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育人;立德樹人;聲樂課程思政;實踐與啟示
新時代高?!暗轮求w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中,音樂專業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而音樂學專業的聲樂課程在音樂專業中又具有重要地位,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中,如何通過聲樂教學將大學生思想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音樂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文化育人導向下音樂學專業聲樂課程思政教學現狀
由于課程本身的專業性以及對音樂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性,聲樂課程在音樂專業學生的人格養成與綜合素養提升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傳統的聲樂課程教學中,有經驗、有閱歷、有高度的任課教師往往能夠把傳道、授業與解惑有機結合,把做人做事以及家國情懷通過具體歌曲的分析、鑒賞等無形中灌輸給學生,而年輕的、教學經驗不足的任課教師往往停留在具體的演唱技法方面,無法有效提升學生對聲樂作品的深層次理解,在表達上也就無法“力透紙背”,只能鸚鵡學舌,機械模仿。
從目前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看,聲樂課作為音樂學專業學生的核心必修課,全國已經建成的精品課程、網絡直播課數量較大,但體系化、專業化、系統化不足,線上線下有機結合不足,特別是在“課程思政”方面有特色、有影響力、有指導性的做法較少,導致文化育人功能弱化,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了音樂專業學生美育綜合素養和認知能力的提升。
從我們開展聲樂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以及在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梳理的情況看,目前音樂專業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文化育人功能較弱、育人成效不足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教師主體的認識高度不夠。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文化育人作用缺乏理解和認同,創新教學活動的動力不足。部分音樂教師對通過課程思政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美育素質,豐富文化知識,提高對于音樂作品理解的豐富度,進而增強表現中的感染力等缺乏系統性理解,進而導致教學改革中創新意識不足,或者聲樂課程思政流于形式等。
(二)教師群體的理論基礎不足。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文化育人的文化元素掌握不夠,在聲樂課程教學中把文化理論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不強,表現在聲樂課程教學實踐中就是重技能、輕理論,重形式、輕美育。表現在現實中就是一些音樂專業教師教學理念落后,將聲樂教學與思政教學相互融合, 以思政滲透作為督促學生思想和專業進步的武器,有針對性、意識性地將思政教學內容融入聲樂課堂的能力不足。
(三)學生群體的基礎素養和對音樂專業的認識理解不充分。一些學生在聲樂課程思政教學中互動交流的主動性不強、問題意識不強,對美育素養、家國情懷等文化元素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導致學習意愿和動力不強。大學生心智成長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和影響,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而通過在聲樂教學的實踐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相關元素以及教育理念,能有效地解決大學生思想滑坡、價值觀出現偏差等方面的問題,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等的干擾,促進學生取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進步。
二、文化育人導向下聲樂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與做法
音樂專業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的教學存在鮮明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突出的實踐性,聲樂課程的教學尤其具有這種特點。一首歌曲主要是通過演唱者對其內容、情感、思想的現實表現才成為音樂作品,如果實踐環節無法有效呈現,聲樂教學的任務就沒有最終完成。近年來,我們立足于師范類院校培養音樂專業師資的目標要求,在聲樂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堅持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作為新時代教書育人的基本立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離不開思政課程,也離不開課程思政,如果說思政課程強調的是灌輸和說教,偏重于講道理,那么課程思政則強調的是浸潤和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偏重于具體、形象地講故事。進入新時代,高等學校教育特別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新時代人才培養根本問題開展教學改革創新,這是聲樂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基本立場。
(二)堅持“三全育人”“協同育人”與“創新發展育人”理念的有機結合。要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敏銳把握黨情、世情、國情的新變化,科學把握教育的系統性特征,堅持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努力做到協同育人、創新發展育人,在聲樂作品的教學與演繹中,不斷增強主體的文化素養和文化素質,進而較好地體現和表達時代的深刻變化。
