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出版改革的深入和出版制度的變遷,圖書編輯面臨著職業角色調整和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采用話語分析框架討論40篇圖書編輯的離職文本,發現圖書編輯在離職之際對其職業生涯乃至圖書出版業體制機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性話語構建,形成了職業隱喻話語、何以離職的釋因話語和對體制機制的宏觀反思話語三個維度的話語實踐。這些話語資源從“失敗者”的反向角度對我國出版業的體制機制、經營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頗具價值的鏡鑒智識資源。
關鍵詞:圖書編輯;離職話語;話語分析;出版制度
課題:2023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職業范式的制度性轉向、影響與規制研究”(編號:23BXW110)
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6.007
在出版業制度變遷的大背景下,我國出版業經歷了全面轉企改制和股改上市等不同階段,出版社變成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以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主導目標。制度變遷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出版社的組織變革和圖書編輯的職業角色調整,圖書出版業變成“高流動率”行業。離職之際,一些圖書編輯圍繞職業經歷與離職原因進行了個體化的話語實踐,而網絡媒體的崛起首次使得這些離職話語能夠“被看見”。離職話語一方面使得圖書編輯的工作實踐由私人經驗走向公共化,另一方面又建構了關于出版業的社會現實。這些話語雖然帶有個人色彩與主觀認知,但同時也指向出版業的一些共性問題乃至機制弊病,為我們認識出版業提供了一個“認知場所”。湯普森(John B. Thompson)認為“吸引和留住工作積極的編輯”是出版業成功的關鍵,分析圖書編輯離職話語有助于審視出版業的現狀與問題。離職編輯如何建構自己的離職行為?對圖書出版業有怎樣的認知與態度?圍繞這些問題,本文擬通過圖書編輯離職文本分析探究隱藏在圖書編輯離職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其映射出的圖書出版業存在的制度性背景。
一、文獻回顧與討論
(一)出版制度變遷與出版變革導致圖書編輯角色轉型困境
近幾十年來,全球范圍內的文化生產從審美邏輯到市場邏輯的轉變已經在不同領域進行著。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出版業加快了改革步伐,到2011年,我國經營性出版社全部完成了改制,從此進入“后改制時代”。后改制時代的出版單位由事業單位變為企業,組織變革帶來了組織性質、發展理念、組織結構、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根本性變化。轉企改制釋放了我國出版業的創新活力,提高了出版社的盈利能力,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但當事業和企業雙軌并行時,出版業的實際表現遠比政策安排要復雜得多。后改制時代的出版業如何適應新的角色邏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企業化的出版機構中,經濟邏輯變得更加突出并開始在許多方面對內容邏輯發揮作用,一些學者甚至認為經濟邏輯完全主導了內容邏輯。在事實層面經濟優先主義背景下,圖書編輯的文化功能被利益功能日漸遮蔽。圖書編輯普遍要進行帕雷斯基(LucaPareschi)所說的“閱讀”的文學能力和“計數”的商業能力的調適。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圖書編輯無不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行業的裂變式震蕩。變革意味著出版業員工身份的變化,身份的變化恰恰會影響到員工的組織認同感。商業主義沖擊、編輯文化情結不足以及出版單位管理理念的偏移等因素共同造成編輯文化理想缺失。有研究者認為出版社難以回避“市場化主體”和“行政性代理人”之間的固有沖突,難以避免社會責任和市場效益之間的矛盾。當傳統理念受到顛覆,新的土壤還未孕育完全,出版社面臨員工積極付出與認同感不足的矛盾,這些因素必然嚴重束縛發展與轉型,帶來結構化的合法性危機。
