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春
(中交水利水電建設有限公司,浙江 寧波 315200)
當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近年來,受設施老化、人口集中、極端天氣等社會、人文、氣候因素影響,城鎮區域部分路橋、管涵等基礎設施已難以滿足當代生產生活需求,各項基建改造提升工程陸續放出的同時,也對施工企業項目建設速度、質量、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施工企業需要在項目推進中更為合理地運用機械設備,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加大經濟效益、增強綜合競爭力。項目生產建設過程中,為確保施工進度質量,除保障選用的機械設備充分發揮自身性能外,還需要因地制宜,優選機械組合、完善管理制度、規范日常管理、強化過程把控,以提高設備運轉能效、滿足施工各項需求。作為企業日常安全生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設備管理一直是施工企業管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企業通常會根據組織機構分工,對設備的設計規劃、選型采購、運輸安裝、維護使用等諸多階段開展全方位的管理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機電控制及信息技術得到廣泛運用,傳統施工機械設備逐步向集成化、專業化、自動化轉變。且伴隨國家環保政策的嚴厲施行,管理要求日益嚴格。傳統的施工機械設備經營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施工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有效轉變設備管理理念,采用更為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更為高質高效的管理方法,將有效增強企業機械設備綜合性管理水平,從而達到優化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最終目的。
項目施工過程中,機械設備是重要的物質資源基礎。機械化作業水準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綜合性優化設備資源、有效節約施工勞動力成本效果的同時,也會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保障工程進度。而項目的施工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增加,恰是施工企業能夠獲得長遠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具體施工開展過程中,需要對機械設備進行規模化地應用,通過更合理化的配置、更精細化的管理,掌握施工的主動權,規避因缺少可靠器械設備而導致的停工問題,保障工程平穩推進,提升施工項目整體的經濟效益。在具體生產過程中,施工企業還需進一步有效開展設備管理工作,通過高質效的日常保養確保設備能夠給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際功能,保障施工質量的同時,使得施工整體效率進一步優化、施工速度進一步提升、施工成本大幅度降低、整體施工所具備的利潤空間有效提升。機械設備管理具備一定的綜合管理特性,在相應的管理過程中會將經濟管理、技術管理以及組織管理等諸多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傳統管理模式通常圍繞事后維修經驗管理予以展開,通過從計劃預防維修到實際科學管理,正逐步向現代化綜合管理模式進行轉變。在具體管理過程中,通過對設備所具備的周期性能和應用價值進行詳細分析,明確生產推進過程中設備管理需求及綜合費用變化,由此入手開展工期保障和成本管控措施。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因各施工階段工序持續時長、技術復雜程度、施工強度等因素差異,需要對各類設備進行差異化精細選用,尤其是在部分基礎部位施工時,工程量相對較大,涉及的設備數量和種類也較多。同時,伴隨機械制造理論和制造工藝的進步,施工機械設備所用的液壓傳動控制以及機械轉動等諸多技術具有一定的創新先進性,對設備運行管理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機械設備的穩定運行會對工程整體施工質量和成本產生重要影響,通過采用更為先進的管理方式和更為優質的管理方法,結合信息化的應用類技術,能夠構建更加優質的設備管理模式,從而使相應設備在管理使用過程中的效率得以顯著提升、消耗的資源成本得以進一步降低,起到提優增效的效果,保障施工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定一定的管理優勢。
施工企業機械設備管理主要涉及設備選型采購、運輸安拆、維修保養等諸多內容,其中維修保養,更是保障設備壽命期內性能穩定可靠的關鍵工作。機械設備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因磨損或碰撞等內外部因素常導致機械故障,耗費人力財力修理的同時,占用寶貴的作業時間。除自有的少量機械設備外,多數企業通常會選用當地租賃方式以節約機械使用成本,租賃設備排障會導致額外的費用支出。因此,在施工前對各類設備進行優化選型、提前謀劃、合理配置極為重要。機械設備的選型、配置不合理,除影響正常生產運行管理外,還會帶來設備可調用性低、部分設備長時間高負荷運轉等現實問題。此外,由于管理及保養相對缺失,設備異常磨損劇烈、故障概率相對較高,造成較高的維修時間、費用成本。而其他部分設備因長期存在低載低負荷使用的情況,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導致出現資源浪費的現實問題。
