產生新質作戰力量。二是構建陸域智能作戰系統。未來戰場空間將是“陸、海、空、天、電”一體化的多域空間,未來的武器裝備將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網絡與網絡的較量,要加快發展無人集群、殺傷網快速閉合等智能無人技術,形成陸域智能作戰系統,形成新域作戰力量。三是研發低成本智能無人裝備。面向密集建筑物以及低矮、狹窄空間及衛星拒止環境的城市奪控、特種作戰需求,開展功能解耦、低價可耗微小型分布式多平臺協同自主控制機器人系統技術研究,形成城市環境下的通過多車協同實現分布式偵察、協同打擊等新質新域作戰能力。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研究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主動求變識變應變,提升科技創新規律認識,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快建立全域薪酬分配體系,持續推動“三位一體”人力資源激勵體系改革落地,有效激發創新活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項目貢獻度評價機制。落實“軍令狀”制度和“揭榜掛帥”等機制,以整合優化科研資源配置,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動無人陣地、一體化任務總體、機電復合傳動、主動防護等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團隊實施專項獎勵,不斷增強創新活力和動力。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知識產權確權、分配、交換、應用機制,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機制,將形成的原創新技術成果快速轉化,形成有效轉化機制。四是建立創新容錯機制。營造鼓勵、支持和包容創新的發展氛圍,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建立并執行容錯糾錯機制,為敢擔當、敢創新的科技人才撐腰鼓勁。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工程,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能力建設,全面支撐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國家在武器裝備建設中明確提出,提升數字化研發創新能力、提升數字化先進制造能力的具體要求。研究所以創新謀發展、以創新強根基,注重“數智工程”的推動作用,不斷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全面應用MBSE方法。重構基于模型的設計、仿真、試驗、保障流程體系,打造模型驅動、數據智能、并行協同、虛擬驗證、數字交付、數孿保障的數智化研發模式。二是全面應用MBSE方法。重構基于模型的裝備試制流程體系,打造模型主導、智能感知、智能決策、自主執行、敏捷高效的智能化試制模式。三是全面應用數字化運營管理方法。重構數據驅動的運營管理流程體系,打造數據驅動、數據決策、運轉高效的一體化運營管理模式。四是全面應用基于DIKW模型的知識管理方法。優化數據、信息、知識管理流程體系,打造數據底座統一、信息提煉精準、知識凝練結構化、知識推送高效的知識共享模式。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在培育科技領軍人才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而發揮好、激發好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和創新動力是人才隊伍建設的要點。一是實施人才強所戰略。研究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重要論述和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引育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造就高水平創新團隊,堅定不移打造集聚國際國內優秀科技人才高地。二是加大領軍人才引進力度。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焦“高精尖缺”,圍繞電機控制、無人技術等重點技術領域,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行精準引進。三是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選拔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擔任創新平臺負責人、項目總師、總師助理,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干事創業發展平臺,激發青年科技人才創造活力。四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學習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矢志報國、忠貞不渝的高尚情懷和對祖國人民的赤誠熱忱,學習傳承王哲榮院士等老一輩兵工人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潛心鉆研、攻堅克難,爭當科技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在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上下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是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實現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要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重大技術研究,集聚力量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一是構建“有活力、可持續、開放式”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究所圍繞智能化武器裝備技術發展,優化完善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創新技術、應用基礎技術三大技術體系,構建“有活力、可持續、開放式”的技術創新體系,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在有人/無人平臺一體化協同、大功率傳動系統、陸戰平臺體系化綜合防護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揚舍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歷史主動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以新型裝甲裝備研制為牽引,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難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加大科研投入。充分發揮研究所技術創新體系的策劃統籌作用,在國家和軍隊中長期科技規劃、重大專項、重點工程等方面,積極對接國家需求,實現陸域機動平臺裝備技術體系高水平自立自強。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作為驅動兵器創新發展的骨干力量,肩負著“引領陸域突擊裝備創新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力保障軍隊備戰打贏”的核心使命。我們要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決策部署作為最高戰略,樹牢強軍首責意識、大國重器頂梁柱意識,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勇當兵器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