(二)圖書編輯的職業認同與職業困境
基斯·尼格斯(Keith Negus)將文化中介描述為介于生產和消費之間承擔象征性價值生產的職業群體,該群體生產文化產品并將其與消費市場聯系起來。文化中介依賴品味和價值方面的專業知識從事文化產品、服務和行為的生產工作。文化中介概念賦予從事象征性工作的中介以關鍵角色并賦予其以能動性。維護圖書編輯職業認同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承認其文化中介的價值,即社會、出版企業對圖書編輯在塑造文化規范和鞏固文化權威價值等方面的認可,這是圖書編輯職業認同的基礎。這種圖書編輯的職業認同話語從來都不缺乏,出版社群建構了關于編輯職業的無數“理想”話語,對自身的文化角色有著自覺的意識,并不斷建構其職業規范、標準與價值,試圖將其建構為一個類似新聞業的專業的文化實踐領域。如吳培華強調“書比人長壽”應該成為每一個具有出版理想的出版人的終身追求。段樂川認為編輯職業認同包括職業動機、職業興趣、職業意志和專業技能等。
但現實情狀與理想話語并不完全吻合,應然和實然之間實際存在著一條無法跨越的溝壑。這些理想話語自然具有激勵鼓勁的精神價值,但顯然忽視了一線圖書編輯的現實境遇和真切感受。事實上,圖書編輯的地位一直在下降,這與其作為具有能動性的“文化中介”的職業角色并不匹配。趙玉山等認為低薪酬和晉升難是出版行業發展的痛點。在2019—2020年度的《出版人職業生存現狀調查樣本報告》中,他又指出工作難度高、職業病多發、專業培訓少、薪酬體系不完整已成為普遍難題。姜??疾炝司庉嬙谛睦?、身體和認知方面的失衡狀態,分析了編輯人員在流動之時所存有的專業性、身體性、行業性以及情懷性的健康選擇,并以此延伸出延續、取舍、許諾及對抗的健康反應。劉蒙之和王詩夏研究發現,雖然圖書編輯以理想主義的敘事話語激勵自身,但制約其文化創造性的現實條件也不容忽視。
(三)離職文本話語分析
離職告白作為職業話語的一部分向社會揭示了話語主體的生存現狀、情感傾向、行業見解以及未來去向等。雖然圖書編輯離職是出版業的普遍現象,但是因為圖書編輯很少像記者那樣對離職行為進行書寫,所以關于圖書編輯離職的記錄、書寫、告白等文本非常有限,這與記者離職潮中大量離職文本得以產生并公布于公共空間不同,因此,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聞學領域。
新聞學領域的離職話語研究主要討論話語反映的行業現狀以及離職動因。厄舍(Usher)發現離職記者的告白話語中有他們對新聞理想的看法、對經濟的擔憂和對技術變革的思考。白紅義選取12位離職新聞人的告別文本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其入場敘事展現了對新聞業舊時輝煌的集體懷舊,其離職動因與新聞業的結構性困境密切關聯,其離職去向折射出對新聞業前景的思考。一些研究關注話語實踐的權力關系和話語策略。王沖指出離職話語圍繞“新聞理想”和“新媒體”兩大話語核心進行話語的組織和建構,該組織和建構隱含著權力關系和職業身份認同。還有一些研究剖析告白話語的價值涵攝和社會影響。胡沈明等認為傳統媒體人離職告白的發布會妖魔化了新聞業,降低了人們對新聞行業的信賴感并給傳統媒體帶來了生存危機。馮強和孫璐璐研究發現,離職媒體人在職業生態困境與離職轉型間建立連接,建構起“危機—轉型”話語。
其實一直 以來,驅動圖書編輯逃逸出版業軌道的理由從來都不缺乏,而且呈現出疊加的趨勢。席靜雅發現圖書編輯存在情緒耗竭、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不能擺脫的困境。多角色轉換引起職業目標混亂,瑣碎工作消耗了圖書編輯的精力,低成就感引發職業評價下降,不公平感誘發憤怒情緒,工作缺乏自主性則產生無力感。葛倩指出圖書編輯職業存在錯誤最大化評價模式、角色社會價值不高、考核指標逼迫、工作環節瑣碎、職業發展不明確、跟不上科技發展等六大問題。