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泉高致》中觀照自然山水的方法論
(一)《林泉高致》中的“林泉之志”
郭熙在《山水訓》的開頭就提到:“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塵囂韁鎖, 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 茍潔一身出處,節義斯系,豈仁人高蹈遠引, 為離世絕俗之行,而必與箕潁埒素,黃綺同芳哉……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 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洋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可見在郭熙心中,塵世的喧囂和浮躁是為君子所厭惡的。只有在自己抱有一顆虛靜之心沉浸在寧靜的大自然的時候,君子的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可以說郭熙也把林泉山色當作隱逸者全部精神的實踐。但是他認為,山水雖為君子所神往,但不一定非得隱逸山林。士大夫們可以不離開城市就坐享林泉之美、體味四時變化,也入世也出世。雖然身在朝廷,又不忘情山水,所以只好用山水畫來彌其不足,這就是山水畫存在的價值。
(二)師承自然的方式:“飽游飫看”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創作離不開對現實生活的參照。由此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游歷自然、依據客觀的自然進行創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師承自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飽游飫看”“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提出:“欲奪其造化,則奠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這一說法是針對當時因襲模仿的流弊而提出的。
中國自古講究“天人合一”,古代畫家認為繪畫創作必須達到人的主觀深思與自然山水中的美麗景色相融合,要胸中飽含自然之境, 通過游歷自然、細致觀察創作出可以感染人心的作品。藝術是介于現實與真實之間的美好事物,它來自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藝術家看到自然中使人心情激動的畫面,會生發繪畫激情, 從而能產生強烈的繪畫創作欲望,便會用畫筆記錄下美好的畫面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在觀察對象時,人的主觀感情起著很大的作用。人心情好的時候觀察自然便覺得一切事物都很美好;人心情壞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面目可憎。所以在觀察自然時的心情、心境對畫作的呈現有著很大影響。郭熙認為,只有抱持“林泉之志”,對生活對自然的感悟才會真正轉化為繪畫者內心情感的一部分,才會有“身即山川而取之”的感悟。
(三)山水畫創作中空間營造及布局構思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把水當成自己的血脈,把草木當成自己的毛發,把煙云當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鮮活起來,有了草木就顯得繁盛,有了煙云就更為秀媚。水把山當成自己的臉面,把山亭水榭當成自己的眉目,用打魚垂釣來彰顯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顯嫵媚,有了亭榭而更顯明快,有了漁釣之人才更空曠落寞。這是山水畫應有的布局構思。
其中郭熙提出了最著名的畫面意境的“三遠”構圖方法:“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 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
“三遠”理論可謂郭熙畫論中最具價值的理論之一。“三遠”理論是郭熙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其為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如何觀察山水為畫面取勢做了很好的總結。
“三遠”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深、平” 三種畫面走勢。“高遠之勢突兀”,即高大之遠; “深遠之意重疊”,即深邃之遠;“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即平緩空闊之遠。山體重疊縱深,山峰與白云相互掩映,山體顯得更加高聳挺拔,而這些都是通過山體的互相交錯重疊建立起來的。
“三遠”理論使山水在意境的創造上有了更廣闊的空間,虛實在畫面中得到了完美的布置,有限的二維平面空間得到了延伸,又生發出無限的三維空間為觀眾留下無限遐想的余地。既使眼睛看到美的畫面,又使心靈暢游其中。
正是由于郭熙對“平遠”的推崇,才使得后世文人畫風離不開“遠”“淡”的境界。
眼睛對真正的山水進行接受,通過畫家的頭腦進行主觀經驗的選擇改造后,創作就完成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從而真正進入了創作的階段。“林泉之志”是對主觀看客觀對象時所提的要求,而“解衣盤礴”“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則是說明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畫家所應具備的心理狀態。
二、《林泉高致》中山水畫的創作理念
(一)山水畫創作中“胸中寬快”“意思悅適” 的創作心境
“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
《莊子》謂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晉人顧愷之必構層樓以為畫所,此真古之達士。不然,則志意已抑郁沉滯,局在一曲,如何得寫貌物情、攄發人思哉!”真正的畫家在創作時是不會受權勢、金錢等外界事物干擾的,是不拘泥于行跡的。郭熙這句話意在強調只有不為外物所牽絆,心無旁騖,才能做到“胸中寬快,意思悅適”。
創作的心態心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創作繪畫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郭熙的畫論中我們能體會到,他認為保持精力集中是繪畫創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作品的創作心態更能直接地影響繪畫構思以及用筆技法方面。全神貫注、嚴謹認真的態度可以使繪畫者全身心地投入創作,這樣可以避免因思慮不周造成的一些作品思想不深刻、構圖不舒服、形象不完整等缺陷。
一方面,從作畫者的角度來看,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澈透明,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滌除玄覽”,因心造境,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另一方面,從欣賞者的角度來看, 是希望觀者以“林泉之心”來看時,能夠觸景生情,生成一種主觀臆造,與客觀物象進行融合,達到一種物我唯一的境界。而這種對“虛靜”之心的追求與莊子不謀而合,且在實際的創作中,這種心境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眾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夠進入繪畫創作,是因為某個想法或是靈感帶給人創作的沖動,而這種想法和靈感是在人內心沉靜的時候突然所得,從開始到結束,其中又必然會有某種心境來支撐作畫者,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使作畫者完成創作。我們可以把這種心境看作是一種至虛至靜的狀態,也就是郭熙所說的“林泉之心”。劉默認為“中國藝術最高意境的誕生,是源自于虛靜至極的心靈,即吾人身心的深化、澄化與凈化”。這既是對莊子思想的解讀,也是郭熙“林泉之心”的內在要求。
藝術創作并非單純地模仿自然事物,其中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對事物的認識。所以當畫家并沒有全身心地投入繪畫、內心不單純時,必定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必定會影響繪畫時的用筆,會出現用筆呆板停滯、筆意不連貫等問題,從而使創作不盡如人意。所以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特意強調繪畫時“胸中寬快”“意思悅適”的創作心境對繪畫創作的重要性。
(二)山水畫創作中“必須注精以一之”“專神”的創作態度
“凡一景之畫,不以大小多少,必須注精以一之,不精則神不專;必神與俱成之,神不與俱成,則精不明;必嚴重以肅之,不嚴則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則景不完。”在這一部分,郭熙進一步指出了因畫家的創作態度而給作品造成的缺陷和不足,強調在繪畫創作中應聚精會神,以達到“專情”的境界。
繪畫創作并不是簡單的、可以一蹴而就的, 在創作之前首先要進行創作構思,在反復參照現實自然物象后,結合自己的想法和創作思路, 將心中已有的圖式與眼前的客觀物象結合,做到心中有數。這時再去落筆繪畫自然意在筆先, 下筆果斷。
在心里具備“林泉之志”后進行創作時, 這種專一、專注的態度便會對繪畫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好的繪畫作品的標準并不全都取決于畫家技術水平的高低或年齡大小,從某種角度看還是由畫家對畫作投入的感情、注入的精力來決定的。郭熙認為“人須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是說不受雜事等外部事物的影響和干擾, 在創作中持有專注安寧的心態很重要。
[ 作者簡介] 李晨赫,女,漢族,吉林長春人, 長春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畫。杜永剛,男,漢族,長春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