(三)系統梳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思政元素,為聲樂課程思政準備了系統性的文化知識資料。音樂在儒家美學的知識體系里是關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陶冶情操的重要領域,在系統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元素的基礎上,結合了“四史”以及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學習內容,為聲樂課程教學中具體作品的分析明確了時代背景。比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把紅色經典音樂教育融入聲樂課程思政教育的全過程,將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合而為一,自然而然地融入莘莘學子的精神世界。而音樂作為高校學生最樂于參與的課程,聲樂“課程思政”作為試驗,無疑是一種打破學科壁壘,進行學科融合的創新之舉,這種嫁接,也早已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眾多專家所認同。思政課程通過植入音樂元素得到教育質量的提升,音樂課程也將通過“課程思政”初步普及,不斷地拓寬思政教育和音樂教育的融合領域。
(四)圍繞聲樂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建立文化元素與具體音樂作品的一一映射關系。對每一首特點的音樂作品,從不同角度整理和總結出具體對應的文化元素,作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不斷探索將中國傳統聲樂文化知識技能傳授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匯融合,拓展音樂專業學生學習民族聲樂理論知識技能的渠道和路徑,在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抗擊新冠疫情等活動中,通過對相關歌曲內容的系統分析,培養夯實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五)建立思政系列課程與聲樂課程思政的良性互動關系。定期邀請思政課教師參與聲樂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點評,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中背景性文化知識的深刻理解,從而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也讓學生從一個側面明白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推動自覺提升音樂專業學生文化素養和綜合素質的主觀能動性。
此外,我們主動探索形成了“大思政”文化育人的教學體系,建立了聲樂與文學、聲樂與歷史、聲樂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聲樂與美術等學科或者課程的聯系,在交叉融匯中提升音樂專業師范生的文化素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三、文化育人導向下聲樂課程思政的啟示
聲樂課程屬于音樂學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要逐步培養聲樂類學生的審美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文化育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步驟有計劃地予以解決。結合我們教學實踐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啟示:
(一)必須持之以恒地優化音樂學專業教師資源,提升聲樂專業教師的文化素養和理論素養,為聲樂課程思政夯實教學基礎。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的“主力軍”,強化教師隊伍能力建設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關鍵,教師在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內涵的前提下,重視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把握好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之間的關系。幫助非思政課專業教師提升政治素養和教學水平,發揮組織作用加強課程團隊能力,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流互通,打造協同創新機制。
(二)必須強化課堂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渠道”意識,不斷優化“課程思政”的課程設計,逐步形成相對成熟的文化育人聲樂課程思政模式。要探索通過建立多樣的、生動的教學情境來豐富課程思政元素和課堂內容的融合。音樂學專業的鋼琴、聲樂、舞蹈等實踐性課程可將音樂內容解析、實踐體驗、效果呈現,通過“理—情—境”融會貫通在教學設計中,發揮音樂專業的德育潛力,構建音樂專業的課程思政體系,挖掘音樂教學中政治教育的隱性作用和潤物細無聲的功能,達到課程思政教學潤物細無聲,從而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精神風貌,與學校共同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把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到實處。
(三)通過課程建設提高學生對聲樂課程的認知水平,利用音樂學專業與其他專業的融合交叉為聲樂“課程思政”教學拓展空間。在近年聲樂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中,我們有一些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課程思政教育與音樂專業教育最直接的結合方式就是經典歌曲演唱。首先,要以經典歌曲的柔性特質,培育“入心”的教育功效,這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其次,以研究經典歌曲的音樂教學內容為主線。在經典歌曲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歌曲引發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共鳴,弘揚歌曲所歌頌的人物角色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特征,引導教育主客體互相砥礪、共同學習、不斷升華。音樂專業“課程思政”中紅色經典歌曲完全符合現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有關載體、內容和方式的理論要求,且能將三者融為一體。從前期有關實踐來看,經典歌曲融入思政教育有非常好的作用,特別是把握時事熱點,聚焦主流思潮,挖掘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的德育教育內容搬上舞臺,變成一個具有可欣賞性、藝術性,可享受的,并具有獨立審美體驗的音樂會活動,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學生通過紅色經典歌曲的演唱,在學習中體會、感悟、內化,再外化成要表達的符號或舞臺表現行為,擴大傳播影響等,都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