凡此種種,積少成多,導致朱金波指出的“焦慮的編輯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的認識不足,沒有肯定的內在確認,也就很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從中感受到樂趣”的現狀生成??迫↙ewis A. Coser)結合西方出版業的現狀,認為圖書編輯的離職率較高,他指出,“編輯很可能受到結構上高度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影響”,但“與大多數官僚機構傾向于在公司內尋找職業機會和向上流動的在職人員不同,編輯往往會以相當快的速度從一家公司遷移到另一家公司”。而我們觀察到的情況更甚,離職編輯們并不是從“一家公司遷移到另一家公司”,而是揮手自茲去,永遠告別出版業而在其他行業另謀生路。
二、理論視角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試圖借鑒社會學研究范式,關注出版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社會地位和人際交往等。福柯(Michel Foucault)將話語視作一種包括社會身份構建、社會認同與社會表征構建在內的主觀維度的生產性實踐,在這種實踐中,話語施展出其生成性的力量,形構出社會實踐。諾曼·費爾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的話語分析框架把話語分為文本實踐、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向度,文本實踐向度關注文本的語言分析,話語實踐向度說明了文本生產過程和解釋過程,社會實踐向度關注社會分析方面,本文將采用這一框架對離職編輯的離職文本展開分析。
本文的數據材料全部來自網絡媒體上公開發布的圖書編輯離職文本。與新聞記者離職時喧囂而充滿儀式感的離職文本生產不同,雖然圖書編輯的流動每天都在發生,但是極少有編輯進行儀式化的書寫和傳播。因此,編輯離職很少引起出版行業的廣泛討論和反思,大眾媒體更不像對待名記者轉型那樣給予圖書編輯同樣的關注。因此,尋求圖書編輯的“離職文本”或“離職告白”一直較為困難,這可能與新聞和出版領域不同的習慣、文化資本和職業規訓差異有關。在傳統條件下,我們要通過深度訪談或者索要紙質辭職報告的方式才能獲得相關研究數據,然而已經離職的圖書編輯因為心理回避或其他原因通常不愿意接受研究者的訪談。而出于隱私性、敏感性等管理層面原因,研究者更難從出版社的人事部門獲得圖書編輯的辭職報告。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新一代的圖書編輯本身就是“網絡原住民”的一代,他們習慣進行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表達。離職后,他們中的部分人選擇在互聯網上進行這段職業生涯結束時的“自我言說”,這就為本研究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他們在互聯網上暢所欲言,沒有了辭職信的程式要求和謹慎態度,這些離職文本的內容更加真實和深刻,使本研究變得可行。
本研究從2020年8月開始通過各種網絡渠道搜集相關文本,直至2023年6月共獲得離職告白文本40篇,共計148 169字。這些離職文本主要通過以下五個途徑獲得:(1)豆瓣小組的話題討論、評論以及日記;(2)知乎上的問題回答、評論和個人文章;(3)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如“出版商務周報”“做書”以及離職編輯的個人微信公眾號等;(4)微博發文與評論,如@社畜茶水間等;(5)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搜狐網等。在離職告白文本收集完成后,研究者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三個維度對離職文本展開細致分析。首先探討離職話語的文本架構,試圖分析離職文本“構建了什么樣的職業形象”;其次研究圖書編輯“何以離職”的話語實踐,考察離職原因;最后重點探究離職話語指向了出版業的哪些宏觀的體制機制背景問題。
三、研究發現
