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勝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030000)
在高層建筑結構當中,剪力墻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能夠承受豎向與水平作用力,不但擁有很強的抗震能力,用鋼量不多,而且抗側剛度也很大。一般來說,剪力墻布置越多,抗震性能越強。然而,一旦出現剪力墻過多的情況,則提高了施工成本。為此,設計人員需要緊密結合具體的工程狀況,依據相關設計規定,體現出設計工作的科學性、可行性,分析其中呈現出來的相關問題,然后加以科學處理,有助于提升剪力墻結構的穩定性,滿足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性要求。
通常情況下,運用剪力墻結構替代相應的框架結構,一方面,可以使建筑荷載得以增強;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實現對結構水平力混凝土、鋼筋現澆結構的科學管控。剪力墻結構涵蓋了連梁、墻肢結構等部分,剛度大,擁有良好的承載力,工程施工時用鋼量不多,使得剪力墻結構得以大范圍推廣與應用。所以,加大對剪力墻的應用力度,能夠實現承重墻和分隔墻之間的緊密結合,能夠達到使施工成本下降的目的[1]。
一般來說,在設計建筑結構的過程當中,合理運用剪力墻結構,一方面,可以減少建筑工程項目的用鋼量;另一方面,縮減了施工成本。剪力墻擁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承受不同種類的荷載,尤其對水平荷載來說效果顯著。合理應用剪力墻結構能夠讓分隔墻和承重墻密切結合,提高了建筑結構的安全性,使建筑物變得更加美觀。
雖然剪力墻結構存在很多的優勢,不過,具體運用的過程當中,依然呈現出一些劣勢。將剪力墻運用到框架結構當中,將會增加建筑物的重量,令施工成本提升,抗震性能下降。剪力墻結構盡管降低了鋼筋的利用率,不過卻帶給結構延性很大的影響。剪力墻墻肢的承載力也受到限制,無法體現出良好的功效,需要從上到下對建筑物結構進行加固處理,經濟成本則隨之提高[2]。
通常情況下,對建筑剪力墻結構設計時,設計者要嚴格控制有關構件的布置情況,通過合理運用大開間剪力結構的方式,達到實際的需求。與此同時,還需要使樓層間的剪力系數最小,避免超過相關設計標準,在建筑物與剪力墻的地震力比方面,應該小于4∶1,才能夠保證結構自重,減小地震造成的危害,完成控制成本的任務。
對建筑樓層間位移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假如建筑物位于地震帶,則需要對樓層標準數值進行準確計算,以便達到有效保留結構彎曲變形的目的。工程施工管理時,應該參考樓層間出現的扭轉、剪力變形等因素。為此,從高層建筑的角度來說,不應該僅針對樓層間位移加以計算,進而明確豎向構件剛度,應該使扭轉變形的產生率下降[3]。
通常而言,如果剪力墻結構連續跨高比太小,將會造成剪力、彎矩太大,超過規范限度。根據相關規定要求,相應的跨度要超出標準跨度。正確選擇跨度比,能夠避免彎矩及剪力過量,保持在規定的范圍內。設計剪力墻結構時,應該參考建筑物的具體狀況,參考各個方面的影響因素,以便降低施工的成本。
在開展剪力墻結構設計時,設計人員應該借助鋼筋混凝土達到增強剪力墻承載力的效果,尤其應增強剪力墻水平荷載力。所以,應該確保剪力墻結構布置的科學性,參考建筑物的曲線方面因素,科學完成剪力墻的布置任務。
合理選取短肢剪力墻。由于剪力墻結構的抗震性能很差,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難以確保建筑物的穩定性與安全性,為此,應該參考不同方面的影響因素,體現出布置工作的靈活性優勢,并且降低建筑結構自身的重量。
布置剪力墻結構時間,需要規避產生獨立小墻肢的情況。設計剪力墻結構時,一旦出現獨立的小墻肢,必然提高施工的困難程度。因而,應該做好洞口的合并處理,規避運用獨立的墻肢,以便減小整體的施工難度。
在布置剪力墻結構的過程當中,應該注重體現出較大的剛度[4]。剪力墻的剛度和抗震性能、施工工期密切相關,設計時間應該科學布置相應的剪力墻結構,從而提高剪力墻的剛度。一方面,避免耽誤正常的施工工期;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管控剪力墻剛度過程中,應該根據位移限制規定,進一步提升建筑墻肢和連梁超筋間的抗剪能力,便于截面設計的順利進行。
