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編碼:10.19440/j.cnki.1006-9402.2023.02.034
綠盲蝽屬半翅目,盲蝽科,別名花葉蟲、小臭蟲等。近年來,內丘縣酸棗種植面積逐年增長,綠盲蝽的危害日益嚴重,已逐漸成為我縣酸棗產區的主要防治害蟲。該蟲主要危害酸棗的幼芽、嫩葉、花蕾和幼果,造成新梢不能抽生,葉片空洞連連,甚至造成絕產。尤其對于新的酸棗種植戶來說,不注意綠盲蝽的防治,常常造成很大損失。本文介紹了酸棗綠盲蝽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1 危害癥狀
綠盲蝽具有趨嫩性,主要是以若蟲危害酸棗的棗吊、剛抽生的嫩芽、花蕾和幼果,而待果實進入膨大期,葉片變老,不利于其吸食生存時,綠盲蝽成蟲開始向周邊的白菜、棉花、豆類等其他寄主轉移,并繼續危害。被害幼葉上出現枯死小斑點,隨著葉片生長,葉片空洞連連,破損嚴重,扭曲變形,俗稱“破葉瘋”,容易造成新梢不能抽生。受害花蕾停止發育而枯落,嚴重時幾乎無花開放。
2 形態特征
2.1 成蟲 長6 mm左右,寬2 mm左右,體綠色至黃綠色,頭部三角形,頭頂后緣隆起;復眼黑色,突出;觸角4節,呈絲狀,較短,約4 mm,其中第2節最長,約等于第3、4節的總長;前胸背板墨綠色,前緣有橫溝劃出明顯的“領片”,前胸背板上散有桔皮狀小黑點,后緣有2條黑橫紋,背面中前方有2~4條黑色縱紋。
2.2 卵 長橢圓形,長1.1 mm,黃綠色,中間凹陷,卵邊緣無附屬物。
2.3 若蟲 5齡,初孵時綠色,2齡褐色,3齡時翅芽出現,4齡超過第 l腹節,5齡后體顯鮮綠色,密被黑細毛,觸角淺黃色。
3 生活習性
綠盲蝽在河北一年大多發生4~5代,以卵在雜草、枯枝落葉、棗樹皮縫、葉片芽痕中越冬為主。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是卵的孵化盛期,孵化需要一定的濕度,在谷雨前后空氣濕度達到70%以上時,卵開始孵化,孵化出的若蟲先為害剛抽生的嫩芽,群體量大的話,造成新葉抽生不出,它刺吸新抽生的棗吊、嫩芽,嚴重時造成5月中下旬棗樹還抽生不出來新芽。5月下旬后,羽化成蟲遷移為害其它作物,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最后1代成蟲在樹上產卵越冬。
因此,對于棗樹、酸棗來說,防治的第1個關鍵期是棗芽萌發期(在谷雨前后,4月中下旬);第2個關鍵期是現蕾期(5月中下旬),該時期為害嚴重,可致棗樹絕產。
4 防治方法
4.1 人工防治 一是清除樹下雜草、枯枝、落葉,剪除病枝并及時銷毀。二是結合其他病蟲害防治,用膠帶在離地面20 cm處,繞主干纏繞一周,然后涂粘蟲膠,可控制部分若蟲上樹危害。
4.2 化學防治 一是萌芽前,結合清園工作,噴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消除越冬卵;二是抓住防治關鍵期。棗樹綠盲蝽是一個難防的害蟲,抗性比較強,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為第1代若蟲發生期,為防治關鍵期,剛孵化的若蟲不抗藥。使用20%啶蟲脒3 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1 500~2 000倍液或50%氟啶蟲胺腈5 000~6 000倍進行防治。要合理輪換使用農藥,避免長期使用一種農藥產生抗藥性,最好是傍晚或早晨用藥,樹上樹下一起噴,做到均勻、細致、周到。三是產區要群防群治。該成蟲飛翔能力強,且善于潛伏,稍受驚動便迅速飛走,連片果園最好同時用藥,徹底共同消滅。
第一作者郵箱:donglixinqw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