(一)職業認同建構:圖書編輯離職文本中的隱喻話語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和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指出,人們用隱喻來定義各種現實并在隱喻建構的基礎上采取相關行動。分析離職告白文本發現,文化隱喻和勞動隱喻是離職文本廣泛采用的修辭形式,建構了圖書編輯“文化引路人”和“工作的奴隸”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形象。其中,文化隱喻凸顯的是圖書編輯的文化理想與責任,勞動隱喻凸顯的是圖書編輯的勞動“異化”與職業倦怠。
1. 圖書編輯職業的文化隱喻
內奧米·帕斯卡(Naomi B. Pascal)在《編輯:尋找隱喻》一文中對西方國家的圖書編輯職業進行了積極的建構,他提出作為母親的編輯、作為牙醫的編輯、身為變色龍的編輯、作為導師的編輯、編輯是助產士等隱喻,總體上對編輯的職業角色采取了積極的文化隱喻。 本文分析圖書編輯離職文本發現,圖書編輯在離職之際往往以一種緬懷式的強調對其即將離開的崗位進行積極的隱喻建構。
在圖書編輯的離職文本中,有“文明方向的引路人”“人類精神產品的工程師”“手藝人”“為他人做嫁衣”“伯樂”“橋梁”等隱喻,這些話語體現了離職圖書編輯將其職業建構為文化產業的發現者、塑造者、選擇者、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范·戴克(Van Dijk)認為,隱喻所涉及的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映射及其隱含意義是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文化知識,體現了他們共同認可的標準和價值觀?!拔拿鞣较虻囊啡恕币约啊熬癞a品的工程師”的隱喻是對圖書出版業審美邏輯的映射,為讀者創造出有利于社會進步與人全面發展的“精神食糧”成為圖書編輯的職業追求。“橋梁”“伯樂”與“為他人做嫁衣”的隱喻表達體現出編輯與作者、讀者的聯系與連接,暗示著圖書編輯甘為人梯的價值取向。然而,關于編輯職業的積極隱喻建構似乎只是離職話語的一個等待轉折的鋪墊,這些離職話語在進行職業緬懷儀式過后,又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一種消極的職業隱喻。
2. 圖書編輯職業的勞動隱喻
文化隱喻構建的理想敘事不能替代圖書編輯工作“異化”的現實。當理想敘事與工作現實之間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時,圖書編輯內心產生迷茫、不滿,選擇“出走”成為離職話語中圖書編輯的情感傾向。萊考夫認為,隱喻的重復使用具有規范和再次強化的功能,改變甚至是限制著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一種新的隱喻也可以通過源域的一系列隱含意義對要表征的目的域做出界定。在一些離職文本中,圖書編輯將自己從事的職業建構為“背鍋俠”“面面俱到的鋼鐵俠”“工作的奴隸”“聽話的干活機器”“多功能處理機”(S1)等隱喻,這種建構突出了圖書編輯在工作生涯中體驗到的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困擾。部分離職圖書編輯在告白文本中痛陳“編輯需要背的鍋比作者還多,編輯需要應付每年N次的質量檢查,有什么問題管不到作者,但治一治基層編輯還是手到擒來”的“背鍋”境況。一些離職的編輯認為自己曾經供職的出版社效率低下,在體制束縛下存在復雜冗長的工作流程,太多的內耗成為其工作的常態,容易讓人變成“工作的奴隸”,慢慢喪失發現新事物的能力和產生新想法的動力。同時,有個別圖書編輯表示自己供職的出版社只會“隨意支配”年輕人,各種選題想法大多被限制與壓抑,成為“聽話的干活機器”。
3. 先揚后抑的隱喻轉折
大多數選擇離職的圖書編輯在離職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構建了關于出版業的“理想話語”,具體包括愛書情懷、閱讀興趣、文化氛圍、對出版職業共同體的向往等。如“作為愛書之人,我想自己決定一本書的書名、封面、宣傳方案,把自己做出來的書送到更多人的手上”(S2),“讓人類當中最孤單、最敏感、最有發言欲望的人,發出自己的話語,從而構建出大大小小的共同體”(S4),“碰到一個可愛的作者,編一部美好的書,可以表達一些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意愿,同時能有益于別人,有益于社會”(S5),這些“理想”話語是他們職業生涯的價值映像和行動指南。但隨即筆鋒一轉,又都建構了工作氛圍與職業狀態的負面話語,這與社會大眾理想中的圖書編輯職業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一些離職編輯通過勞動隱喻發出“入行請慎重”的勸退話語,影響著人們對圖書編輯職業的看法,當然也有助于人們認識圖書編輯職業流動現象背后的出版業的深層次問題。
