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調查了祁連山東端地區杏樹害蟲種類、為害癥狀、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發現為害杏樹的害蟲有5種,分別為桃蛀螟、杏仁蜂、桃粉蚜、日本球蚧和桃紅頸天牛。并就生產實踐中不同害蟲防治措施和方法進行了總結,為祁連山東端地區杏優質高產和杏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參考。
關鍵詞:祁連山;杏;害蟲;調查;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62 文獻標識碼:B 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2.009
杏是我國北方最普遍的果樹之一,耐寒、耐旱、耐瘠薄,可鮮食、制干、制脯、制醬和制汁[1]。杏仁具有化痰、平喘、止咳功效,是重要的中藥材之一[2-4]。杏開花早、花色粉白,是初春人們踏青、賞花的第1站。近年來隨著杏栽培技術的創新,杏樹被進一步矮化密植,修剪造景,人們還利用杏樹作為載體大力發展觀光采摘等鄉村旅游業,進一步拓展了杏栽培的經濟效益。但隨著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最初較封閉的以生產鮮果和杏仁為栽培目的的地方進一步開放,人流、物流進一步擴大,杏產量和負荷進一步提高,苗木調運和中轉日趨頻繁,這些都給杏樹病蟲害防治帶來諸多影響。本文針對祁連山東段地區杏蟲害逐年增加的趨勢,調查研究了杏樹不同害蟲種類、為害癥狀、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并總結了相應的防治技術,對杏優質高產和杏產業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 調查地概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區武威市,祁連山東端淺山區,南臨青海省,北臨河西走廊,海拔為2 200~4 500 m,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達2.8 ℃,降雨量400~600 mm,日照2 600~2 800 h。調查地河谷地帶因氣候溫暖、空氣濕潤,灌溉方便,杏栽培歷史悠久,長期的栽培過程中形成了地方品種“天堂甜杏”,已成為林果產業主栽品種。
2 調查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對調查地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的杏園進行走訪踏查,對蟲害發生明顯的典型植株進行掛牌標記,定期采集枝、干、葉、皮、果和樹冠底下土壤帶回實驗室進行培養,借助40倍解剖鏡對發現的害蟲成蟲、卵、幼蟲和蛹等蟲態進行觀察,并與果樹昆蟲學圖譜比對[5],鑒定其種類和形態,并記錄不同害蟲生活史。對生產實踐中不同害蟲的防治措施和方法進行系統總結。
3 調查結果
3.1 桃蛀螟 是一種雜食性害蟲,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在調查地以幼蟲蛀食杏果實,使果實不能發育,常變色脫落或果內充滿蟲糞,不可食用,對杏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
成蟲體長10 mm左右,翅展20~26 mm,全體黃色。胸部、腹部及翅上有黑色斑點。前翅黑斑25~26個,后翅約10個。腹部第1和3-6節背面各有3個黑點,第7節有時只有1個黑點,第2、8節無黑點。雄蛾第9節末端為黑色,極明顯,雌蛾無此特征。卵橢圓形,長0.6~0.7 mm,初產時乳白色,3 d后變為桔紅色,孵化前變為紅褐色。幼蟲老熟時體長22 mm左右,頭部暗黑色,胸腹部顏色多變化,有暗紅、淡灰褐、淺灰藍色等,腹面多為淡綠色,前胸背板深褐色,中、后胸及第1-8腹節各有褐色大小毛片8個,排列成2列,前列6個,后列2個。蛹褐色,體長13 mm左右,翅芽達第5腹節。第5-7腹節從背面前后緣各有深褐色的突起線,沿突起線上著生小齒一列。臀棘細長,末端有卷曲的刺6根。
