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車,圓又圓,推起母豬趕孝泉。孝泉有點兒遠,買把傘;孝泉有點兒高,買把刀……”
一
16歲那年,我在孝泉師范讀書,在孝泉鎮待了三年時光。孝泉是個古鎮,也是個聞名四里八鄉的大場鎮。離我家所在的二圣宮還有幾十里,除了村里那些做生意的攤販,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孝泉鎮。
不過,我早就聽過孝泉鎮的聲名,有民謠云:“雞公車,圓又圓,推起母豬趕孝泉。孝泉有點兒遠,買把傘;孝泉有點兒高,買把刀……”這首民謠充滿了調侃意味,但細細咂摸一番,其實信息量挺大,至少介紹了交通工具、集市商品以及大家對孝泉鎮的向往。
中考結束后,收到孝泉師范的錄取通知書,我就騎自行車去孝泉探路,免得到學校報到時亂碰。在離孝泉還有七八里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座數十米高的白塔,周圍沒有高樓大廈阻隔,顯得非常壯觀。
找到學校大門后,我就去了學校隔壁的“三孝園”,原來白塔就在里面。三孝園于1988年新建,山門形制基本上仿照以前的姜孝祠,橫額書“三孝園”三個隸字,兩旁有兩副詠姜家孝事和孝泉風土的楹聯,門楣上頭有小型彩色泥塑,四周紅墻綠柳,風景清幽。
進了大門,迎頭便是姜公殿,殿內是“一門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兩旁是姜詩和龐氏夫婦。右廊里是以三孝故事為主題的八組彩色泥塑。左首是“涌泉躍鯉”池,池邊是藏龍井亭,亭內有一大鐘。亭側是鴻夷宮茶園,供游人歇足休憩。池周翠柳依依,有假山,有盆景,十分雅致。姜公殿后是藏經樓,木質結構,始建于明朝,屢經后世繕修。經樓四周木壁上的木刻字畫為佛家偈語,其中有大書法家謝無量、四川督軍尹昌衡、軍閥楊森頌揚“一門三孝”史事的書法真跡,彌足珍貴。
園內還有始建于元代的龍護舍利寶塔,為密檐式方形磚塔。塔外十三級,塔內七層。塔基上有龍形紋飾,塔座四角有青獅白象,邊沿有佛教花卉紋飾圖案。塔門上有“龍護舍利寶塔”題額,右書“利益一切四皆空”,左書“周遍四方三世佛”。獨自登上塔去,四壁寂然。塔梯又陡又窄,僅容一人通過,級數不等。兩壁光滑,大概是登塔之人用兩手扶著墻壁拾級而上,天長日久,摩擦至如此。塔內每層皆有一大型塑像,像前有蒲團,油燈、香燭依然。塔內光線尚可,每層中間為佛龕,兩側為瞭望孔,可以窺見古鎮一隅。
孝泉之所以聞名,全在于“一門三孝”的故事,其傳播距離之遠,可謂享譽全中國,蜚聲東南亞。故事說,東漢時,雒縣汛鄉(今孝泉)有一個叫姜詩的人,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他的母親眼睛不好,他就辭了官回家陪伴母親。他的母親喜歡喝江里的水、吃江里的魚,姜妻龐氏每日便去江邊挑水、打柴換江魚給婆婆吃。誰知后來婆婆聽信讒言,硬逼著兒子休了龐氏。那媳婦龐三春雖寄居破廟,但仍以柴換魚托人送與婆婆。其子安安,人雖小卻也懂孝道,每日從上學口糧中節省一點給母親送去。最后,一門三孝,感天動地,姜家屋側冒出泉水,并日現二鯉。之后,“一門三孝”成為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廣為流傳。
在孝泉,跟“一門三孝”有關的景點很多,除了“三孝園”,還有姜公墳,內有三座高大的墳塋,修建于明朝中期,僅僅是當地人紀念“一門三孝”而修建的象征性墳塋,連衣冠冢也算不上。不過墳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清人李調元曾經在《寒食姜詩墓觀賽》中吟道:
姜公邱壟絕樵蘇,寒食千家挈酒壺。
百道靈泉猶躍鯉,萬年宰木尚啼烏。
赤眉當時防驚孝,黔首今朝共賽巫。
同是陳人偏血食,幾多村墓紙錢無。
詩人描述了寒食節在姜公墳憑吊“一門三孝”時看到的盛況。姜公墳封土上沒有雜草,墓周古樹高大挺拔,時有烏鴉鳴叫。成千上萬的百姓提著酒壺來姜公墳祭奠,可見在百姓心目中,“一門三孝”已經化為神一般的存在。如今的姜公墳,已經在1995年整體打造成了“中國德孝城”,重修了姜孝祠、鄰姑廟、白衣庵、城隍廟等景點。游客來到這里,可以將孝泉的歷史文化一覽無余。
不過真正的姜孝祠,卻在我曾經讀書的孝泉師范學校內。1945年,省立德陽師范學校在姜孝祠內成立,新中國成立后改稱四川省孝泉師范學校,相沿至今。
二
孝泉屬于旌陽區管,孝德屬于綿竹市管,兩地共享孝文化,如今場鎮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經過重新規劃和拆遷、重建,這里已經有點縣城的味道了。舊時孝泉場鎮分為上、中、下三場,上為興隆場,中為忠孝場,下為桂花場。人人都說:孝泉是一頭大水牛,上邊三只角是牛頭,兩邊的堯家拐、興隆街是牛角;正街、德勝街是牛身,右首古家巷、大水巷、蝦笆巷、粉店巷就是四條牛腿。牛肚子呢,就是這條花行街,下場又叫下場尾,顧名思義,就是牛尾巴。過去,孝泉每天有一百多擔草上市,人們都說這草就是給孝泉這頭牛吃的。談笑之間,再看看地圖,你會覺得牛隱約在動,好像真活起來了似的。