離職文本中并存的文化隱喻和勞動隱喻凸顯著圖書編輯的理想敘事與現實困境,兩種不同的隱喻類型指向不同的修辭意圖,揭示了圖書編輯隱含在話語中的理想信念以及受到的現實打擊。一些強調“異化”的消極話語以及話語中訴諸吐槽主義的“機器”標簽反映了編輯離職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
(二)圖書編輯何以離職的釋因話語
1. 體制機制問題
體制焦慮成為一些離職編輯支配性的情感經驗,抱怨主義是他們對體制機制的話語重心。這些告別話語一部分反映了粗放式管理、行政化色彩濃厚等制約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瓶頸問題,另一部分則高度聚焦企業制度體系市場化轉型不徹底的弊病以及落后的企業管理帶來的各種沖突。
這些體制機制話語體現在圖書編輯對公平和創新的挫傷話語中。當圖書編輯感受到不公平和難創新時,則會降低工作投入。一些圖書編輯指責了領導“大過天”的工作作風,認為程序毫無公平可言,“獎金的分配由編輯中心主任一手把持,獎金的多少完全靠主任的良心”(S6)。在人員構成和工作待遇方面也體現出行政官僚化的不公正色彩?!艾F在基層的編輯進去可能工資漲幅不大,但關系戶和非關系戶差別很大。”(S7)創新和轉型在諸多單位成為無源之水。某圖書編輯提到總編輯辦公室主任的話:“一個有想法的年輕人,注定與這個環境格格不入?!保⊿8)這說明部分出版社存在編輯聲音不被重視的體制束縛。這些離職話語反映的事實是,作為出版業中最主要的文化角色,圖書編輯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話語權。體制問題導致良性溝通的渠道被堵塞,一些編輯感受不到尊重與支持,也就喪失了對出版社的信任與忠誠。
亞瑟·斯蒂奇科姆(Arthur Stinchcombe)認為,圖書出版類似于建筑業,因為它的大多數單位都是按照工藝而不是官僚路線組織的。 這和赫希(Hirsch)描述的理想的出版業情況類似,“雖然行政人員可能會對最終產品進行修改,但低級別的編輯被授予生產的責任”。這種制度文化的形成是因為“暢銷書配方的精確成分普遍存在不確定性,管理人員被迫相信員工的專業判斷”。圖書出版業的體制機制話語是離職文本中可見度最高的話語類型,認為出版業的管理機制直接影響圖書編輯的工作實效,體制機制對圖書編輯的創造力、效能感、職業認同具有重要的影響。
2. 經營管理水平與角色認同危機
離職文本還說明,個別出版社存在的領導水平低下、管理體系混亂、人才培養意識不足、考核體系壓力過大都使得離職的圖書編輯產生角色認同危機。職業認同危機話語聚焦的核心議題是出版社能否重建編輯的信心,為編輯提供一致的職業認同基礎,提供圖書編輯的工作、生活所依賴的物質和文化條件,調節其工作與生活的關系。倘若出版社無意或不能進行調節,沒能建構圖書編輯的職業認同,那很可能造成一些圖書編輯離開出版業。
個別出版社領導能力不足,出版思路混亂成為編輯對其供職的出版社形象的主要認知。某圖書編輯認為自己的主張與領導的出版思路存在極大分歧,“領導的出版思路是要鋪開品種,書做得多而雜,但這樣毫無大學社的特色”(S10)。有一位圖書編輯用“瞎指揮”來形容領導設計的產品布局的混亂,“大部分做出來的書,都成為庫存書了”(S11)。在這一過程中,圖書編輯的精力被耗費,他們對領導的管理能力產生了懷疑,降低了自身對出版社的歸屬感、信任感和自豪感。
一些出版社管理體系的混亂帶來了圖書編輯工作效率低下的后果。“策劃只管組稿,將內容開發和文字加工全丟給文字編輯處理的模式”(S12)是不少出版社最流行的分工形式。這種崗位制度設計上的認知盲區和人員配置上的根本性錯位不僅存在于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之間,還存在于發行人員與圖書編輯的關系之中。有一位離職編輯認為“最讓人痛苦的事”是“發行不給力,對渠道的掌控力太弱,導致有價值的書得不到廣泛傳播”(S13)。還有一位編輯表示,“社里的發行部跟佛一樣,沒有配合,我們只能自己找渠道,從做書的人變成賣書的人”(S14)。