桃蛀螟在調查地1年發生2代,10月至次年5月以老熟幼蟲在杏樹樹干翹皮裂縫中、樹洞內、園地秸稈或雜草中越冬。5月下旬開始化蛹,6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7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下旬達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1代幼蟲為害,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2代幼蟲為害。
3.2 杏仁蜂 杏仁蜂(Eurytoma samsonovi Wass)寄主單純,僅寄生杏仁,在調查地以幼蟲蛀食杏仁,造成大量落果,減少鮮杏和杏仁的產量。
杏仁蜂成蟲雌蟲體長4~7 mm,翅展10 mm左右。
頭大黑色,復眼暗赤色。觸角9節,第1節特長,第2節最短小,均為橙黃,其他各節均為黑色。胸部及胸足的基節黑色,其他各節則為橙色。腹部桔紅色,有光澤,產卵管深棕色,出自腹部腹面的中前方,平時納入縱裂的腹鞘內。雄蟲較小,體長5 mm左右,與雌蟲不同之處是在觸角3~9節上有成環狀排列的長毛,腿節或脛節上有時雜有黑色,腹部為黑色。卵白色微小,肉眼不易發現。幼蟲乳白色,長6~10 mm,體彎曲,兩頭尖而中部肥大,頭部藏有很發達的黃褐色上腭1對,其內緣有一很小的小齒,無足。蛹長5.5~7.0 mm,腹部占蛹體的大部分,初化蛹時為奶油色,其后顯出紅色的復眼,雌蟲隨后腹部顯出桔紅色,雄蟲顯出黑色。
杏仁蜂在調查地1年發生1代,10月至次年4月以幼蟲在果園地面落杏,棄核及枯干在樹上的杏仁內越冬。4月中旬開始進入蛹期,5月中旬全部化蛹,6月上旬開始羽化,羽化后在杏核內停留一段時間,待軀體堅硬后,用強大的上腭將杏核咬穿一圓形小孔,飛出核外交尾并產卵。成蟲選擇幼嫩的果實近果柄端產卵,產卵器刺入果內排卵。6月中旬幼蟲孵化進入杏仁,幼蟲長達10個月均在杏仁內生活。
3.3 桃粉蚜 桃粉蚜(Hyalopterus arundinis Fabricius)寄主廣泛,在調查地以成蟲密集在杏嫩梢上和葉片上吮吸汁液,被害葉片蒼白卷縮,嚴重時脫落,樹勢減弱,影響果實產量和花芽形成。
有翅胎生雌蚜成蟲體長1.5 mm,頭、胸部黑色,腹部黃綠色,覆有白蠟粉。觸角第3節上感覺圈32~40個,排列不整齊,第4節上感覺圈5~8個。腹管短小,尾片較無翅蚜小,額瘤不顯著。桃粉蚜無翅胎生蚜成蟲體長2.25 mm左右,長橢圓形,淡綠色,體上覆有白粉。腹管短小,尾片圓錐形、有3對長毛,額瘤不顯著。卵橢圓形,縱徑0.55~0.70 mm,橫徑0.30~0.52 mm,初產時淡黃綠色,后變黑色有光澤。若蟲體小,似無翅胎生雌蚜,淡綠色體上有少量的粉,暫沒發現雄蚜成蟲。
桃粉蚜在調查地1年發生10代以上,10月至次年4月以卵在杏樹枝條的芽腋和樹皮的裂縫處越冬,常數粒或數十粒集聚在一起,5月杏樹萌芽時卵開始孵化,以無翅胎生雌蚜不斷進行繁殖,產生有翅蚜后,遷往附近禾本科植物上寄生,10月又產生有翅蚜遷回杏樹產卵,準備越冬。
3.4 日本球蚧 日本球蚧(Eulecanium kunoensis Kuw)寄主廣泛,在調查地以若蟲密集在杏枝干或葉背吸取汁液,被害植株生長不良,樹勢減弱,產量下降,嚴重時整株死亡。
日本球蚧雌成蟲呈圓球形,腹部圓而稍彎,背面和兩側有淺凹刻,體長4.0~5.5 mm,高3.0~4.0 mm。體背密布蠟粉,初期暗黃褐色,體壁柔軟;中后期呈棕褐色,體壁硬化。背中央兩側有縱行較大的凹點,每行5~6個,排列較整齊。雄蟲淡棕紅色,體長2 mm,翅展3.5 mm。觸角微紫色,10節,中胸盾片漆黑色,翅淡白色,前緣微紅色;足微黃色。腹部末端著生淡紫色刺,其基部兩側各有1條細長白色蠟毛,蠟毛外側后緣角突起不明顯,較圓滑。卵圓形,淡桔紅色,覆白色蠟粉,近孵化時出現紅色眼點2個,長0.5 mm,寬0.3 mm。若蟲初孵時橢圓形極扁平,桔紅色,長0.5~0.6 mm。體背中央有1條暗灰色背線,腹部末端有2條剛毛,有活動能力。夏季葉背的若蟲初期為桔紅色,后期淡黃白色,上下極扁平,眼黑色。體表覆蓋1層透明蠟層。越冬若蟲分化為雌雄,雌性若蟲栗褐色,卵圓形,體背向上隆起,表面覆1薄蠟層;雄性若蟲黑褐色,體背略隆起,表面覆1厚灰白色蠟層。越冬后的雄性若蟲體背毛氈狀蠟絲更多,呈灰黑色。蛹長卵形,體背顯著隆起,淡黑褐色,翅芽、足、觸角呈肉芽狀,后漸變為裸蛹。
日本球蚧在調查地1年發生1代,10月至次年4月以2齡若蟲固著在枝干上越冬,4月中旬開始為害、發育,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分化為雌雄性,5月中旬出現雌成蟲,體背膨大成球形,逐漸硬化,6月上胸產卵。雄成蟲5月中旬羽化。雌成蟲將卵產在體下,若蟲于6月中旬開始孵化,6月下旬為孵化高峰期。初孵化的若蟲沿杏樹枝條爬行,最后全部固著在葉背為害,體背分泌極薄的蠟層。10月離開葉片之前蛻變成2齡若蟲,有活動能力,遷回枝條越冬。
