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彩風景畫意境探源與價值
水彩畫中的意境一開始被認為是西方造型語言下的光影關系的極致追求。水彩畫意境的塑造逃不開對光影及顏色的把握,這是塑造畫面意境的基本。水彩畫進入中國后又有了本土化的發展,因其與中國山水畫在材料屬性上有相通之處,故而受到中國畫抽象審美的影響。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說:“藝術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深層的構創。”在本土化的發展中,水彩畫意境融入了更多抽象的意味。而水彩風景畫的意境是需要對空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是要在一個有限的平面中對于空間的無限遐想,是要進行情感的交融使畫面有故事感。如果說意境是單純對顏色和事物的概括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好的意境就應該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藝術家將其所想要表達的觀念, 通過對某一事物的再現作為意象來進行表達, 要求與景色產生情感的共鳴,并通過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加以表現,這樣才能夠讓畫面擁有如詩歌般的意境。風景畫作為水彩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諸多藝術家會通過風景寫生來表達自己所追求的藝術境界。而現代水彩風景畫的新發展,則要求藝術家有更深層次的哲學素養。藝術家內心是意境的一方天地,內心是
否擁有力量與知識是能否創造出意境的重要條件。意境表現的高低與藝術家的審美、素養息息相關,與畫面的尺幅大小無關。就如柳毅老師的作品《水隨天去》,雖然是小畫幅,但其畫面中卻表現出“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廣闊意境。
水彩這個繪畫媒介有其營造意境的獨特優勢。水彩顏色淡雅、清透,其材料屬性能更好地描繪出意在筆下、色隨水行的藝術作品。水彩意境研究是提升畫面深度、豐富哲學思想的重要途徑。意境要求畫家重視提煉、概括,強調運用聯想、想象等較隱喻的表現手法,從而更能與觀者內心產生共鳴,留給人無盡回味。
二、心靈的寫照:水彩風景畫意境的心理感知
水彩畫中的意境需要結合深層的藝術體驗。首先,藝術家的生活體驗是永恒的主題, 藝術家需要了解自己,與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 從對生活的觀察中與自己的內心產生聯系,這樣才能有真的“生活感受”。這正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又如瑞士思想家阿米爾所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畫家要對自然有嚴謹觀察的心。水彩風景畫中的意境之美,在于生活圖景和思想表現的結合, 在于身處景色之中體會其中的情調與氣質。藝術家要學會怎樣表現出自己的感情,不擇手段、擇一切手段,表達視覺美感及獨特情思。柳毅先生對江南水鄉、江南園林情有獨鐘,對江南煙雨的感悟是其創作的情感來源。柳毅先生通過水彩空靈的感覺、清澈的色彩、鮮活的筆觸、情感的把握創造出水彩風景畫《徽居》,欣賞這幅畫猶如看到詩篇最精彩的一處。有時候繪畫的題材并不一定要多么宏大,就像詩歌一樣, 所言都是生活卻不全是生活。其次,風景繪畫承載著藝術家的審美觀念,也是藝術家精神的體現。當我們觀察一幅畫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一定的藝術家給予畫面主觀的意義再結合客觀的意境來分析。從柳毅老師在威尼斯創作的畫中可以看出,雖然所處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 但是柳毅老師還是將自己的東方意境融入畫面之中。徐復觀在其《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認為, 中國藝術審美主要以老莊哲學為基礎,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統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心靈得到極大的解放和放松的境界,和有無相生、無中生有的人生理想和審美情懷。柳毅老師作品的畫面達到了一種真正的解放,既充分地表達了自我,又沒有把畫的內容進行過度“變形”。他在沒有改變事物原來特點的情況下,通過自己主觀的處理將眼前事物進行藝術的“再現”, 在環境不同的情況下仍然能注重對繪畫對象特點的掌握,并將其貫穿整個作品。這是基于對所處大空間的嚴謹觀察,這才是深刻的藝術體驗。
三、一切景語皆情語:水彩風景畫中意境的多層面
水彩畫中意境的表現形式不僅受客觀事物的影響,更多的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決定。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地域差異會產生不同的意境, 形成不同的藝術感受。畫面中意境的營造是多個方面的總和,其中包含筆墨、精神、內心的挖掘。李可染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表現,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