此外,不少出版社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還較為落后,在新人培訓、成長指導等方面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真空,卻要求員工像“學徒”一樣服從和苦干。少數出版社領導沒有培養員工成長的意識,其“培養”目標不是成為獨當一面的編輯出版人才,而是熟練的“看稿工”、能承包各種雜事的“全能校對”,甚至是隨時可以被替換的“螺絲釘”。一位入行多年的圖書編輯表現出對“學徒制”落實效果的質疑:“九成的出版企業都是要靠新人自己摸索,根本沒有所謂‘師傅’的存在,只能靠自己不斷試錯,在被批評、被懲罰中慢慢成長。”(S15)
在不少出版社,圖書編輯不僅要成為專業技能方面的“多面手”,面臨編校、審讀乃至多重任務模式,還要完成各種考核指標。一位醫學出版社的離職編輯認為,人均1400萬的碼洋給自己和同事都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印數上不去就只能堆積數量。圖書編輯的日常生活由此淪為無止境的數字管理馴化過程。“按照社里的考核標準,圖書編輯每年都要完成十幾本書,貢獻十幾萬利潤,才算完成任務,然后才有資格談年終提成。”(S16)在出版業中,尋求盈利成為中心話題本來無可厚非,但以量取勝,依靠數量抵消書號任務迫使圖書編輯們不得不多做書。更有編輯在離職告白中揭露考核任務的殘酷現實:“編輯部每年年初要簽任務狀,類似于圖書出版行業的KPI。年底若是完不成,就會被視作不合格,不僅考評降級,獎金跟著泡湯,而且影響來年任務狀的簽署。”(S17)單維度的“一切向錢看”作為一種批評話語在離職告白中具有極高的可見性。話語指向的受害者正是圖書編輯自己,這意味著盈利壓力是大量圖書編輯面對考核邏輯時最強烈的現實感受。
3. 職業勞動超載與生存壓力加大
通過對離職話語的分析還發現,工作強度超載和生存話語激發了圖書編輯對編輯職業危機的批評與反應,這幾乎是導致圖書編輯離職的最后因素。
圖書編輯一方面面臨著身體與心理雙重失衡的狀態。圖書編輯在長時間高強度地審讀同一部作品尤其是情感突破心理防線的作品時,需要反復在“入戲共情”與“出戲回歸”的狀態中搖擺和調適。久而久之,容易產生抑郁情緒。在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下,部分編輯出現關節酸痛、眼睛干澀、腸胃不適等癥狀,他們在身心失調后選擇了離職。另一方面,編輯工作向圖書編輯的非工作領域滲透太多給其家庭生活帶來了矛盾。一位從業16年的圖書編輯表示自己有一段時間同時操作22本書,忙得昏天黑地,只能把前來探望的老婆“晾”在一旁(S18)。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沖突導致了圖書編輯的離職(S19)。
一些離職編輯所在的出版社薪資福利保障缺失和發展空間的狹窄加大了圖書編輯的生存壓力。一位離職教輔編輯認為,“待遇差到不能養家糊口,成都的教輔編輯待遇確實讓人難以接受”(S20)。不少圖書編輯表示自己是在“用愛發電”,苦苦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離職成為其保障生活的無奈選擇。李開龍等人的研究指出,隨著出版業的轉企改制與相關福利的逐漸取消,在事業和企業編制雙軌并行的狀況下,很多編輯基本無法享受關鍵性隱性福利,兩種編制身份的體制性落差使得中生代員工的失落感日益強烈。一位離職編輯用“出套書就可以分套房子的好日子過去啦”(S21)來表達內心的遺憾與失落,本就不高的待遇再加上缺少各種福利保障,造成了部分圖書編輯在婚育后的離職轉行行為。此外,圖書編輯還普遍感到發展的迷茫,“絕大多數編輯一輩子就是個小編輯,掙不到什么錢,也擔任不了領導職務”(S22),渺茫的職業發展導致了部分編輯離職行為的發生。
(三)圖書編輯離職話語中的出版制度反思
費爾克拉夫認為話語在社會意義上是建構性的,其建構效果包括社會身份、社會關系、 知識和信仰體系建設等三個向度。 圖書編輯的話語實踐最終對出版業和編輯職業進行了反思。一位離職編輯希望自己的離職告白話語“能為正在出版業工作,或者猶豫要不要加入或離開出版業的你,提供一個真實的參考”(S23),“你們對圖書編輯工作的想象大概七八成都是幻想,而現實的部分年輕人幾乎都沒有心理準備”(S24)。這些離職話語總體建構了圖書編輯的現實狀態以及理想的出版職業的想象空間。
1. 職業沖突建構:“以至于只剩情懷了”