3.5 桃紅頸天牛 桃紅頸天牛(Aromia bungii Fald)寄主廣泛,在調查地以幼蟲在杏樹干木質部蛀隧道,造成樹干中空,皮層脫落,樹勢衰弱,嚴重時整株死亡。
桃紅頸天牛成蟲體長28~37 mm,背部紫黑色,胸部棕紅色。前胸兩側分別長有刺突1個,背面長有乳狀突起。卵橢圓形,長6~7 mm,乳白色。幼蟲體長50 mm,黃白色。蛹長36 mm,淡黃白色,前胸兩側和前緣中央分別長有突起1個。
桃紅頸天牛在調查地2年發生1代,10月至次年4月以幼蟲在杏樹干蛀道內過冬,4月上旬開始活動,在樹皮下和木質部鉆蛀形成不規則隧道,6-7月排出大量木屑,樹干被蛀空后風折倒伏或干枯死亡。7-8月老熟幼蟲在木質部蛀道內作繭化蛹,8-9月成蟲陸續羽化,先在蛹室內停留3~5 d,然后鉆出,經2~3 d交配,在主干、主枝的樹皮縫隙中產卵。幼蟲孵化后,頭向下蛀入韌皮部,先在樹皮下蛀食,經過停育越冬后,翌年4月繼續向下蛀食皮層,7-8月幼蟲長到30 mm后,蛀食木質部。再經過冬天,到第3年5-6月老熟化蛹,開始下一個生活史。
4 防治技術
4.1 桃蛀螟 由于桃蛀螟寄主多,且有轉換寄主的特點,應以消滅越冬幼蟲為主,結合果園管理除蟲。防治方法:1)冬季清除園地落果和摘除蟲果,刮凈老翹皮,收拾樹下雜草,帶出園地集中燒毀;2)在第1、2代成蟲產卵高峰期噴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
4.2 杏仁蜂 杏仁蜂以脫落杏果的杏仁為越冬場所,防治時應以清除園內散落的杏核和篩查收獲的帶蟲杏仁為主,從源頭上除蟲。防治方法如下:1)清除落杏、干杏,敲落樹上枯杏,帶出園地集中燒毀;2)應用水選,淘汰被害杏仁,集中銷毀。
4.3 桃粉蚜 桃粉蚜繁殖快、世代交替、聚集度高,應以藥劑防治為主。防治時期應在花前卵孵化時噴藥或花后卷葉之前噴藥,花期嚴禁噴藥。幼果生長期根據蟲情噴藥1~2次。秋后遷返期蟲口數量較大時,也可噴藥。常用藥劑有70%吡蟲啉懸浮劑1 500倍液和50%滅蚜松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
4.4 日本球蚧 日本球蚧背覆蠟質,隱蔽性強,應抓住關鍵時期進行藥劑防治。防治方法如下:1)早春發芽前,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5%柴油乳劑;2)6月中下旬若蟲孵化期,可噴70%吡蟲啉懸浮劑1 500倍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劑。
4.5 桃紅頸天牛 桃紅頸天牛幼蟲深入樹干,防治困難,應抓住關鍵時期以藥劑防治成蟲為主。防治方法如下:1)7-8月成蟲出現期在大枝及樹干上噴70%吡蟲啉懸浮劑1 500倍防治成蟲;2)見新鮮蟲糞排出蛀孔外時,清潔排糞孔,將0.25 g磷化鋁片劑放入蛀道內,用濕土封堵洞口毒殺幼蟲;3)成蟲產卵前用涂白劑涂抹樹干和主枝防止產卵,涂白劑配制時生石灰、硫磺、食鹽、動物油、水比例為10∶1∶0.2∶0.2∶40。
參考文獻
[1] 徐 銘,劉威生,王愛德,等.杏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分析[J].果樹學報,2020,37(1):1-10.
[2] 王 康,孟 泳,蘆曉帆,等.麻黃-苦杏仁藥對治療支氣管哮喘機制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3(6):205-212.
[3] 王佳紅,何佳奇,丁 科,等.麻杏石甘湯加味輔助治療小兒耐藥支原體肺炎風熱犯肺證的臨床療效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醫兒科雜志,2020,16(4):60-63.
[4] 曹光昭,陳慧榮,劉玢清,等.不同走油程度苦杏仁“電子鼻”氣味與止咳藥效的相關性分析[J].中成藥,2020,42(5):1 249-1 254.
[5] 北京農業大學等.果樹昆蟲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15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