花行街居鎮北,因清有王、吳兩家棉商在此經營棉花生意而得名。另外,花行街還有個綽號叫“肥豬街”。先前孝泉民不聊生,小范圍內的農民運動時有發生,那些鄉下置有田產,鎮上又開著商號的土財主,整天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為了躲避農民的起義反抗,他們在街兩頭筑起柵門,戒備森嚴,老百姓戲稱這些為富不仁的土財主為肥豬,這條“肥豬街”的名字也就越叫越響了。其實“肥豬街”到處都有,譬如綿竹縣城的民主巷以及現在人民醫院附近的一條橫街都曾叫“肥豬街”,其內涵跟花行街差不多。
鎮東北有一條安靜的小街名為桂花街。據說,清時姜公墳栽有數十棵桂花樹,一到八月花開時節,滿街桂花香飄十里,所以就飄出了這么個極具詩情畫意的名字。桂花北街的諶家巷(也稱善家巷)得名于民國時巷里住著的一戶姓諶的人家,這家人以經營花生行業聞名孝泉,人稱“諶花生”,地以人傳,諶家巷這個名字就順理成章,盡人皆知了。像花行街、諶家巷這樣得名的街道還有不少,豬市街就是其中之一——清嘉慶年間,有曾、文二姓兩大戶在此以屠豬販賣為業,故稱豬市街。
轉龍街的得名大抵與豬市街同時,都在嘉慶時候,當時回民遷入孝泉后,定居在半邊街至清平街一帶,每逢燈會,大街小巷張燈結彩,游龍舞獅,觀者如潮。在龍燈隊伍中,有馬、豬、牛等動物形燈,為尊重回民忌諱豬的習俗,往往至此即往回轉去,轉龍街由此而得名。
三
孝泉鎮是非常繁華的,特別是當地“上九會”期間,八大商幫都來趕會,真是人山人海。譬如匹頭幫,出售各色花布、綢緞、皮貨等;雜貨幫,出售瓷器、小五金、化妝品、鏡子、梳子之類;土貨幫,出售竹木家具,土陶制品,草、竹、麻編織品等。這八大商幫現在還有遺存,譬如每年各地開展的商品交流會,就跟過去的八大商幫趕“上九會”差不多。只不過,現在由于商貿發達,到處趕會的商幫重要性降低了。過去沒有汽車、火車,全靠肩挑背磨,或用獨輪車推,八大商幫自然廣受歡迎。
光緒年間孝泉秀才胡雁臣,寫有數首竹枝詞描摹“上九會”,給我們描畫出了一幅幅生動的孝泉民俗圖。譬如寫游人的:“會場百業斗奇珍,接踵摩肩十萬人。才說勸農農事好,連宵夜雨麥苗新。”再如寫藥攤的:“農村抱病就醫難,上九會場求藥丹。看來看去誰處好,同仁堂買驚風丸。”
跟其他地區相比,孝泉鎮的特色還在于這里有獨特的回民文化。清康熙年間,有回民自甘陜來此定居,起初只有鄧姓一家,接著鄧氏的女婿馬某亦攜眷來此。后來,保、丁、剌、擺、沙、李等姓回民也相繼遷來。到清代中期,孝泉成為回民的一個聚居區,一直至今。
孝泉回民主要居住在忠孝場和半邊街(此街原系德陽、綿竹兩縣各轄半邊,故名)。半邊街過去只有兩百來米長,又窄又小。兩邊商鋪還是老式的低矮平房,很多回民在此做生意,賣牛肉,開清真餐館。其中“馬昌恒果汁牛肉”是孝泉地方名特清真食品,始創于民國十年(1921年),馳名省內外。從半邊街中段的巷子進去,還有一座清真古寺。這座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寺名為道光皇帝親筆所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四
我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綿竹縣境最南端的觀魚鎮上班。觀魚是個小鎮,僅有八個村,場鎮建設乏善可陳。除了油鹽醬醋這些日用品外,要采購其他的東西,還得到幾里外的孝泉鎮去。觀魚鎮到綿竹縣城每天只有三趟班車,如果錯過了班次,就得騎車去,要么就得坐火三輪去。火三輪很多,不少觀魚人專門跑觀魚到孝泉這條線路,隨叫隨走,倒也便宜。
在孝泉鎮孝泉中學附近的書店里,我經常去買《南方周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南方周末》經常會有一些深度報道,我幾乎是每期必買,細細閱讀,看后很長見識。在一個場鎮上能夠買到《南方周末》,乍看之下是很奇怪的,不過在孝泉這就很正常了。因為本地學校很多,孝泉師范、孝泉中學、孝泉一小、孝泉民族小學、孝德小學、孝德中學,這些學校的老師是購買這些有思想深度的報紙的主要群體,畢竟大家都需要學習,才能開闊眼界。
孝泉場鎮上服裝店也多,流行款式跟縣城的差不多。談戀愛后,我經常和女友騎車趕孝泉,看電影或買衣服。
后來我離開了觀魚鎮,趕孝泉的機會就少了。但是想起兒時“趕孝泉”的民謠,我對孝泉又多了一層親切感。改日,我還得去孝泉看看,看看“三八店”、錄像廳、孝泉師范,尋找一下那些歲月中的點點滴滴。畢竟,我在孝泉鎮住了三年,也算一個孝泉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