話語不僅是表現世界的實踐,而且是在意義方面說明世界、組成世界和建構世界。圖書編輯離職話語一方面建構了離職行為的正當性,另一方面,這些離職的圖書編輯對于離職正當性的話語建構也影響了社會大眾對圖書出版業的認知。大多數離職話語自然表現出對現有出版業的失望,這種失望既是技術沖擊帶來的,同時也是現行制度帶來的?!俺霭嫘袠I是需要情懷的,以至于只剩情懷了”(S25),“我剛入職的時候,主任常拿老一輩的出版人來激勵我,大談出版情懷、出版人的責任與義務,可是高尚情懷在現實面前如同窗戶紙一樣,被戳得滿是洞眼”(S26)。作為一種行業規范和話語體系,出版專業主義主要表現為宣海林所說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價值取向,也是一種以社會責任感為導向的意識形態。相當多的編輯離職話語都涉及物質回報問題,招聘的高要求、工作的高難度與現實的低收入形成了巨大落差。“溫水煮青蛙”成為生產現實話語的重要符號資源,彰顯著出版理想與工作現實的強烈反差?!耙欢?85、211(高校)畢業的碩博,卻只拿著剛夠糊口的工資做挑錯別字和打雜的工作”(S27),“出版企業永遠不用擔心招不到人,總會有無數剛畢業的熱血青年前赴后繼,來承受希望和折磨”(S28)等話語中既包括不可避免地淪為可隨時被替換的“工具人”的心酸,又有對心照不宣的產業紅利——最大限度地壓低薪資,獲得廉價勞動力的批評與不滿。
本文對離職話語的分析發現,在身份建構方面,圖書編輯的話語實踐運用隱喻形塑了文化打工人的職業形象,“一入出版深似?!背蔀椴糠蛛x職編輯的勸退話語,部分離職編輯極力強調出版業較低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落后的思想觀念以及舊體制帶來的慣性影響。編輯職業形象在這些離職話語中得到重構,體現出這一群體在話語建構中的反思性,凸顯潛藏于話語之下的出版業機制落后的本質。
2. 職業權威消解:離職成為必然
我們對離職話語的分析發現,圖書編輯的離職話語彰顯著一種內涵尚未明確的出版專業主義對專業權威的維護。但當出版專業主義受到市場邏輯的沖擊時,圖書編輯提升話語權的想法被扼殺,專業主義敘事失效和理想幻滅加速了圖書編輯的離職選擇。
在一些離職編輯看來,圖書編輯的地位不斷降低,自主性和話語權被剝奪。一如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分析法國文化行業時所說:“在編輯室、出版社和類似場所,‘評級心態’占主導地位……市場越來越被接受為合法化的合法手段?!?在嚴苛的考核指標要求下,一些圖書編輯感到“被工具化”,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他們不得不采取加大數量、犧牲質量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S29)離職編輯認為“編輯的考核是利潤而非質量,難怪我們做不出好書,也難怪我們會成為夕陽行業”(S30)。“關系稿、爛書、偽雞湯書,什么能迎合消費者做什么,什么賺錢做什么”(S 31),導致部分圖書編輯難以平衡“市場—文化”的雙重職業屬性。一位離職編輯認為:“越是做文化越容不得為了利益去做猥瑣的事情,總要有點骨氣和潔凈意念才能做出干凈的東西來,才能對得起社會?!保⊿32)有一位離職編輯表示,“好的出版環境需要讀者、從業者和執法者的共同營造。不管環境多么復雜混亂,總有一些價值需要倡導,總有一些事情需要完成”(S33)。這說明應該以審美邏輯而不僅僅是指標完成的經濟邏輯作為出版社的首要組織目標。
一旦出版業的一些制度安排無法與圖書編輯的現行職業理想相適配,離職就成為必然選擇。本文所分析的離職話語提到多元化的離職去向,建構了新舊身份之間的聯系。一位圖書 編輯離職后加入一家網絡文學公司負責數字出版,在新興出版領域延續自己的出版理想,另一位從業7年的圖書編輯辭職后自主開辦了三家繪本館;一位編輯離職后開了一家書店繼續發揚自己對書的情懷,一位學術圖書編輯轉行互聯網公司做知識內容方面的運營工作,與內容的接收者更直接高效地交流。這些離職編輯普遍對自己曾供職的出版社的工作前景不抱希望,而且對出版業充滿了倦怠和無奈之情,他們運用告白話語與自己的職業揮手別離?!霸诤茈y拿到體面薪水,還要靠情懷加持的出版業,再要求作為‘打工人’的編輯不求名利、為他人做嫁衣、乖乖處理領導安排的稿件,就未免有點不合情理?!保⊿34)這種告別,大都是永遠徹底地告別出版業,而不是科塞所說的跳槽到“另一家出版社”。