結合剪力墻結構的特征,設計人員應該注重對剪力墻結構延性的科學設計,制定出合理的對策,提高結構的抗倒塌能力。設計高層建筑軸向結構時,需要深入了解建筑結構承受荷載的狀況。一般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受到豎向、水平荷載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合理利用剪力墻可以抵抗橫向、豎向荷載,有效避免出現側移距離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情況[5]。
通常情況下,在建筑剪力墻結構過程中,連梁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剪力墻結構的強度、剛度能夠形成相應的內力作用,所以設計時應該科學計算其內力。一般運用剛度折減的方法完成計算的任務,科學管控折減值。假如建筑物被地震、風力等相關因素干擾,連梁一定形成很大的內力,難以體現出其良好的性能?;谑惯B梁內力下降的目的,可以運用加寬剪力墻洞口的方法,能夠消減不同的應力,從而減小帶給連梁的危害,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進行剪力墻厚度設計時,應該和高層建筑的穩定性實現統一。設計人員應該了解具體的厚度規定,做好設計工作。當墻厚>300 mm時,應該將鋼筋布設到端部的中間位置,然后沿墻肢的方向布設箍筋,提高剪力墻的穩定性與剛度。在墻厚設計過程中,需要參考結構層高的最小值,科學選取剪力墻的厚度,確定剪力墻結構支撐點。達到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規定的目的,需要結合建筑的層數、相關材料,完成對底層結構的設計。如果建筑物位于地震頻率很大的位置,需要加大底部剪力墻結構的厚度,確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6]。由此可見,明確剪力墻厚度的設計要求十分關鍵,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與實施價值。
高層建筑結構的承重與普通建筑有著很大的差別。設計剪力墻結構的過程當中,設計人員應該注重對相關參數的科學管控,從而使其達到相關規定??茖W設計有關結構參數,尤其應該確保位移比例、側向剛度比例、周期比例設計的科學性,讓數據滿足相關要求,使高層建筑避免產生扭轉、偏心力等問題。所以,對結構參數設計時,應該注重對剪力墻的不規劃性加以限值,讓相關數據處于標準區間當中。
剪力墻結構設計時,應該做好墻身設計的改進工作,以便達到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的目的。墻身設計是剪力墻結構設計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構成內容。墻身設計時,設計人員應該將結構當中的橫向鋼筋、豎向鋼筋匹配,同時促使斜截面、正截面的抗剪承載力和抗彎承載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達到驗算的目的。設計人員應該根據相關規定,科學配置剪力墻鋼筋,通過對暗柱、端柱的有效布置,能夠完成一、二、三級抗震結構的設計任務,以便提高建筑結構的穩固性與安全性。除此之外,墻身設計時,應該科學布置不同鋼筋間的距離,確保墻身設計工作的質量與效果。
從目前發展情況看,高層建筑呈現出結構功能多樣性的趨勢。從功能形式方面看,高層建筑是十分復雜的。很多高層建筑的設計均需要在各個部位設計出不一樣的功能,所以,設計人員應該編制出科學、可行的設計策略,合理布置相關置換構件,完成建筑結構間的銜接和對轉換層的設計。在轉換層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使其質剛度等滿足相關規定,經過準確計算之后,發現轉換層存在的薄弱位置,并且結合內力分配的特點,不斷改進內力設計,進而達到增強轉換層性能的目的,凸顯出轉換層良好的功效。為此,強化對轉換層結構設計非常必要。
開展高層建筑剪力墻結構設計時,一般會面對十分復雜的情況。由于高層建筑工程項目的數量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研究剪力墻結構技術。為此,設計人員應該明確具體的設計重點,進一步提升結構的安全性。從設計人員的角度而言,首先應該系統了解剪力墻結構的類別與特征,編制出科學的設計策略?;谖磥淼囊暯窍拢邔咏ㄖ袅Y構設計方面的研究數量還會繼續增多,相關技術也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