(一)水彩風景畫中“筆墨”的意境
就水彩風景畫技法方面而言,水彩的技法有很多種,例如滴色法、刀刮法、撒鹽法等, 而在玻璃板上繪畫水彩是一種能很好展現濕畫法云霧繚繞的意境魅力的方式。顏料在紙上自然地暈染開來,在水的作用下多種顏色進行碰撞,也富有國畫山水的氣韻流動的畫面意境。“水隨天去”這個詞是對水彩風景畫技法的贊美,也可用來表達這種意境能使人們的思緒隨著畫面進行無限的想象。水彩意境繪畫需要對畫面進行概括,但如果對事物一味地概括,又難免會顯得畫面內容單薄、層次缺失。上述這些技法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在畫面上留下水痕、點狀痕跡、云霧效果來起到豐富層次的作用。柳毅老師的作品《清涵》,通過對顏色的提煉,給予畫面厚重凝練的感覺。利用濕畫法更可以將江南的煙雨再現于紙上。他畫中的小橋、流水、人家都籠罩在霧氣之中,整個畫面非常統一、虛實相間,筆法富有禪宗“以小見大”的美學趣味。“以小見大”是心的感悟, 這份感悟來自柳毅老師細膩的內心,包含著柳毅老師在不同的大自然環境之中對畫家精神的無限追求。他摒棄了通過細節描繪來增強畫面沖擊力的做法,畫面的細節并不單純是筆觸顏色的疊加,更是對色彩光影的捕捉;對畫面關系的處理和調整也可以起到豐富畫面的作用; 水色的交融、技法的提煉,也賦予了畫面詩詞般的意境。
吳冠中老師說“沒有筆墨等于零”,中國的筆墨空間具有巨大的彈性,筆墨趣味是繪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筆墨是對繪畫對象的概括塑造,是對畫面“胸有成竹”的把握,是畫面中的一種灑脫。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 其價值等于零,就像未經塑造形象的泥巴,其價值亦等于零。筆墨只是工具,它絕對服從于作者對思想情緒的表達。情思在發展,作為工具的筆墨手法永遠跟著創作者變換形態,不用考慮將呈現何種體態面貌。這樣做也許將被咒 罵失去了筆墨,其實失去的只是筆墨的舊時形 式,真正該反思的應是作品的整體形態及其內 涵是否真正反映了新的時代風貌。周剛老師的 作品《風聲如水滿園華》中的水彩透露出一種 力量感,他畫里的筆觸單看并不屬于傳統意義 上的好看,他的筆觸更是對繪畫本初的回歸與 探尋,是有著獨特風貌的。周剛老師作品的畫 面中有許多不同的筆觸,有團塊化的顏色、犀 利的線條、果斷的刮痕等,都是因畫面需要而 進行豐富。在藝術家繪畫的過程中,筆墨是自 然形成的。筆墨按題材分,應是感情產生筆墨, 而不是用技法套感情。周剛老師提出應該擺脫 “先入為主”,進行“從內到外”的探討和實踐。所謂“灑脫”就是與自我的和解,是對自我的 肆意表達,拒絕因為“先入為主”而使得思想 陷入僵局。
(二)水彩風景畫中“精神”的意境
莊子在理想人格的創造中,說明了人在精神上可以超越自我,在生存實踐中也有保持自由恬淡心性的可能。莊子之后有不少文人或隱逸林泉,或歸耕田園,也都以藝術的心態處世和自處。如陶淵明把官場比作“塵網 ”,用“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標榜自己回歸田園。繪畫中的意境是高遠的,是需要藝術家對現實生活有所超越的,是處事的灑脫。童慶炳在其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一書中說:“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因身處不同關系而產生不同的思想方法,形成一種人生哲學。莊子用藝術的方式認識人生哲理,物就變成了審美創作和表述哲理人生的對象。
對于繪畫中精神的追求,要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這需要對形象語言的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相應的表達方式, 沒有這些就失去了自己的個人風格。藝術理論的本質在于心源的升華與物外的造化,這就要求我們向自然學習,重視內心體驗。
(三)水彩風景畫中“心悟”的意境
水彩顏色清透,純度高且透明,在水的稀釋下畫到紙上,在陽光下和牛膽汁的擴散下, 與紙的自然肌理結合起來,富有一種清新淡雅的感覺。這是我們感受到的畫紙帶給我們的感動。柳毅老師的許多作品,從芭蕾舞少年到江南水鄉再到威尼斯,畫面顏色都呈現出強烈的個人特色。他的畫有巧妙的構圖、不凡的色彩理解,不追求物體的形似而更追求物體本質的特點。近看畫面,雖然很多地方都沒有提及, 但是他巧妙地運用色彩關系烘托了畫面的氛圍。
“心之所向,才是收獲。”藝術的表達需要一份內心的細膩,需要能夠感悟的心。手劃過紙感受到的觸感、筆在紙上繪畫時的頓感、顏色在紙上流動的觀感,都是繪畫者需要體會的。如果繪畫中的自己都無法做到自信,又如何創作出打動他人的作品?
四、結語
水彩風景畫的意境,是虛與實的統一,是情景的交融,是對空間更深層次的挖掘。藝術家對生活的觀察,蘊含著其對精神世界的追求, 和在精神上進行的自我超越。藝術作品的高度與藝術家的文化素養、藝術追求、生活環境都有關系,最根本的問題是藝術家的審美與對生活認識的深度與廣度。繪畫作品意境的營造, 不僅僅是繪畫技法上的,更是對繪畫初心的回歸與探索。
[ 作者簡介] 王瑞祥,男,漢族,甘肅人,重慶大學藝術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