3. 離職后的呼告:“理解你身邊的圖書編輯吧”
大多數選擇離職的圖書編輯對出版業抱有一種總體性的負面評價,但其主要目的是把離職話語當作引發公共話題和建構專業認同的策略。“雖然已經離開圖書編輯這個圈子了,卻仍然保持著一個編輯應有的真誠與包容。”(S35)離職選擇并沒有動搖他們對出版理想的認可,傳播思想文化、傳承人文精神仍然是他們共同的價值體認,也是他們選擇新職業的重要考量。在觀念建構方面,離職的圖書編輯普遍呼吁社會善待和理解圖書編輯,希望讀者感受圖書編輯的匠心,號召讀者“珍惜看到的每一本書”。盡管難掩失望與不甘,離職編輯卻沒有否定圖書編輯職業的文化中介價值,仍以積極的話語建構圖書出版事業,離職話語中體現出應繼續堅持出版專業性和權威性的價值映象。
一位離職編輯在告白文本中呼吁:“理解你身邊的圖書編輯吧,沒有了 這群守望者,你的生活該是多么無趣。”(S36)即使已經離職,不少圖書編輯仍然在告白文本中為后來者喚醒出版人的文化定力:“出版是一個終身付出的行業,新入行且喜歡文字的你,要有這個覺悟,千萬不要浪費時間,每天讀書才能做出對得起讀者的好書?!保⊿37)同時,很多離職話語也傳達出對出版新人的美好希冀:“希望作為編輯的你,能夠不被這樣浮躁的空氣所裹挾,踏實地走好每一步。”(S38)“我也希望我和我的同輩、后輩們,能夠在一個更有尊嚴的環境中工作,而這一個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爭取?!保⊿39)離職編輯通過離職文本召喚出版行業崇高的文化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建構出版新人的信仰體系。但是正如一位編輯所言:“為了更好地存活下去,人類會選擇性地過濾掉一些痛苦的經歷,所以回憶總是帶著美好濾鏡?!保⊿40)這些離職話語,似乎也是一種儀式化的美好濾鏡。
結 語
本文研究發現,圖書編輯的離職話語規則通常從自身對出版事業的熱愛的波峰談起,在現實體制與環境的波谷中定格,到最后黯然離去。盡管離職行為是圖書編輯的個人選擇,但的確也緊密地與出版業的宏大脈絡相聯結。我國圖書出版業存在一部分出版社市場化程度不高,對圖書編輯職業角色認知不充分、積極性調動不充分,人力資源管理改革不深入,管理體制死板、科層文化過于森嚴等問題,這些都在離職話語中呈現出來。由此造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矛盾越發尖銳,審美和市場邏輯的失衡,導致圖書編輯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進而消解了圖書編輯的理想情懷與職業認同,驅使他們選擇離職。
本文分析的圖書編輯的離職話語是其對出版業的真實感受的主觀表征。從世俗意義上講,這些離職編輯顯然是被出版業改革的巨型渦扇甩出的那部分人群,容易被社會貼上“失敗者”的標簽,然而他們的離職際遇并非職業生涯的純粹失敗,而是一種主動調適行為。同時,離職話語還從一個“失敗”的角度為我國的圖書出版業改革提供了觀察角度。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個別圖書出版社在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間。一小部分圖書編輯選擇離職是正?,F象,每個行業都存在人才流動的問題。但我們也要看到,大多數圖書編輯選擇堅守崗位恐怕也不全是因為對編輯職業滿意,更可能是出于熱愛或妥協。如此,這些圖書編輯關于出版業的離職話語也在提醒出版業在制度變遷和銳意改革中依然存在行業想象與改革進程的落差。本文對圖書編輯離職話語的分析旨在從作為文化中介的編輯的生存狀態角度觀照我國圖書出版業體制機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供審視這些問題的話語資源,從而為建構趨于理想的圖書出版管理制度提供智識參考。
(作者劉蒙之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付正葦系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23 級碩士研究生)
* 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 級博士生袁麗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