當前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施工單位項目經理部通常會抽調工程類施工管理人員組成設備管理機構或物資管理機構,對工區內各項設備及物資進行統籌管理。在這類管理模式下,鑒于設備管理及維修人員的培訓實踐經歷與專業能力素養差異,致使管理隊伍整體專業水平有限。多數情況下,設備管路人員對各項設備管理工作予以充分重視,但是缺乏設備監管的專業素養和實戰經驗,導致存在實際管理責任內容模糊,或者“想管不會管、管不住”等現實情況,使得設備管理工作在開展過程中規范性相對較低。此外,在工程開展過程中,未有效明確設備相應資金,則容易導致存在設備使用管理資金投資不足的風險,從而無法及時對相應的設備進行維修、保養、更新與改進,難以充分地將各類新技術以及優選型設備進行應用,影響設備的綜合技術管理水平。
在具體工程開展施工過程中,需要結合項目的實際要求,構建更為優質的管理機制,促進整體制度體系有效創新。為了滿足生產設備實際管理需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成立設備專業管理機構和協管機構,明確相應機構中各個組織的職能作用和職責任務。同時,根據生產實際需求,制定項目設備管理實施細則并根據現場推進情況進行不斷調整完善,確保各項管理工作在開展過程中有據可依。項目設備管理細則的制定,除滿足當前工程建設的實際需求外,還應滿足現場可能涉及的施工機具及其組合的綜合管理要求,并結合企業設備管理制度、施工實際設備使用情況、管理人員配備情況等進行優化調整。同時,還應強化設備管理工作各項具體舉措的落實和監督機制,使用力度適宜的賞罰制度對當前設備管理工作進行有效指導,確保提升工作規范性和執行力。要重視日常監管和巡視管理,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各類問題隱患,并及時采取措施糾正,依規對責任方或責任個人進行懲處,確保全員高度重視并積極參與到設備管理的過程當中,確保機械設備作用能夠得到綜合性的發揮。
隨著經濟社會全方位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各類新技術和新設備在項目生產中逐步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在自動化及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的時代發展背景下,施工企業需要充分對優質人才予以注重,扎實提高機械操作人員自身的專業技能外,更應強化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以人為核心,推動項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四新”建設。要加強設備管理專業力量的配備,摒棄“施工員、材料員、質檢員、安全員轉兼設備員”的傳統轉崗做法,通過外引內育,組建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開展定期和不定期職業培訓,不斷完善人員設備管理技能,確保管理人員及時掌握生產涉及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提升管理人員自身主動意識、責任意識,利用高效的考核獎懲模式,大幅度發揮并提升相關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在夯實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鼓勵管理人員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同時,可考慮將協作單位設備管理人員、租賃設備操作人員等外部資源納入到項目設備管理隊伍中,切實強化現場監管范圍和管控力度。
項目施工環節錯綜復雜,生產的不同階段、不同工序、不同環境,所選用的機械設備也存在較大程度的差異。因此,機械設備選配應有機結合當前項目建設的實際需求進行。在具體選配規劃過程中,重點需對設備的價格功能及不同階段的使用頻率進行詳細分析,結合企業發展設備配備需求進行選型采購或者租賃,確保“高質最省”地支出機械設備使用費用。需盡可能地降低設備閑置或低負荷工作時間,提升使用過程中的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現象發生。同時,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充分重視檔案管理工作。機械新進場后需建立專用臺賬,除登記機械型號、機械狀況、環保標牌、操作人員、使用時間、維修記錄等傳統檔案內容外,還應定期對機械設備工作位置、能耗情況、工作效率等進行統計分析,以更為清晰直觀的報表形式,為工區內設備調配及后續機械選型提供參考。
施工項目設備管理機構設置,主要分為工程部下設設備管理科,或單設設備管理部兩種。兩種組織模式,都對設備管理人員對現場施工計劃和實際進展的掌握程度提出了很大考驗。項目建設初期,設備管理人員要根據項目施工進度計劃和工程量劃分,及時制定設備投入計劃,并在總計劃基礎上細化至月、周。但受政策、氣候、地質、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項目推進過程中難免會偏離進度計劃。為保障工程如期完成,必然會采取補救措施,調整施工強度。此時,施工生產所帶來的機械設備需求也發生了大幅度變化。設備管理人員要強化內部溝通,尤其是強化與現場施工管理人員的交流,熟悉細化的施工計劃,掌控現場推進進展和施工部署調整,及時更新調整設備投入計劃安排,保障施工機械設備滿足現場作業強度需求。同樣,計劃調整也不能矯枉過正,應在充分考慮設備產能、投入成本等基礎上,合理增減。涉及土方挖填、砼澆筑、苗木種植等“看天吃飯”的作業內容,還需關注中短期內天氣狀況,避免出現設備進場閑置的情況。
在當前項目推進過程中,國內企業積累了大量的施工經驗,并且在新技術的引進和運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具體項目管理過程中,仍然需要對施工機械設備管理工作進行細化創新,以更加高質高效的管理方式,優化管理模式,構建更為長效的管理機制,強化專業管理隊伍建設,合理選配調用施工設備,強化日常糾偏,從而提升施工機械設備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